珍惜亲情的好婆婆巴提玛

  •  
  • 浏览次数: 40
  •  
  • 发表时间:2015-03-19
  • 来源:网络
  • 字体大小:[ ]
  记得古兰经里讲到一个故事,圣人默罕默德的妻子生下一个天资聪慧、美丽又可爱的女儿,取名叫巴提玛。在现实生活里,也有一位珍惜亲情,用爱心播洒希望,给家人带来福音的人,她就是新疆玛纳斯县旱卡子滩乡头墩台子村的哈萨克族妇女,人称好婆婆的巴提玛。
  今年已是70岁的巴提玛,看上去慈眉善眼,背不驼、腰不弯,加上白皙的皮肤,显得干净利落,里里外外一直忙个不停。乘她落座喝茶的机会,和她唠起了家常才知道,巴提玛老人早年生活在清水河乡贝母房子村,她和丈夫哈万于九〇年定居在头墩台子村,共育有四女三男。大她三岁的丈夫于九一年秋季病逝,当时她才四十六岁。丈夫去逝后,她毅然挑起了家里的生活重担,种地、放牧、做饭、带孩子,困难和压力并没有吓到她。如今,四个女儿已全部出嫁到外地,有两个儿子娶了媳妇,孙子孙女也由她一手带大。
  谈起巴提玛这二十多年的辛勤付出,曾和老人一起生活多年的大儿媳哈尼霞禁不住热泪盈眶。她说,当年她生大女儿时,已是大龄产妇,加上自身患有高血压,怀孕8个月时,女儿早产,她昏迷不醒。医生说先保产妇要紧,孩子太小,先天不足,可能活不了。等她脱离了危险后,婆婆抱起只有小猫般大小,连眼睛都未睁开的孙女,回到了村子里。初春的家里,温度很低,婆婆生起炉火,将屋里燃热,把孙女紧贴自己的怀里暖着,挤下羊奶一口一口的喂着。连续十多天的坚持,孩子睁开了双眼,哭出了声,婆婆终于将奄奄一息的孙女救活。并给孙女取名“坤都孜”,寓意为“长寿鸟”。如今,已是十八岁的孙女坤都孜,在上内高班,今年将步入大学校门。
  大儿子拜得尔汗,说起母亲巴提玛的为人处事,更是激动不已。96年秋,他最小的叔叔阿扎提突发心脏病去逝,婶婶阿玛丽汗身体不好,还要照料上学的孩子和牲畜,患有残疾的叔叔拜得勒、姑姑克娜孜,生活不能自理,多年来一直由小叔一家赡养。此时,婶婶已无力照顾两位残疾老人,母亲巴提玛看在眼里、急在心上,找儿女们商量。她说:“你们的叔叔和姑姑虽说是残疾人,但更是你们的亲人,只要我们做到从心底里关心他们,就不会让他们可怜。”在母亲的坚持下,将两位残疾亲人接来,本已拮紧的日子,显得更加紧巴不说,每天两位老人的吃喝拉撒全在床上。巴提玛带着儿女们轮番伺候着,大家没有一声怨言,每顿饭做好了,最先盛给残疾叔叔、姑姑吃。过年了的时候,母亲还亲手缝制新衣,给叔叔、姑姑穿上,让他们感受家庭的温暖和幸福。这一照顾就是十二个年头,直到两位老人先后去逝。
  巴提玛老人不仅有颗金子般的心,更有明理诚信的胸怀。村上组织开会、开展活动,她尽量腾出时间去参加和聆听,回来了再讲给儿女们听。前几年,牧区实行计划生育,一开始难度很大,巴提玛就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述儿多母苦的道理,教育子女自觉遵守计生政策,后来儿女们都听了母亲的劝告,每人只生了两个孩子。平时,村里谁家有了矛盾、闹了别扭,母亲亲自上门调解和劝和;谁家老人去逝、儿女结婚,母亲都会前去帮忙;儿女们那家忙不过来了,哪家就有母亲忙碌的身影。在她的影响和带动下,儿女们个个勤劳致富、能吃苦,日子一个比一个过得好。
    巴提玛老人,虽说已是古稀之年,但仍为儿女们作着表率。她喂养了12头牛,其中有奶牛5头,她积极鼓励小儿子努尔加那提到工厂打工,每月赚得三千多元的工资收入。前几年,她还盖起了120平米的新房子,去年全家人均收入达到1.5万元。说起这一切的变化,巴提玛老人告诉我们,亲情是家庭兴旺、和睦的根本,有了亲情,生活才有幸福的滋味。说着,她露出了很欣慰的笑容。

巴提玛老人和大儿子、儿媳在一起

巴提玛老人在生火做饭

巴提玛老人在喂牛

笔者采访巴提玛老人一家






作者: 杨立新
单位新疆自治区玛纳斯县残联





版权声明:中国聋人网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非原创内容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帮助听障网友了解资讯之用,若不同意发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尽快处理,谢谢!


相关关键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