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构建培智学校生活化语文课堂的策略
智障学生对字词的识记差、句子的理解困难以及对课文的掌握慢,从而影响了语文的课堂教学效果。而生活化的语文课堂,则是紧密结合学生生活,从生活出发,学生活内容,为生活服务,可以提高培智学校语文的教学效果,完成教学目标。本文以培智学校三年级语文课为例,谈谈如何构建生活化语文课堂,让语文贴近生活,回归生活,服务于生活。 [关键词] 培智学校;语文课堂;生活化
美国教育家华特指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教学活动是人类生活的一部分,离开生活的教学活动是不存在的,特别是培智学校的语文教学更离不开生活,生活中无时无处不存在语文教学[1]。《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也要求:“培智学校的语文课程要着眼于学生的生活需要,以生活为核心组织课程内容,使学生掌握与其生活紧密相关的语文基础知识和技能。”
因此,培智学校的语文课要融入生活元素,运用实物,创设生活情景,将语文教学置于生活化的背景中,可以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强烈愿望,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为构建生活化语文课堂,我根据培智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经过近一学期在培智学校三年级语文课堂的教学实践和反思,以及听过的许多优秀教师语文课之后的感触,总结了几条有利于构建培智学校生活化语文课堂的有效策略。
一、 运用实物,让语文贴近生活。
智障学生的理解能力差,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尤其是在以理解为主要学习方 法的语文课程中,这些缺陷和不足更加明显。加之他们的记忆能力差,记不住生字和词语,语文的学习就更加困难,渐渐地,学生们就对语文有了抵触情绪,认为语文课上学的内容抽象难懂。所以在语文课上引入贴近学生生活的实物,有助
于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觉到语文是贴近生活的,是他们熟悉的学科,从而构建出生活化的语文课堂。
(一)走进生活中的语文教学材料,激发智障学生兴趣。
智障学生的形象思维占优势,因此实物能直接刺激学生的感官,并作用于大脑,具有很强的直观性[2]。生活中的语文教学材料多以实物为主,在语文课堂中引入学生熟悉的,贴近学生生活的实物,能够很快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如《小小文具盒》、《看电视》、《炊具》等课文的教学,可以运用实物让学生对课文的内容有个直观的印象,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进行巩固练习加深记忆。笔者在上《看电视》这堂课时,用了教室里面的电视做例子引入,并且通过电视节目的观看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在课后练习中又用电视做例子进行练习,整节课都用电视串联起来,学生学得高兴,老师教得轻松,寓教于乐,寓生活于课堂,让语文贴近了生活。
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合理地运用生活中的实物进行教学,化抽象的字词课文为具体、形象、直观的事物,激发智障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主动参与学习,牢固地掌握所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也促进了生活化课堂的构建。 (二)利用生活中的语文教学材料,训练智障学生说话。
培智学校的语文教学不仅仅是教授语文知识,还担负着对智障学生进行语言训练的任务。智障学生的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较差,因此在语文课中通过对句子的练习来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就成了语文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智障学生认识事物主要靠直观思维,对于熟悉的事物现象和具体直观的材料比较容易领会掌握。既然教学内容都是身边的知识,那么在课堂上就要充分借助于对生活原型的认知,让学生学习词语及适当的语句[3]。在语文的教学过程时,可让学生利用身边熟悉的事物进行语言练习。如让学生用“这是?”句式说话,学生往往不会说,但是当老师拿起学生的课本举例子,学生们就可以模仿老师用周围他们能见到的事物说句子,就容易得多,如“这是课本”、“这是铅笔”等。因为学生熟悉的生活中的事物都是学生日常接触最多的,不用思考看到了就能说句子,这样只要会句式,就能根据身边的事物举一反三,在学会句式的同时加强了语言的训练。这样课上课下,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都能进行句子的练习了,再上课时也不会对句子或课文感到陌生,对课文的朗读也很有好处。
二、创设情景,让语文回归生活。
智障儿童的记忆时间短,遗忘快,所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适时的为学生创设生活情景,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学、练,可以让学生更深刻地记住所学知识,更好地运用知识。
(一)创设生活小情景,让语文与生活结合起来。
语文课本中,有很多的课文都有特定的环境和场景。比如在教学《图书馆》这篇课文时,就可以把学生带到学校图书室,让学生从老师这里借书,再让学生做管理员,借书给老师。在借书的情景中理解课文内容,也能掌握借书的技能,又进行了说话训练,一举三得。又如在学习《炊具》这篇课文时,可以在模拟的小厨房中用一用炊具,不仅帮助了课文的理解和学习,还让学生掌握了炊具的简单用法,促进学生生活适应能力的提高。而类似于借书、使用炊具这些生活中的常见情景比比皆是,教师可以根据课文的内容创设相关的情景,不但有利于语文课程回归到生活中让学生学到生活知识,也有利于学生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生活中去,帮助智障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适应生活。 (二)创设虚拟情景,让课堂上的生活场景更真实。
智障儿童的形象思维处于优势,对具体直观的生活事物和场景理解快,记得牢。既然如此,我们就把语文课堂变得直观、形象,发挥学生形象思维的优势。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已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4]。许多学校已经开始运用计算机技术制作多媒体课件,而培智学校也不例外。从智障学生的思维特点出发,根据语文课的教学内容,制作图文并茂,真切可感的课件,为生活情景增添图文、音乐,让学生感到更加真实也更加有趣。例如《十五的月亮》这篇课文,运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感觉这节不是语文课,而是老师和学生在一起过中秋节。学生在图文结合,动画音乐的双重作用下,深刻地记住十五的月亮又大又圆,在十五那天我们要赏月吃月饼过中秋节。
在语文课堂上运用多媒体课件让生活化的情景和场景更加真实,让学生充分发挥形象思维的优势,弥补抽象思维的不足。
三、 通过实践,让语文服务于生活。
知识源于生活实践,又服务于生活实践。实践出真知,实践出能力,特别是智障学生,学到知识在生活实践中得到运用,很有必要性。而语文知识又和生活的联系最密切,学生所学的语文知识要想运用于生活实践,就要教师采用多种手段和方法为智障学生创设实践的途径,学以致用。
(一)结合语文知识,适应生活环境
常言说的好:“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首先应该亲自尝一尝。”同样,学生对语文的感悟也是如此。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教育情境,让学生走进生活,结合自己所学的语文知识去体会,去感受,去认识、去适应生活坏境。例如《天要下雨了》这篇课文,内容讲的是要下雨之前天空的变化以及小动物们的特殊反应。学生们学了这篇课文后,就能够根据自身周围的环境变化来判断天气变化。学习了《秋天到》就能通过观察学校的环境,同学的穿着来判断现在是否是秋天,是否天气变冷,要注意添加衣服。这些在语文课上学到的知识,帮助智障学生了解生活,适应周围的环境,也提高了学生们的生活适应能力。
(二)运用语文知识,掌握生活技能。
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不仅给学生提供了学习的材料,也提供了许多的实践机会,让学生们可以通过实践真正掌握生活技能[5]。把语文课堂搬到户外,让学生走进社区,将语文知识用到真实的场景中,不仅巩固了知识,还掌握了技能,为以后智障学生步入社会,独立生存打下良好的实践基础。如带学生去邮局寄信,去超市购物,去坐公交车等,让学生自己操作,将语文课上学的知识都运用在实践中,多实践,多练习,熟练掌握这些生活中常用的技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
综上所述,在语文课堂中,多运用生活中的教学材料,结合生活情景、虚拟情景进行教学,并将语文知识运用在实践中。让语文贴近生活,回归生活并服务于生活,让智障学生乐学、愿学、会学。构建出培智学校生活化的语文课堂,使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掌握更多的知识与技能,为他们将来“回归主流”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