聋人村官圆了文学梦 10年打磨小说《理事长》
昨天上午9点半,47岁的聋哑人作家赵林祥准时等候在办公室,身旁站的是拄着双拐的热心人苏秀萍。于是,采访在一种好奇与崇敬的氛围中进行着。
聋哑人村官爱写作
岐山大营乡巩寺村人赵林祥三岁丧父、十岁因发烧用药不当致双耳失聪,他只能不甚清楚地表达少量别人很难明白的简单语汇。在纸笔的传递、手势的比划中,在他10多年的老友苏秀萍的协助下,记者了解到赵林祥的境遇:母亲年逾90旬且患有老年痴呆,妻子下肢重残无劳动能力,一儿一女均在上学,全家靠种地为生,农闲时他会到建筑工地当小工补贴家用。但是,种种的不顺利并未击垮赵林祥。赵林祥从初中毕业后,自学完高中文科课程,还获得函大的文学专业大专文凭。在生活中历练,在自学中提高,通过不懈的努力,赵林祥的处女作短篇小说《摇篮》在《秦岭文学》上发表……近30年来,赵林祥在省内外报刊杂志先后发表各类作品160余篇、80万字,并先后15次获奖。
赵林祥很自豪地透露,自己除了种地、写作,还从2000年开始就担任着巩寺村西三组的村官,而且一干就是10年。实在本分的赵林祥本来是给村里当会记,对于竞聘心里也没啥谱,可是妻子一句“如果你不想这样窝囊地过一辈子,你就试试,啥事都是人干出来的。你听不见,我当你的耳朵;你说不了,我当你的嘴巴”,让他决心挑战一次,结果是他赢得了500多位村民的认可。他就在妻子协助下为村里修路拉电打井引水,风风火火地当起了村官。这些,赵林祥都写进了4000字的散文《人生在路上》中。
残疾人就写残疾人
1989年,省残联成立大会之际,赵林祥来到西安。会议期间,200多名残疾人代表相聚一处,三级残联干部的满腔热情给他心灵深处带来了一种从没有过的强烈震撼。“直到这时,我才知道中国的残疾人事业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的盲聋哑人协会成立伊始,已走过了近十年艰难的历程”。赵林祥说:“自此后,我参与到残疾工作的实践当中,亲眼目睹、亲身感受到了这个特殊群体的酸甜苦辣。”1997年,岐山县首创的小额信贷扶贫模式被中国残联定位“岐山模式”向全国推广,在此项从无到有的工作探索实践中,繁重的调研任务先后使得一半残联干部病倒累倒,却依然咬着牙坚守岗位……这令赵林祥创作的欲望在心中涌动。当年底,《中国残疾人》杂志上山西省残联曹宝巨因公殉职的消息,此事再次强烈冲击了作为同行的赵林祥。以生命的代价为弱势群体谋求幸福的残联干部,有多少为普通人所知?应该有更多的人关注、投入这项工作。他开始琢磨,如何把残疾人的故事变成文字。
十年一梦圆今朝
赵林祥用了2年时间酝酿,随后又以5年时间调研积累素材,2005年3月的一天,赵林祥说“我关上门,铺开稿纸,提笔写下了《理事长》三个潦草的大字。此后,一支笔、一沓纸、一杯茶、一包烟伴我蜗居斗室,伴我挑灯夜战、伴我熬苦夏……”关于那个县级残联理事长马良与他同事工作、生活、爱情的故事,在赵林祥脑子里酝酿、发酵着。时间很快到了2006年阴历正月初七,27万字近一尺厚的书稿才画上了句号,赵林祥长舒一口气。接下来的问题却让他头疼不已,一些出版社虽然看好书稿,但仍然希望他能多少掏些钱,家境贫寒的他只好怅然拒绝。后来,在本报一位资深记者与省残联、宝鸡残联努力下,书稿被送到了华夏出版社。命运在今年6月再次发生了转机,赵林祥为之付出10年心血的《理事长》终于出版了。好事却远不止这些,前一阵,华夏出版社向赵林祥发出了邀请函:20万字写农民工,10月交稿……
苏秀萍告诉记者,因为赵林祥住不起宾馆,每次来西安他都会住在自己家。前天晚上,出门身上从未带超过100元的赵林祥揣着家里凑的500元“巨款”,与冒雨赶来为他庆贺的10多位残疾人朋友欢聚,兴奋地翩翩起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