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创造思维的培养

  •  
  • 浏览次数: 59
  •  
  • 发表时间:2015-07-31
  • 来源:网络
  • 字体大小:[ ]
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造能力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点内容。创造思维是主动地、独立地发现新事物,提出新见解,解决新问题的思维,是创新能力的核心。聋哑学生因为听觉障碍造成语言水平低下,从而影响了其思维的发展。培养其创造思维是补偿其思维缺陷的最好途径,对于聋生适应社会走向成功有着特殊的意义。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聋生的创造思维呢?我在教学中注意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打破思维禁锢,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应试教育过分强调逻辑思维,收敛思维和定向思维训练,引导学生对某个问题一般只求得一个唯一正确的答案,通常不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看法以确保得高分率。这就禁锢了学生思维的发展,致使学生“越学越死”,特别是聋生逐渐形成了轻思考,重死记硬背的习惯。发散思维是创造思维的核心,指人们解决问题时思维朝各种可能的方向扩散,使思考不拘泥于一种途径、一种方式,而是从各种可能的设想出发,求得各种合乎条件的答案。
培养发散思维,首先要打破聋生头脑中“唯书唯上”的旧观念,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倡导标新立异,推陈出新,创造性运用,以培养学生的适应性、独创性、灵活性、预见性,使他们真正成为不迷信古人,不迷信名家,不迷信教师,不迷信书本,敢于质疑问难,敢于发表不同见解,敢于反驳教师观点的充满自信和探索精神的学习主人。聋生表现出来的“迷信”现象尤为突出,他们往往固执己见,“迷信”某一位教师或一本书,所以打破这种禁锢是聋校语文教学的当务之急。
培养发散思维要在课堂教学这个主要环节上下功夫,课堂提问则是引导聋生思维的有效途径,但只有高质量的提问才能激发聋生的思维,使之活跃,引导创新。实践证明,只有提出开放式问题,才是创造性的有效提问,才能培养聋生的发散思维和个性品质。开放式提问重在启发,面对同一问题,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运用不同方法去思考解决。不强调唯一的标准答案,重视容多纳异,能包容矛盾,希望有独创的想法和见解。因此,我在教学中一般不提“是不是”、“对不对”一类的封闭性、判断性问题和“是什么”一类的叙述性问题,而是经常提一些开放式问题。例如《再见了,亲人》中写了三个人物:老大娘、小金花、大嫂。有些学生就简单地认为“亲人”就是这三个人,这时我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插图,看送别的场面。“去送别的有哪些人?是不是只有老大娘、小金花、大嫂帮助过志愿军叔叔?”所以说“再见了,亲人”是指中国志愿军与朝鲜人民依依不舍地分别。进而更深一层地理解了老大娘、小金花、大嫂是朝鲜人民的典型代表,通过这三个典型人物来反映表现中朝两国人民的深厚情意。
二、实行民主教学,激发聋生的创造性思维
民主教学是创造思维形成的阳光、雨露和土壤。它是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在相互尊重信任平等的立场上,通过不同见解之间的讨论、争鸣,创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欢迎学生争鸣和发表歧见,允许出错,改正和保留意见。教师应在爱每一个聋生的基础上,真正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人,师生彼此信任、尊重和理解,构建一个和谐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民主的教学气氛,让学生敢于创造思维。
我在聋校语文教学中大胆运用合作学习教学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具体的实施过程是这样的:首先把班内同学按“组内异质,组间同制”的原则分成若干小组,然后布置相同的学习任务,在教师指导下活动,通常用讨论法、填充法、比较法、预报法等组织教学。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形成一个民主、宽松、合作的学习气氛,教学效果很好。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尊重民主,相信合作,爱护学生的创造性。这对于培养聋生的探索精神、合作能力及良好的心理品质都有重要意义。
三、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发展聋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课堂上,教师创造性地教,学生创造性地学,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主渠道。在教学中,我着重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采用创造性的教学方法以指导聋生的学法
如教《将相和》时,我采用矛盾设疑法教学,提出自相矛盾的主题:“廉蔺交欢与廉蔺反目对于表现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有何差异?”引导学生各抒己见,激发其发散思维。再如教《海伦·凯勒》这篇课文,我先讲:有一个又盲又聋的美国小女孩,她十六岁上了大学,后来成为一个著名的作家,她叫海伦·凯勒。你们知道她是怎样刻苦学习,克服种种困难,取得好成绩的吗?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后。我又提出一些问题,如:你们学习、生活中遇到过哪些困难?是怎样克服的?这样,既让学生学会知识的迁移,又扩大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发展了创造性思维。
还有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最后得到结论的“激励发现法”;指导学生克服思维定式的“变式疏导法”等。通过教学让学生感知事物发生的过程,而非告诉学生现成的答案,从而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
第二,针对聋生缺陷,发展创造想象
创造思维离不开创造想象,聋哑学生想象的特点是形象、直观,有很大局限性;逻辑性、概括性相对肤浅,创造性成份不多。创造想象是指不依据现成的描述而独立创造出形象的过程。发展创造想象的关键在于语言水平的提高,这正是语文科的本质任务,也是补偿聋生听力语言缺陷的重要手段。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教材内容,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的创造想象。如讲《挑山工》时,启发学生想象挑山工登山的情境,再由具体情境想象挑山工的精神所在,从而引导学生的思想由具体形象向抽象逻辑过渡。这样,经过长期的训练,在充分调动学生想象力的基础上,发展其创造思维,同时提高其语言水平,补偿聋生缺陷。
第三,充分利用作文教学培养聋生的创造性思维
写作过程既是语文知识综合运用的过程,又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尤其对于聋生来讲,写作是其语言和思维发展的重要一环,我的具体作法有以下两方面:首先,进行多角度审题立意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聋哑学生思维的发展缺乏灵活性,作文审题、立意比较死板,缺乏新意。因此,我在作文教学中经常对学生进行多角度思考,提炼主题的训练。
其次,进行反意练习,培养聋生求异思维。在常规思维训练之外,引导学生反其道论之,进行逆向思考。如思考:“人们都赞美雪的洁白,而也有人说雪遮盖了一切丑恶、肮脏”,让聋生举例论述。这种训练,使聋生摆脱思维的惯势,形成一种相反方向去认识事物的思维能力。
总之,作为一名聋校的语文教师,积极从课堂教学入手,开发聋生的创造潜能,注重发展并着力培养其创造性思维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补偿聋生缺陷的重要手段。唯其思新才能创新,才会具备创造能力,会创造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 


版权声明:中国聋人网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非原创内容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帮助听障网友了解资讯之用,若不同意发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尽快处理,谢谢!


相关关键字: 中创 语文教学 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