聋儿学前融合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将“特殊教育”单列一章,这不仅体现了国家对特殊教育的重视,也反映出特殊教育尚存有较大提升空间。《规划纲要》的颁发开启了我国特殊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篇章。对特殊教育来讲,既是史无前例的,也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是特殊教育史上的里程碑。
江苏作为经济和教育发达地区,明确提出了:实施特殊教育发展工程,到2015年,基本普及残疾儿童少年15年免费教育,并通过完善随班就读保障体系来因地制宜发展残疾儿童学前教育。
众所周知,学龄前是大脑发育最快的时期,也是智力发展最快的时期,是心理发展的重要时期,这时受到的教育可能影响终生。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的研究表明:“若以17岁少年的智力为100计算,其中50%是在4岁以前获得的,30%是在5—7岁获得的,20%是在8-17岁获得的。最初4年的智力发展是以后13年的总和。”所以说,学前教育是基础的基础。对于一个聋儿而言,学前教育决定了他的未来,也影响着一个家庭的未来。因此,发展聋儿早期干预和早期教育,就更为重要。研究表明,及早地对聋儿进行康复治疗、家庭教育干预、学前教育,不仅有利于聋儿的缺陷补偿和潜能开放,而且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苏州市盲聋学校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开始开办聋儿学前教育至今已有二十多年的学前办学历史。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聋儿学前教育尝试阶段(1985年—1990年)。聋校开办学前教育班,开始招收幼儿师范毕业生承担聋儿学前班的教育教学工作。招收学龄前聋儿,采用南京聋校语言训练教材,使用手语和口语训练的方式,在集体生活中培养交往意识,逐步养成听、说、看的习惯,为聋校小学教育提供衔接服务。
第二阶段,聋儿学前康复教育阶段(1990年—2003年)。1988年,聋儿听力语言康复作为一项抢救性工作被正式写入了中国残疾人事业“五年纲要”,我校在市残联的要求下,将聋儿学前班教师派出参与华东地区聋儿听力语言康复教育培训,并将学前班改成聋儿康复班,康复班要求所有聋儿佩戴助听器,并通过各种途径筹集资金购置语言训练设备和教具,一律采用口语教学方式,统一使用《学说话》教材,开设集体语训课和个训课,对所有聋儿进行语言康复训练等。每年由残联和教育局相关成员组成的康复评估小组对市区聋儿进行康复评估,达到三级以上康复标准即可进入普通小学随班就读。聋儿家长积极性相当高。
第三阶段,融合教育实验阶段(2003年至今)。
从1990年到2003年,我校十多年的聋儿康复教育,先后训练了67名聋童,有11名聋童通过三级康复评估,10名聋童进入普通小学随班就读,康复率仅为16.4%,其中1名聋生在小学三年级时退学回到聋校,1名聋生在初二时回到聋校,3名聋生初三毕业后考入我校高一。
十多年的聋儿康复教育,聋生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情况的不尽人意,随着随班就读聋生不同的分流,出现的一些现象和问题,不得不让我们重新思考,康复率低下的原因是什么?为何康复后随班就读的学生近半数又不得不返回聋校学习?为何随班就读学生行为习惯普遍较聋校学生差、其心理承受能力低、有更多的自卑感:他们明知自己无法完全融入听人世界,却又从心底里看不起聋人而无法融入聋人的世界?如何提高康复率、如何巩固康复率?如何在聋儿语言康复的同时克服聋生心理问题的产生?究竟怎样的学前教育安置形式对聋儿的发展更为有利?我们本着“适合的就是最好的理念”开始摸索和寻求新的聋儿学前教育安置形式。
融合教育是西方教育家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提出并付与实施的特殊教育目标,即“将特教学生与普通班学生在相同的环境中受教育”。它的基本理念是:“所有的学生应该归属于普通班的学生。这一观点使需要特殊教育的学生感觉到与他人的平等,是人权思想的一种体现。
聋儿康复教育的目的是提高聋儿听、说、写的能力,让聋儿将来能够融入社会,“融入”不是聋儿单方面的事情,聋儿通过语言康复达到三级康复,即具备了“融入”的条件,但社会能否“接纳”?在聋儿康复教育时段就进行融合方式,是否更有利于聋儿将来的融合呢?2001年,学校一位教师前往香港参加融合教育培训,回来后即开始尝试与周边幼儿园进行每周1-2次交流,尝试让聋儿与普通幼儿接触和交流,让普通幼儿从形式上接纳聋儿。2003年,学校通过多方努力,与苏州市高等幼儿师范学校附属花朵幼儿园达成协议,正式开展聋听幼儿融合教育实验。
1.通过园校之间沟通,促成融合教育安置形式。花朵幼儿园是一所江苏省示范幼儿园,2003年之前曾经接收过一名聋儿,园长理念先进。我们抓住这一契机,通过园校之间的沟通,选择了走出去融合的形式,即由我校负责聋儿招生学籍管理,我校教师、语言训练师、保育员带聋儿进入花朵幼儿园,按照聋儿年龄段分别插入小班、中班、大班,另有聋儿资源教室,用于开展集体语训和个训课程,其余时间聋儿全程参与普通幼儿各类教育教学活动。
2.加化师生之间的沟通,实现两园校之间教师和幼儿的双融合。为了更好地融合,我们要求我校教师兼任幼儿园的课程并带班,一是让我校的老师熟悉幼儿园的课程与活动,二是让我校的老师在关注聋儿融合的过程中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三是通过对幼儿园教师进行融合教育理念和技能的培训,以及示范课的引领推动幼儿园教师对融合教育理念的转变和技能的提升。四是通过开展主题特色互动,促进幼儿之间的融合,例如“爱心小天使”结伴行动,“耳朵”主题活动等。每个班级虽然只有一个聋儿,但幼儿园将这个聋儿作为身边的教育资源利用起来,每天有一个挂牌的“爱心小天使”与聋儿结伴,幼儿园也生成了一个名为“耳朵”主题课程,成为幼儿园的特色课程。这样一种安置方式让聋儿得到了康复最为有利的有声语言环境和同龄幼儿课程,聋儿在融合教育的环境中得到全面发展;同时幼儿园得到了教育教学的新的资源,并生成新的课程,成为幼儿园特色教育之一。
3.加强双方家长之间的沟通,促进融合教育的和谐推进。融合教育在国内是新生事物,正如一切新生事物的成长都是要经过艰难曲折的,我们的融合教育实验得不到幼儿家长反对是可想而知的,但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聋儿家长也不支持,悄悄地把聋儿转到其他康复机构语训,理由是融合教育安置方式中聋儿个训的时间少了。我们园校之间达成共识,各自做家长的工作,我们每周三开展聋儿家长康复课程培训;每周开展开放日活动,让家长亲身感受聋儿在有声语言环境中的语言发展和学习途径,让家长认识到聋儿在融合教育安置方式中语言学习不仅来自于老师,更多来自于同伴。让幼儿家长看到因为班级有了聋儿,自己的孩子更有爱心,更乐于帮助人。每学期,我们通过媒体记者对融合教育进行宣传,特别是聋儿康复评估,邀请记者全程跟踪报道,让事实来说话。形成和谐的融合教育氛围。
八年来,我们经历很多曲折,但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先后共招生聋儿30个,其中7个因各种原因离开或进入聋校,23个聋生经过三年融合教育,100%通过聋儿康复三级评估,进入普通小学随班就读,并能和同龄儿童同步发展和成长。
八年的融合教育实验,让我们深刻认识到:①聋儿在有声语言的环境中进行语言康复对聋儿语言发展更为有利,聋儿的言语更有语感。之前的聋儿能够达到三级康复的仅有16.4%,而且其发音带有很明显的一字一停顿,口型过分夸大,不流畅,让常人难以辨别,聋儿康复成绩常为三级(即合格)。聋儿通过三年融合教育,在自然的有声语言环境里习得的语言具有语感,言语表达准确、清晰而流畅,并无限接近普通儿童的语言,通过康复专家组评估的成绩90%在一级(即优秀)。②同伴的交流更有利于聋儿语言的发展。老师的语言训练和课堂语言在幼儿园毕竟所占时间很少,在大量的主题活动中,我们发现聋儿与普通儿童之间交流的语言很多,聋儿掌握的速度快而且巩固率高,不但能记住更能在其他主题活动中准确、流畅地表达出来。我们和聋儿聊天的过程中经常会听到很多课堂上老师不可能出现的言语,就如聋儿家长常交流的“我儿子骂人的话都很溜”。③融合教育安置方式更有利于聋儿全面发展。聋儿在这样的环境中接受的是正常幼儿的教育模式,即全面发展的教育模式,把聋儿作为正常儿童进行教育,又有特殊的语言康复课程来辅助,使得聋儿能在语言得到康复的同时,智力、情感、人际交往等方面得到和普通幼儿同步的发展。④融合教育安置方式中幼儿比成年人更容易从内心接纳聋儿。在八年的融合教育实验中,我们发现,在普通幼儿的眼中,聋儿所配戴的助听器和普通幼儿戴的眼镜没有什么区别。幼儿是通过玩来结交朋友的,所以只要能和他一起做游戏,就是朋友,没有拒绝的意思。并且幼儿将这种想法反过来影响家长。
我们的融合教育仅仅是个实验项目,有其历史和区域的局限性。要真正保障聋儿全面发展还需在以下几个方面努力,形成残疾儿童终身教育的理念和保障体系。
1.必须实施新生儿出生缺陷筛查工程。当新生儿出生,尽早进行听力的检查筛选,尽早发现,尽早干预,由专业人员(包括听力学专家、学前教育专家、聋教育资源中心人员)尽早介入,让家长尽早地开始家庭医疗康复干预和早期康复教育干预,让聋儿得到最为理想的康复和发展。早在2005年苏州市就颁布了《苏州市人口出生缺陷社会化干预工程实施方案》并列为年度政府实事工程,很多地方也相继出台这样的政策,为聋儿的早期康复干预和教育干预提供了信息资源和可能。
2.必须实施聋儿0-3岁早期家庭康复与教育干预工程。0~3岁聋儿的早期干预,即是聋儿康复的启蒙阶段,也是最关键的时期,这个时期聋儿年龄小,身心发育迅速,需要精心关照,家庭干预十分必要。学校和康复机构必须承担起干预任务,例如:组织家长培训,开展亲自活动,建立家长交流平台等,让家长了解现代听力技术、助听器的选配、康复机构的选择等,学会对聋儿特殊教养的方法,在家庭生活中对聋儿进行训练,定期制定计划进行语言康复训练。
3.必须建立完整的聋人终身教育保障体系。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人的全面发展。聋儿首先是儿童,其次才是聋儿。因此,聋儿和普通幼儿一样需要早期教育,促成其身心健康、良好习惯、智力发展等。聋儿通过融合教育得到了良好的康复和发展,进入普通中小学、高中,乃至于大学等,需要政府各部门和社会的通力合作,建立一个较为完整的支持保障系统。我市建立了特殊教育指导中心,以教育、残联行政部门牵头,各特殊教育学校共同参与,下设盲、聋、弱三类残疾儿童随班就读专业指导中心,形成以特殊儿童随班就读为主体,以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以特殊教育指导中心为纽带的网络体系,为聋儿早期家庭教育干预和早期教育提供理念、技术支撑,为在普通中小学随班就读聋儿提供指导与帮助,以此来保障聋人接受终身教育,实现其人的全面发展。
4.必须加强特殊教育的宣传力度,形成良好的特殊教育发展氛围。现在的社会氛围相对于十多年前,更为开放和包容,将更有利于聋儿融入社会,更有利于聋儿的全面发展。“不是不支持,而是不知道”,特殊教育依然需要大力宣传,让更多的社会人士了解、理解、关注、支持特殊教育。我坚信,在《规划纲要》精神的鼓舞下,无论是聋儿的早期家庭康复与干预、学前教育、随班就读以及终身教育必将迎来一个灿烂的春天。(来源:中国特殊教育网)
江苏作为经济和教育发达地区,明确提出了:实施特殊教育发展工程,到2015年,基本普及残疾儿童少年15年免费教育,并通过完善随班就读保障体系来因地制宜发展残疾儿童学前教育。
众所周知,学龄前是大脑发育最快的时期,也是智力发展最快的时期,是心理发展的重要时期,这时受到的教育可能影响终生。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的研究表明:“若以17岁少年的智力为100计算,其中50%是在4岁以前获得的,30%是在5—7岁获得的,20%是在8-17岁获得的。最初4年的智力发展是以后13年的总和。”所以说,学前教育是基础的基础。对于一个聋儿而言,学前教育决定了他的未来,也影响着一个家庭的未来。因此,发展聋儿早期干预和早期教育,就更为重要。研究表明,及早地对聋儿进行康复治疗、家庭教育干预、学前教育,不仅有利于聋儿的缺陷补偿和潜能开放,而且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苏州市盲聋学校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开始开办聋儿学前教育至今已有二十多年的学前办学历史。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聋儿学前教育尝试阶段(1985年—1990年)。聋校开办学前教育班,开始招收幼儿师范毕业生承担聋儿学前班的教育教学工作。招收学龄前聋儿,采用南京聋校语言训练教材,使用手语和口语训练的方式,在集体生活中培养交往意识,逐步养成听、说、看的习惯,为聋校小学教育提供衔接服务。
第二阶段,聋儿学前康复教育阶段(1990年—2003年)。1988年,聋儿听力语言康复作为一项抢救性工作被正式写入了中国残疾人事业“五年纲要”,我校在市残联的要求下,将聋儿学前班教师派出参与华东地区聋儿听力语言康复教育培训,并将学前班改成聋儿康复班,康复班要求所有聋儿佩戴助听器,并通过各种途径筹集资金购置语言训练设备和教具,一律采用口语教学方式,统一使用《学说话》教材,开设集体语训课和个训课,对所有聋儿进行语言康复训练等。每年由残联和教育局相关成员组成的康复评估小组对市区聋儿进行康复评估,达到三级以上康复标准即可进入普通小学随班就读。聋儿家长积极性相当高。
第三阶段,融合教育实验阶段(2003年至今)。
从1990年到2003年,我校十多年的聋儿康复教育,先后训练了67名聋童,有11名聋童通过三级康复评估,10名聋童进入普通小学随班就读,康复率仅为16.4%,其中1名聋生在小学三年级时退学回到聋校,1名聋生在初二时回到聋校,3名聋生初三毕业后考入我校高一。
十多年的聋儿康复教育,聋生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情况的不尽人意,随着随班就读聋生不同的分流,出现的一些现象和问题,不得不让我们重新思考,康复率低下的原因是什么?为何康复后随班就读的学生近半数又不得不返回聋校学习?为何随班就读学生行为习惯普遍较聋校学生差、其心理承受能力低、有更多的自卑感:他们明知自己无法完全融入听人世界,却又从心底里看不起聋人而无法融入聋人的世界?如何提高康复率、如何巩固康复率?如何在聋儿语言康复的同时克服聋生心理问题的产生?究竟怎样的学前教育安置形式对聋儿的发展更为有利?我们本着“适合的就是最好的理念”开始摸索和寻求新的聋儿学前教育安置形式。
融合教育是西方教育家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提出并付与实施的特殊教育目标,即“将特教学生与普通班学生在相同的环境中受教育”。它的基本理念是:“所有的学生应该归属于普通班的学生。这一观点使需要特殊教育的学生感觉到与他人的平等,是人权思想的一种体现。
聋儿康复教育的目的是提高聋儿听、说、写的能力,让聋儿将来能够融入社会,“融入”不是聋儿单方面的事情,聋儿通过语言康复达到三级康复,即具备了“融入”的条件,但社会能否“接纳”?在聋儿康复教育时段就进行融合方式,是否更有利于聋儿将来的融合呢?2001年,学校一位教师前往香港参加融合教育培训,回来后即开始尝试与周边幼儿园进行每周1-2次交流,尝试让聋儿与普通幼儿接触和交流,让普通幼儿从形式上接纳聋儿。2003年,学校通过多方努力,与苏州市高等幼儿师范学校附属花朵幼儿园达成协议,正式开展聋听幼儿融合教育实验。
1.通过园校之间沟通,促成融合教育安置形式。花朵幼儿园是一所江苏省示范幼儿园,2003年之前曾经接收过一名聋儿,园长理念先进。我们抓住这一契机,通过园校之间的沟通,选择了走出去融合的形式,即由我校负责聋儿招生学籍管理,我校教师、语言训练师、保育员带聋儿进入花朵幼儿园,按照聋儿年龄段分别插入小班、中班、大班,另有聋儿资源教室,用于开展集体语训和个训课程,其余时间聋儿全程参与普通幼儿各类教育教学活动。
2.加化师生之间的沟通,实现两园校之间教师和幼儿的双融合。为了更好地融合,我们要求我校教师兼任幼儿园的课程并带班,一是让我校的老师熟悉幼儿园的课程与活动,二是让我校的老师在关注聋儿融合的过程中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三是通过对幼儿园教师进行融合教育理念和技能的培训,以及示范课的引领推动幼儿园教师对融合教育理念的转变和技能的提升。四是通过开展主题特色互动,促进幼儿之间的融合,例如“爱心小天使”结伴行动,“耳朵”主题活动等。每个班级虽然只有一个聋儿,但幼儿园将这个聋儿作为身边的教育资源利用起来,每天有一个挂牌的“爱心小天使”与聋儿结伴,幼儿园也生成了一个名为“耳朵”主题课程,成为幼儿园的特色课程。这样一种安置方式让聋儿得到了康复最为有利的有声语言环境和同龄幼儿课程,聋儿在融合教育的环境中得到全面发展;同时幼儿园得到了教育教学的新的资源,并生成新的课程,成为幼儿园特色教育之一。
3.加强双方家长之间的沟通,促进融合教育的和谐推进。融合教育在国内是新生事物,正如一切新生事物的成长都是要经过艰难曲折的,我们的融合教育实验得不到幼儿家长反对是可想而知的,但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聋儿家长也不支持,悄悄地把聋儿转到其他康复机构语训,理由是融合教育安置方式中聋儿个训的时间少了。我们园校之间达成共识,各自做家长的工作,我们每周三开展聋儿家长康复课程培训;每周开展开放日活动,让家长亲身感受聋儿在有声语言环境中的语言发展和学习途径,让家长认识到聋儿在融合教育安置方式中语言学习不仅来自于老师,更多来自于同伴。让幼儿家长看到因为班级有了聋儿,自己的孩子更有爱心,更乐于帮助人。每学期,我们通过媒体记者对融合教育进行宣传,特别是聋儿康复评估,邀请记者全程跟踪报道,让事实来说话。形成和谐的融合教育氛围。
八年来,我们经历很多曲折,但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先后共招生聋儿30个,其中7个因各种原因离开或进入聋校,23个聋生经过三年融合教育,100%通过聋儿康复三级评估,进入普通小学随班就读,并能和同龄儿童同步发展和成长。
八年的融合教育实验,让我们深刻认识到:①聋儿在有声语言的环境中进行语言康复对聋儿语言发展更为有利,聋儿的言语更有语感。之前的聋儿能够达到三级康复的仅有16.4%,而且其发音带有很明显的一字一停顿,口型过分夸大,不流畅,让常人难以辨别,聋儿康复成绩常为三级(即合格)。聋儿通过三年融合教育,在自然的有声语言环境里习得的语言具有语感,言语表达准确、清晰而流畅,并无限接近普通儿童的语言,通过康复专家组评估的成绩90%在一级(即优秀)。②同伴的交流更有利于聋儿语言的发展。老师的语言训练和课堂语言在幼儿园毕竟所占时间很少,在大量的主题活动中,我们发现聋儿与普通儿童之间交流的语言很多,聋儿掌握的速度快而且巩固率高,不但能记住更能在其他主题活动中准确、流畅地表达出来。我们和聋儿聊天的过程中经常会听到很多课堂上老师不可能出现的言语,就如聋儿家长常交流的“我儿子骂人的话都很溜”。③融合教育安置方式更有利于聋儿全面发展。聋儿在这样的环境中接受的是正常幼儿的教育模式,即全面发展的教育模式,把聋儿作为正常儿童进行教育,又有特殊的语言康复课程来辅助,使得聋儿能在语言得到康复的同时,智力、情感、人际交往等方面得到和普通幼儿同步的发展。④融合教育安置方式中幼儿比成年人更容易从内心接纳聋儿。在八年的融合教育实验中,我们发现,在普通幼儿的眼中,聋儿所配戴的助听器和普通幼儿戴的眼镜没有什么区别。幼儿是通过玩来结交朋友的,所以只要能和他一起做游戏,就是朋友,没有拒绝的意思。并且幼儿将这种想法反过来影响家长。
我们的融合教育仅仅是个实验项目,有其历史和区域的局限性。要真正保障聋儿全面发展还需在以下几个方面努力,形成残疾儿童终身教育的理念和保障体系。
1.必须实施新生儿出生缺陷筛查工程。当新生儿出生,尽早进行听力的检查筛选,尽早发现,尽早干预,由专业人员(包括听力学专家、学前教育专家、聋教育资源中心人员)尽早介入,让家长尽早地开始家庭医疗康复干预和早期康复教育干预,让聋儿得到最为理想的康复和发展。早在2005年苏州市就颁布了《苏州市人口出生缺陷社会化干预工程实施方案》并列为年度政府实事工程,很多地方也相继出台这样的政策,为聋儿的早期康复干预和教育干预提供了信息资源和可能。
2.必须实施聋儿0-3岁早期家庭康复与教育干预工程。0~3岁聋儿的早期干预,即是聋儿康复的启蒙阶段,也是最关键的时期,这个时期聋儿年龄小,身心发育迅速,需要精心关照,家庭干预十分必要。学校和康复机构必须承担起干预任务,例如:组织家长培训,开展亲自活动,建立家长交流平台等,让家长了解现代听力技术、助听器的选配、康复机构的选择等,学会对聋儿特殊教养的方法,在家庭生活中对聋儿进行训练,定期制定计划进行语言康复训练。
3.必须建立完整的聋人终身教育保障体系。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人的全面发展。聋儿首先是儿童,其次才是聋儿。因此,聋儿和普通幼儿一样需要早期教育,促成其身心健康、良好习惯、智力发展等。聋儿通过融合教育得到了良好的康复和发展,进入普通中小学、高中,乃至于大学等,需要政府各部门和社会的通力合作,建立一个较为完整的支持保障系统。我市建立了特殊教育指导中心,以教育、残联行政部门牵头,各特殊教育学校共同参与,下设盲、聋、弱三类残疾儿童随班就读专业指导中心,形成以特殊儿童随班就读为主体,以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以特殊教育指导中心为纽带的网络体系,为聋儿早期家庭教育干预和早期教育提供理念、技术支撑,为在普通中小学随班就读聋儿提供指导与帮助,以此来保障聋人接受终身教育,实现其人的全面发展。
4.必须加强特殊教育的宣传力度,形成良好的特殊教育发展氛围。现在的社会氛围相对于十多年前,更为开放和包容,将更有利于聋儿融入社会,更有利于聋儿的全面发展。“不是不支持,而是不知道”,特殊教育依然需要大力宣传,让更多的社会人士了解、理解、关注、支持特殊教育。我坚信,在《规划纲要》精神的鼓舞下,无论是聋儿的早期家庭康复与干预、学前教育、随班就读以及终身教育必将迎来一个灿烂的春天。(来源:中国特殊教育网)
版权声明:中国聋人网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非原创内容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帮助听障网友了解资讯之用,若不同意发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尽快处理,谢谢!
相关关键字:
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