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障儿童听能管理十大误区和六项注意
一、听能管理十大困惑及误区
1、听损在80-90之间该植入人工耳蜗还是配助听器?
助听器和人工耳蜗是世界上比较公认且常用的科学康复手段。助听器可以补偿80dB以下的轻、中、重度听力损失;人工耳蜗可以为80dB(世卫组织的标准)以上的助听器达不到理想效果的重度、极重度听力损失实现听力重建(对于80-90dB这些比较纠结的情况,最好先戴助听器,根据助听效果判断,能达到较适以上可以选择助听器,效果不理想选择人工耳蜗。)
图:听觉康复评估标准
2、人工耳蜗手术国外技术比国内发达吗?
国外人工耳蜗植入历史比国内长一些,但我国目前人工耳蜗手术植入例数最多,经验也比较丰富。数据表明世界人工耳蜗植入手术失败率为5%左右,中国为2-3%,优于平均水平。
3、听障儿童讲究早期干预理念,多早才够?
0-3岁是婴幼儿听力语言发展的黄金期,越早越好。通常讲出生后3个月内诊断,6个月开始助听器干预是比较理想的情况,人工耳蜗可以在一周岁左右植入,但之前也最好佩戴助听器给持续的听觉刺激。目前新生儿听力筛查已经纳入妇幼保健常规项目,正在全国推广,我国的听力筛查和诊断技术也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可以实现超早期干预,4、5个月就可评估出孩子的具体听损程度并进行合适的干预措施。
4、确诊听力损失可以做哪些检查?
(1)声导抗:包括鼓室声导抗测试和镫骨肌反射测试,判断病变是否在中耳;
(2)耳声发射(OAE):畸变产物耳声发射或瞬态诱发耳声发射,判断外毛细胞是否有病变;
(3)听觉诱发电位:包括 ABR(听性脑干反应)、ERP(听觉事件相关电位)或听性稳态反应 (ASSR),以及耳蜗微音电位检查。检查听神经和脑干功能障碍。不反映中低频听力损失程度,未引出并不代表完全没有残余听力;
(4)纯音测听(行为测听):了解听觉损失程度的金标准,包括气导和骨导阈值;6 岁及以下小儿可采用小儿行为测听法,包括行为观察、视觉强化测听和游戏测听。根据听损者不同年龄特点有不同的检测方法和检测频率;
行为观察法:适用于小于6个月的婴儿,1-3个月一次;
视觉强化法:适用于6-24个月的婴幼儿,3-6个月一次;
游戏测听:适用于2-5岁的儿童,6-12个月一次;
纯音测听:适用于5岁以上的儿童、成人,一年一次(如果有进行性听力损失要增加测试频率)。
(5)言语测听:可分为言语识别率和言语识别阈测试,行为测听了解到耳蜗的功能,言语测听了解到听觉中枢及听觉通路的全过程,2岁以上有言语能力的听损者都应该做言语测听。当行为测听和言语测听的结果矛盾,更倾向于言语测听。
此外,对于要求比较高的听损者,还可以增加难度做选择性听取能力测试。选择性听取能力强弱决定是否容易受干扰,通过训练可以强化。(练习方式:手机下载分贝计测量声场,让说话声比环境声大10分贝。)
(6)影像学评估:如CT、核磁(MRI)等,(如果准备做人工耳蜗手术,CT核磁都要做,不做耳蜗手术的话只做核磁就可以。)影像学评估可以帮助确定听力损失的类型和病因(如大前庭),对康复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7)基因检测:对优生优育比较有意义。目前检测数据来看50%环境因素,50%遗传因素。
5、戴上助听器或人工耳蜗就能和健听孩子听的一样了吗?
人工耳、助听器和自然耳仍有差距,但比较而言双耳要比单耳好得多。双耳聆听除了方便声源定位和提高降噪能力外,还可利用听觉交叉促使全脑兴奋、有效提高言语识别率。
6、助听听阈在“香蕉图”里才说明补偿得好吗?
“香蕉图”指在听力图上正常人的语言频率分布和强度分布的范围,是助听器验配的“金标准”,助听听阈在“香蕉图”里说明可以听到日常生活中的绝大部分言语声。(越靠近上缘说明听得越好。)但并不是绝对的。
两岁以下的孩子助听阈应该在香蕉图下,因为测出的结果往往是不准确的,实际听力肯定在阈上15dB左右。给孩子配助听器的原则是安全、舒适、可听,所以验配时补偿宜小不宜大。
与此相类似,人工耳蜗重建的金标准也不完全是“香蕉图”,而是舒适阈。也就是说,不应该一味为了追求言语部分的补偿而忽视了舒适度。
7、选助听器是越贵越好吗?
当然不是,通常来讲助听器越贵性能越好功能越多,但每个人听力损失情况是不一样的,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具体选择原则如下:
(1)按听损程度选择功率:功率越大助听器越贵,根据听力损失程度选择相应验配范围的功率即可,过大没有必要;
(2)按听力图构型选择频响:通道越多助听器越贵,如果是陡降型听力损失,则需要通道多一些的助听器,平坦性听力损失则没必要太多通道,六七个就够了;
(3)按个体需求选择功能:功能越多的助听器越贵,但并不是每个功能对个人来说都是有用的,应该根据自己的日常生活环境、实际使用场景选择功能。比如经常在公共场所如学校、餐馆等,要选择降噪功能好一些的助听器,经常用电子设备的,选择可扩展相关功能的助听器等。验配时可向听力师详细了解每个功能的作用,权衡对自己的意义,才能把钱花到刀刃上。
8、为什么小声听不见,大声还嫌吵?
这是重振现象的典型表现,这种听力减退也是不可逆的,在老年性聋患者中也很多见。听力损失并不只是小的声音听不到,而是听阈变小,对大声的耐受能力也变差,可以选择有改善此情况功能的助听器,听力补偿效果会更好。
9、如何判断助听器配的是不是合适?
主要根据主观感受和助听听阈(主观感受要看:轻声是否能听见、普通言语是否能舒适地接收,大声是否耐受)。另外可以通过仪器进行性能测试,在2CC耦合腔中测量的参考数据为:
噪声不能超过33%,失真不能超过5%。
10、助听器验配是否准确关键在于验配师的水平吗?
要实现专业的助听器验配,验配人员专业水平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且影响最大的。工作环境和测听设备这两个关键因素也会对结果造成影响。比如,我们每天的第一件事就是校准声场,因为声场不准就像秤不准,自然“称”不出准确的结果。另外,先进的仪器可以有效提高验配的准确性和患者的体验,比如利用真耳分析仪测量RECD值用于助听器验配和调试,这在国外已经相当普及,国内还是少数。(大多数助听器验配是通过2CC耦合腔,是成人耳道平均容积。RECD是真耳和耦合腔之间的差,它考虑了每个人自己耳道的特点,可实现个性化验配。方便省时,配合度更高,验配和调试更客观准确。中聋正在进行相关课题研究,目前已测量了近200例儿童的RECD值,拟推出中国儿童的RECD参考值,以后有望进入临床应用。)
二、听能管理六项注意
孙教授还系统地为我们讲解了听能管理要注意的六大模块,看看你有什么忽视和遗漏的吗?
1、综合听力学评估资料要齐备
早期筛查和诊断的综合听力学评估技术有耳声发射、听觉诱发电位、声导抗、行为测听、言语测听等(此外还有CT、核磁及基因检测等项目可以视个人情况和医生的建议选择)。这些检查为诊断听力障碍的性质和程度提供了必要的科学依据,也是康复的基础,各项检查资料准备齐全,为孩子建立并完善听力档案是开始听能管理的第一步。
2、听力障碍诊断早明确
根据早期干预的理念,最理想的是实现3个月诊断、6个月干预,定期评估指导。依据科学、全面的筛查诊断技术,基本上3个月的婴儿都可以明确听力障碍的性质,4个月以上的婴儿就可以由经验丰富的听力师明确听力损失的程度(画出听力图),为尽早进行合适的听力干预提供依据。
3、听力补偿、听力重建效果优化很重要
助听器、人工耳蜗和FM无线调频系统是目前公认的科学、有效的康复技术。助听器可以补偿80dB以下的轻、中、重度听力损失;人工耳蜗可以为80dB以上助听器达不到理想效果的重度、极重度听力损失实现听力重建;FM系统可以辅助远程、复杂环境的聆听。
根据听力损失程度、听力图构型和个体要求选择合适的听辅设备后,还要注意补偿或重建效果的优化,进行专业的验配和调试。我国目前听力从业人员素质良莠不齐,只有真正专业的听力师才能帮听障者选择合适的助听产品并使它发挥最大效用。
4、助听装置工作状态确保正常
每天检查助听装置,确保在最佳工作状态,及时更换电池,注意定期保养,有问题及时联系听力师,才能保证优质的聆听基础。尤其是对于婴幼儿来说,往往还不能自主地表达,更需要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多留心观察,一旦发现听说表现异常首先排查助听装置工作状态。
5、听觉言语学习环境应适宜
听能管理不只是管档案、管设备,还要管环境。在康复初期,家长应该为孩子提供或设置尽量安静的环境,方便识别和学习言语声。随着孩子听觉言语水平的提高,应该有意识地转化成有一定背景音的较复杂环境,帮助孩子适应今后的学习和社会生活。
6、听觉言语康复效果应定期评估
目前听觉语言学习的模式有机构康复、家庭康复等。具体到机构康复,大致有集体课、一对一、一对二(一个老师对一个孩子和一个家长)等形式。无论哪种形式,家长的作用都至关重要。
听觉和言语康复要有科学的指导,有效的方法和有计划、有目标的实践,此外家长还应该了解孩子的语言发展阶段特点,有合理的心理预期和科学的康复效果评估方法,定期评估,持续关注,才能提高康复的效率和效果,让孩子早日回归主流社会。
来源:耳朵树 http://www.earmedicalmap.com/tech/show/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