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明明会说的话,为什么不回答呢?

  •  
  • 浏览次数: 69
  •  
  • 发表时间:2016-01-28
  • 来源:网络
  • 字体大小:[ ]

 

孩子开口说话,这是每个听障宝宝家长最热切盼望的事情,也是大家最大的痛点。所以“我家孩子明明会说某某某呀,为什么别人问的时候他就是不开口呢?!”是家长们跟我交流时最常提出的问题。还有的家长总当着孩子的面说:“我家孩子就是不会说,唉,急死我啦!”真的是这样吗?问题是出在家长身上,还是孩子身上呢?且听游妈来细细分析。

回答家长们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下听障宝宝语言学习的规律和特点,大家清楚原理了,很多问题就能够迎刃而解。我们知道,人类学习语言,都有一个先听后学,再自主说话的过程。听障宝宝也是严格遵循这个规律的。其特殊之处就是:一来,听障宝宝要听力补偿或重建之后才开始听,聆听起步相对晚些;二来,在孩子能够听到之前,已经利用视觉、触觉、嗅觉、味觉,甚至是第六感,对我们的世界有了一定程度的认知。这两个特殊之处对听障宝宝学习语言的过程都会产生影响。首先,由于听觉对于听障孩子来说,与其他感官能力不是同步获得的,所以它开始时必然是偏弱的能力。我们都会习惯使用自己最擅长的方式学习,因为那对我们是最省力的。因此,在听力补偿或重建之后,我们必须帮助孩子训练听的能力,养成听的习惯,这样他才能好好利用自己这个“新”能力,获得更多信息。这就提示我们家长,要重视聆听能力和习惯的训练,而说话,是听的副产品。换句话说,就是听好了,自然能学会说话;学会了又有用,自然会开口。这才是孩子开口的逻辑顺序,请大家在给孩子下评语之前,先观察一下,孩子的听力补偿和重建是否成功;反思一下,我们有没有给孩子良好的听能训练和语言输入。

接下来,如果孩子听得很好,也已经能够理解和仿说相当数量的句子,但是在跟别人,尤其是陌生人交流时非常被动,或者即使面对家人也只会仿说,不会自主交流,那是什么原因呢?这种情况其实通常有四个原因,大家可以来对号入座,看看自己有没有中招。

第一,由于年龄心理特征决定的孩子不太愿意跟陌生人交流。如果大家多一点留心健听宝宝的育儿论坛就会发现,很多2岁左右的健听孩子家长也会时常抱怨自己的孩子没礼貌,出门从来不肯跟人打招呼,让自己很是尴尬。其实,这是2岁左右孩子心理发展的一个普遍现象。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已经开始建立了一定的自我意识,有的甚至用故意唱反调的方式来宣示自己的成长,所以他们拒绝一切家长要求的事情。跟陌生人打招呼便是其中典型的一个例子。很多孩子1岁左右刚刚会打招呼时,会非常热情地跟见到的每一个人问好,那是他在练习自己的新本领,而到2岁时,这对他们不是啥挑战了,所以才懒得理家长的要求。听障宝宝也会有一样的心理发展历程。我们可以根据孩子听龄和实际年龄的结合来推断他是不是因为自我意识的觉醒,拒绝跟陌生人说话。个人经验,对于1岁左右完成听力补偿和重建的宝宝,这个情况大多出现在2岁到2岁半之间。

第二,孩子在跟我们或者家人以外的人表达时经常遭到家长的纠正、打断甚至打击,导致对自主表达非常不自信。因为孩子刚刚开始学习说话,他要一边用脑子思考自己想表达的意思是什么,一边用嘴来说出语音,一边用耳朵来听自己说出的话并对语音进行控制,对语义进行确认。这是一个多器官的协调,多能力的应用的过程,对孩子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所以孩子需要一个比较长的练习过程,而且开始可能会有卡壳结巴等现象。这就要求父母耐心等待,并适当帮助和鼓励。可能很多家长听到这里就开始感慨:唉,孩子听力有问题,所以才这么费劲的,他是不能像普通孩子一样的!我要特别强调,这是极其错误的观念!每个人学说话都是通过这样的练习,从生疏到熟练,再到游刃有余的。只是健听孩子发展这个能力的时候通常在1岁左右,大家天然认为他有这么个过程是正常的。而我们的孩子由于获得听力相对较晚,所以他们开始练习时往往比健听孩子晚。家长们又本来就对这事心有千千结,所以便会人为地夸大这个练习的过程。据我的观察,只要家长有足够的耐心和正确的引导,听障宝宝由于拥有比1岁健听宝宝更强的综合能力,他们练习和掌握的速度往往是更快的!特别提醒,家长当着别人的面,数落孩子不开口或者说不好,是对孩子的重大打击,必须绝对避免!!!

第三,我们在跟孩子的交流过程中牢牢掌握着话语权,不给孩子主动表达的机会,从来没有话轮转换(也叫轮替)意识,永远是问答式交流。这个问题其实在成人跟孩子的交流中非常常见,而在听障宝宝家长中就是更为突出的。为了引导孩子更多表达,为了确认孩子是否听到并理解,我们习惯了不停地向孩子提问,而且要求他们必须回答。很少跟孩子平等地轮流发起话题,共同表达想法。这里举个例子吧。有位妈妈说她的女儿会说很多话了,但是不会主动交流,还给我发来两段孩子平时跟她聊天的视频,问我是不是该让她去普通幼儿园。我大致列举下两段视频的内容:

视频1

妈:宝贝,明天妈妈要带你去哪?

女:去海边。

妈:我们去海边干嘛?

女:游泳。

妈:游泳我们要穿什么?

女:泳衣。

妈:还要带什么?

女:游泳圈。

……    ……

视频2

妈:(妈妈拿来一盒酸奶)这是什么?

女:酸奶!妈妈打开!

……    ……

第一段视频妈妈在引导孩子说去海边游泳的事情,大家是不是觉得整个过程中妈妈就像一个审问者,而孩子则像个好好配合的供述人。孩子的回答都没错,语音也非常好,词语掌握也不少,但是你感觉不到孩子的思考和热情。按说去游泳该是一件多么快乐的事情呀,怎么会变成这么无趣的陈述呢?根本原因是妈妈采用的交流模式。其实,我们完全可以说:宝贝,明天咱们一起去海边游游,高兴吧!妈妈要穿上游泳衣,你打算怎么样?孩子自然会说她想穿什么,她觉得哪件好看,或者她想和妈妈一样等等等等。然后,妈妈顺着她的话说:“啊?真的呀!太棒了!还有吗?”之类的话就足以鼓励孩子自主表达了。而第二段视频虽然非常短,但反映出了孩子的真实语言交流能力。因为酸奶对她的诱惑非常大,不用任何人教,任何人问,她自然第一时间提出了自己的要求:“妈妈打开”。希望大家看了这个例子能受到一些启发。

第四,孩子在跟其他人交流时,主要教养人的习惯性代劳,导致他们产生了对父母代劳的习惯性依赖。孩子面对陌生人的提问时,一般都会有个观察接受的过程,健听孩子的家长,有的会耐心等待,有的也会急于让孩子做出回应。我们听障宝宝的家长十有八九会急于让孩子回答。这不是家长们不能理解孩子面对陌生人的正常怯生反应,而是大家太想要一个证明——证明孩子能够听懂陌生人的提问,能够与别人正常交流。但是,由于我们的心态太过急切,所以往往等不及孩子做出反应就重复别人的问话,并暗示孩子答案,或者直接代他作答。长此以往,孩子会认为对于陌生人提出的问题,他就应该等父母做出复述或者示范回答之后再答话,会习惯性地听到别人说话先去看父母的反应。这时就不是孩子语言能力的问题,而是行为模式的问题了。

现在,分析完了原因,我们除了改变自己的一些行为以外,有没有什么办法帮助孩子练习如何与别人进行交流和自由地使用语言呢?

游戏是最好的方法!首先,我们设定一个孩子熟悉和了解的主题,然后,跟他玩角色扮演。比如,我们先带孩子去买几次东西,让他熟悉购物的全部流程和妈妈与收银员间的对话。回家后,请孩子来当妈妈/爸爸,带小熊宝宝去买东西,妈妈/爸爸则扮演售货员。你会发现,只要家长做到谨守自己的角色,给孩子留下足够的发挥空间,他就会在每次演绎中加入新的语言和交流。如果我们能够配合孩子,每次都有细微的变化和更多的输入,那么孩子也会有更多的思考。等一切操作熟练了,再带孩子去买东西,去之前就告诉他:我们继续玩买东西的游戏,这回妈妈/爸爸当宝宝,你来当妈妈/爸爸。由于之前的多次练习,孩子会对自己更有信心,而父母也更相信孩子的能力,从而能更耐心地等待孩子展示发挥。这样通常会取得非常好的实践效果,形成良性循环。孩子会从类似的成功中慢慢积累出自信,我们也会渐渐放下焦虑。



来源:耳朵树http://www.earmedicalmap.com/tech/show/488


版权声明:中国聋人网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非原创内容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帮助听障网友了解资讯之用,若不同意发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尽快处理,谢谢!


相关关键字: 孩子 不回答 游戏 听力 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