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尔夫音乐中的发音游戏—a

  •  
  • 浏览次数: 770
  •  
  • 发表时间:2023-09-21
  • 来源:网络
  • 字体大小:[ ]

  活动《小铃鼓》
  适用年龄:3——6岁

  目标:1.练习发a的长短音。
     2.认识乐器铃鼓。
  准备:铃鼓若干、音乐《小铃鼓》

过程:
1.  引入:
  教师出示神秘袋,摇一摇、拍一拍,请幼儿听一听里面是什么乐器,也请幼儿隔着袋子进行探索。
  教师:“请小朋友拍一拍、摇一摇,听听里面是什么?”
2.介绍乐器:
  教师介绍乐器名称,请幼儿进行仿说,并展示乐器,请幼儿探索,培养幼儿对乐器的兴趣。
  教师:“这个小乐器的名字叫铃鼓,我们一起请它快出来!”
  幼儿:“铃鼓,快出来!”
  教师:“铃鼓圆圆的,上面有一张鼓皮,拍一拍,砰砰砰,周围有一圈铃片,摇一摇,铃铃铃。请小朋友从乐器架上找一找铃鼓,试一试铃鼓都能唱出什么好听的声音。”
3.  节奏感知:
  教师边说儿歌边演奏乐器,请幼儿观察教师的动作,并进行模仿。
  教师:“小朋友的小铃鼓不出声,听听我的铃鼓在唱什么?”
  《小铃鼓》
  小铃鼓,真调皮(拍铃鼓四下)
  不安静,扭来扭去(拍铃鼓四下)
  扭啊(发长音a,右手持铃鼓从身体左侧摇到右侧)
  扭啊(发长音a,右手持铃鼓从身体右侧摇到左侧)
  啊啊啊(发三个短音a,边拍铃鼓三下边蹲下)
  教师:“小铃鼓有时唱的长长的a——,有时唱的短短的a、a、a,我们一起来学学吧!”
  教师引导幼儿边打击乐器边发长短音,长大嘴巴发a。
4.  音乐律动
  教师跟随音乐边打击乐器边发长短音,请幼儿模仿。
  教师:“我们一起听音乐来和铃鼓唱歌吧!”
5.  幼儿展示
  请幼儿独立进行展示,引导其他幼儿进行鼓励,并把乐器送回乐器架上。
 
活动评价:
  活动中除了a的长短音,认知乐器的目标外,还包含了听觉能力的练习,活动要求幼儿对声音的长短进行听辨,并在动作的引导下进行发音。
  活动过程中教师用到了听觉优先的策略,既在呈现一项物品之前,先说出物品的名称或先描述物品,借助遮挡物强调语言,帮助幼儿对物品和特征进行联系。
  从目标的完成看,本次活动的难度较低,幼儿完成较好。在幼儿展示的环节中,会有幼儿紧张、胆怯的现象,在日常活动中,建议教师给幼儿充分的展示空间和机会,鼓励每名幼儿自主的表现。
 
延伸活动:
  用活动音乐练习其他音的长短音,并请幼儿展示。
 
相关知识:
  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是当今世界最著名、影响最广泛的三大音乐教育体系之一。在奥尔夫的音乐课堂中,孩子们有机会进入丰富的艺术世界,音乐不再仅仅是旋律和节奏,而是与儿歌说白、律动、舞蹈、戏剧表演甚至是绘画、雕塑等艺术相联系。他们可能在老师的引导下去关注特定的一个声源,去倾听,辨别,想象来自生活和自然界的不同的声音。
  奥尔夫教学法的创建者卡尔·奥尔夫(1895-1982)是一位卓有成绩的德国作曲家,音乐作品在全世界经常上演。他同时也是位音乐教育改革先驱。他认为,传统音乐教学法舍本求末,过度强调技巧,却忽略了音乐的生命、创造和表达。

听障宝宝能从奥尔夫音乐中学到:
1.引导宝宝对音乐产生兴趣。
2.建立宝宝的自信心,学习与人相处的能力。
3.培养宝宝模仿能力、创造能力及想象力。
4.听觉、语言、动作、舞蹈、音乐的全面发展。

  铃鼓既可以握在手中轻轻晃动来发出声响,又可以同时用另一手的手指轻击鼓而来打出节奏,在游戏中训练幼儿的双手协调能力和运动能力,培养节奏感和对音乐的兴趣。 
1、握在手中摇晃发出铃声。
2、轻击鼓面来打击节奏,培养孩子的双手协调能力和节奏感。
铃鼓是羊皮手鼓的周围装着许多小铜片,用手打击鼓面或摇动鼓身时,小铜片也叮铛地响起来。它也是没有固定音高的。 在柴科夫斯基《意大利随想曲》中,当奏完了前四个主题,简短地再现了第二主题,迎来了全曲的最高潮——优秀的塔兰台舞曲后,再次出现了第三个主题,不过这个主题在一个新的调性中出现,铃鼓奏出细小而欢快的节奏,定音鼓敲出强烈的重音更加辉煌。

作者:“我们在一起”听障儿童康复之家 张倩
责任编辑:TY01


版权声明:中国聋人网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非原创内容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帮助听障网友了解资讯之用,若不同意发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尽快处理,谢谢!


相关关键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