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免孩子耳蜗磕碰,你该知道的全部!

  •  
  • 浏览次数: 57
  •  
  • 发表时间:2016-03-17
  • 来源:网络
  • 字体大小:[ ]

 

 

妈妈,小耳蜗“没电”了

不到3岁的连连活泼、好动,每天眼睛一睁就开始了对周遭世界的探索,一捧沙、一块石,都是他打着问号的圆眼睛不肯放过的,更不用说大千世界还有那么多他从没见识过的稀奇和从没体验过的未知。连连虽只有3岁,语言功能却已开发地相当不错,那一口字正腔圆,简直不像是从这个蹒跚迈步的奶娃嘴里冒出来的,真正印证了小小孩好康复的铁律。

在家人的悉心教导下,连连的语言突飞猛进,但个体意识还处在混沌未开之际,探索世界要紧,保护自己却毫不挂心。这不,妈妈一个没看住,连连的头重重地磕在地上,碰巧,还磕在孩子耳蜗植入体的位置上。妈妈奔过去,魂都要吓飞了,不详的阴云瞬间爬上她的心头。

摸摸孩子的脑袋,看不出特别的肿胀,但妈妈似乎能听到“脆弱”的植入体发出的呻吟。第二天,不愿面对的事情发生了,妈妈像平时一样熟稔地给连连戴上耳蜗,孩子却指指脑袋,摊摊小手,眼神带着一丝戏谑地对妈妈说:“小耳蜗没电了!”妈妈心头一紧,明明是刚换的电池啊!无辜的孩子还在摆弄着手里的玩具,完全意识不到这次“没电”意味着什么。妈妈又反复检查了一下耳蜗外机的每个配件,心里盼的是配件或是处理器出了问题,但无论妈妈换上多少次备用配件,孩子都坚决地摇晃着脑袋:“妈妈,还是没电啊!”完了!一定是植入体出故障了。康复经验丰富的妈妈几乎可以断定了!

早在连连三个月的时候,妈妈就曾凭着自己纤细的直觉发觉了孩子的不同。别的孩子照相时,因为能听到摄影师摆弄玩具的声音,眼睛总定定地瞅着相机的方向,可连连不是,声音就像一根无形的线,缺少了它的牵引,小孩子的注意力就总是散的。仔细看看连连每张照片里的眼神,没有一次是看向照片外的妈妈。

虽然没有经过新生儿听力筛查,敏锐过人的妈妈还是轻易发现了孩子的耳聋。不过这次,妈妈的聪慧没有帮到孩子,这一次的意外比起上一次更让妈妈猝不及防。和成功比起来,灾难很少给出前兆,它最喜欢光顾没有准备的心灵。

备受打击的妈妈没有失去理智,第一时间找到了耳鼻喉科的医生,听着医生语焉不详的分析,妈妈做下决定,立刻登上去往孩子手术地的飞机,让孩子的手术医生给个说法。北京的雾霭茫茫、无边无际,牢牢地锁住了这个城市,妈妈的心也迷雾重重……

 

什么才是适当的保护?

这不是一个故事,是真实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情,也是每个耳蜗孩子妈妈心头的梦魇,事情一旦发生,梦魇立刻化为现实,无比凶恶地摧残着本已脆弱的家庭。

无独有偶,不久之后又有消息传来,一个孩子在幼儿园玩滑梯时被小朋友推了下去,也磕到头部植入体位置,孩子马上便听得不好了,检测发现是植入体电极的电阻高,这两天已经住院做二次手术了!虽然耳蜗孩子家长们都有孩子可能进行二次、三次手术的心理准备,但以这样的方式进行,无疑意味着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是每个家庭都避之不及的。

我曾和耳蜗公司的售后经理探讨过,厚重的耳蜗产品说明里,是否附有一套保护孩子耳蜗免受损伤的行为“攻略”,帮助家长更好地管理孩子的日常行为。不出我的意料,他说这样的攻略根本就不存在,目前没有特殊的方式和方法做到这一点。“其实健听孩子也一样会遇到风险,平时参加有可能发生碰撞的活动,就适当加以保护措施,比如戴上头盔什么的!”他这样叮嘱我。

这样的叮嘱令我不满足,这不是在保护普通的电子设备,是要呵护好孩子娇嫩身体里的植入体,植入体有丝毫差池,必然牵一发而动全身。孩子的身体没有装拉链,植入体的放入和取出,不仅伤及孩子的血肉、经脉,更足以令整个家庭都心惊胆颤。

 

唯一的保护措施就是避免磕碰

然而,一位专业听力师也递上负责任的陈述:目前植入体已经是防撞击材质和设计。不过,一旦植入后,外部设备对表征植入体性能的数据都处在检测不到的状态。家长除了严格遵守说明书上的提醒外,唯一的保护措施就是尽可能地避免磕碰,也就是说,大人要起到主要的监护作用。既然家长监护责任重大,看护孩子时就要格外兢兢业业,避免差池。

但也有不少家长质疑,这样会不会让孩子过分担心谨慎,遇事畏首畏尾呢?尤其是血气方刚的男孩子们,所有冲撞性强的运动都躲开,男儿的血性如何彰显呢?今后该少了多少运动场上肆意挥洒的青春气概和看台上女孩子们爱慕的眼神呢!性格刚烈的兰予就表态,比起孩子挨摔,自己更怕孩子成为一个畏首畏尾的人!耳蜗公司的售后经理也是一个父亲,他也担心如果过分保护耳蜗孩子,可能会影响小孩子的成长。过份顽皮的孩子,可以多强调保护植入体位置,而对内向安稳不活泼的孩子,就不要过多强调。

还有的家长开始羡慕起女孩来,“总感觉女孩比男孩好些。男孩的活动大都是冲撞性的,而且即使自己不主动耍蛮,在和别的男孩互动中,也免不了参加很多冲撞性的运动或者游戏。”

而看法折中的家长,也是更具备理性态度的家长则觉得:“平时要多培养孩子的自我保护意识,玩耍中多进行安全防护教育,尽量避免或减少碰撞事故,我们不能阻止孩子们对周围事物的好奇心和探索,但可以提前告诉他如何更安全更好的做!”

希望咱们的孩子都既能保护好自己,又能最大限度地享受生活。这应该是绝大部分家长的希冀吧!

 

承认孩子的薄弱环节不是认输

对希望孩子完全“正常”起来,不约束孩子任何行为的家长,我理解他们的心情,他们觉得:“都戴上耳蜗了,都能听见了,也都能说了,干嘛还要缩手缩脚,这不是让别人看扁咱们孩子吗?这样下去,正常人都要让你弄得不正常了!”

但是其实,正常、不正常本身就是相对的!没有绝对正常的孩子,无论是生理层面,还是心灵层面。所谓的“正常”孩子也有薄弱环节,比如扁桃体容易发炎的孩子,日常生活中就要注意少吃寒凉食物,这算是过度保护吗?咱们的孩子亦有他们的薄弱环节,适当地区别对待,对孩子和家庭都无害。比起二次手术的磨难,冲撞性运动项目似乎也没那么难割舍。

当然,承认孩子有薄弱环节,并不表示孩子从此低人三分,这也是一个认识自我、悦纳自我的过程。即使没有所谓的出生缺陷,生活其实也从来就没有完美过!那既不存在完美,也就无所谓缺陷,勇敢接受,代表家长心灵的成熟度,也会助力孩子拥有健康的心态。帮助孩子客观认清自己的身体状况并且学会自我关照、自我保护,总好过我们的生活信心一次次在猝不及防的事故面前磨灭。依依幼儿园的任老师提醒得好,我们对孩子已化作本能的保护和担忧,该是在孩子身后悄悄行事,过度的担心确实也会减损孩子的自信。

英国《金融时报》本和康复、听损扯不上关系,但据说是主编觉得有些话太重要了必须要说,于是这份西方权威财经报纸就给听损家庭提了10个建议,其中有一条就是家长要帮助孩子了解自己,“不是等孩子来问,而是主动和孩子谈心,告诉孩子听力损失的原因,告诉孩子谁都可能遇上这样的事情,当孩子7、8岁时,给孩子讲解听力图,总有一天,孩子会独立去见听力师的!同时,交给孩子解除社交劣势的方法,让孩子的伙伴们更接纳孩子……”遮掩、无视孩子的耳聋事实帮不了他们,教他们了解和应对,才是最优质的爱!

的确,人生没有绝对的好牌抑或烂牌,一步步帮助孩子缩小耳聋劣势带给Ta的影响,一步步扩大Ta的优势“领地”,你怎知Ta不会有光芒四射的人生?!




来源:耳朵树 http://www.earmedicalmap.com/tech/show/531


版权声明:中国聋人网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非原创内容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帮助听障网友了解资讯之用,若不同意发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尽快处理,谢谢!


相关关键字: 耳蜗 磕碰 耳聋 孩子 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