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关系是促进聋儿开口说话的关键

  •  
  • 浏览次数: 54
  •  
  • 发表时间:2016-03-17
  • 来源:网络
  • 字体大小:[ ]
    全国爱耳日前夕,记者来到历下区首家特殊儿童综合性定点康复机构、位于济南医院的历下区特殊儿童康复中心采访。该中心工作人员邹静、陆莹告诉记者,儿童听力残疾早发现、早干预和早康复,具有重大的抢救性意义,家长对于听障儿童的教养方式、家庭氛围、亲子关系会直接影响到听障儿童的康复效果,家长不能总是把着眼点放在孩子能说多少、说得清不清楚上,听障儿童的语言康复训练,应是建立在听障儿童首先是“孩子”的基础之上。

  语言康复训练应牢记“三早”原则“听力障碍是聋儿最本质的残疾,帮助语前聋或语后聋但尚未完善听觉语言系统的儿童学习聆听,发展语言的康复工作,是聋儿患者康复训练的重要内容。”邹静告诉记者,聋儿语言康复训练应坚持早发现、早配戴助听器、早进行听力语言训练的“三早”原则。

  “早发现,就是及早进行听力测试确定听力损伤程度;早配戴助听器,就是确保在3岁前配用助听器,并长期坚持听觉语言训练,这一过程少则三五年多则十年;早进行听力语言训练,就是在配戴助听器之后尽快学习语言。”陆莹向记者解释。

  邹静告诉记者,听力语言训练首先要进行听觉训练。目的是教会聋儿注意声音、识别声音、理解声音和语言的含义,利用视觉和触觉去感觉声音,“训练中家长的积极性是最重要的,在训练聋儿的同时,还应注意训练聋儿家长,让其成为聋儿最长期、最直接有力的训练老师”。同时要在听觉训练的基础上进行语言训练。“首先训练舌、口部的舌操、口操,以便使发音器官灵活、协调地运动;然后训练聋儿的‘看话’能力,利用看、听、摸的学习方式,使聋儿能模仿语训者的发言,学会拼读字、词、句,循序渐进地使聋儿获得口语能力。”邹静表示,这一过程要注意趣味性,使聋儿在愉快、轻松的学习游戏中理解和学习语言。

  配戴助听器后应强化语言训练“听力健全的孩子在母亲体内就已经开始接受各种声音刺激,出生之后又得到了成人语音和语义的强化,即便如此他们也要经过一年左右语言经验的积累才能说话,只不过他们的语言训练和学习是在不知不觉中进行的,不用刻意去强化。”陆莹表示,其实这与聋儿在配戴助听器后也应进行强化语言训练是一个道理。

  对此邹静告诉记者,聋儿与听力健全孩子的语言习得经历不同,由于听力损伤和个体差异,他们在有声语言感知觉的经验是不连贯、不完整甚至是缺失的。即便在很小的时候配戴了助听器或植入了人工耳蜗,他们的听觉年龄和有声语言年龄都是零岁。“由于语言发展关键期的存在,他们必须通过专门化的、有目的的训练,在最短的时间内,把各个基础要素补 回来。否则将错过关键期,即便很早植入了人工耳蜗、配戴助听器,如果没有及时的、专门的听力语言康复训练,其有声语言能力也很难获得理想的发展。”邹静表示,一个从来没有学过外语的听力健全的人,即便能听到一种外语的语声,但是他根本听不懂,也不会说,道理就在于此,“因此戴上了助听器或植入了人工耳蜗,还要接受听力语言康复训练”。

  训练应立足“孩子”这一基础之上“听障孩子日后是否能融入主流社会成为受大家欢迎的人,会‘说’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其性格、处事方式、沟通行为直接影响到他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而这些是需要家长在生活中通过一件件小事、一个个眼神、一丝丝表情来示范的。”采访中陆莹表示,家长对于听障儿童的教养方式、家庭氛围、亲子关系,会直接影响到听障儿童的康复效果,“因此,家长不能总是把着眼点放在孩子能说多少、说得清不清楚上”。

  “由于儿童的听力损失,我们更加需要有技巧地对待,以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对此,邹静表示,听障儿童的语言康复训练,应是建立在听障儿童首先是“孩子”的基础之上的。“这就要求家长在配合开展孩子语言康复训练时主动展现积极正面的形象。”邹静说。

  “情绪是相互感染的,家长的情绪更是会直接影响到孩子。”邹静告诉记者,随着发现孩子的听力障碍,其家长的压力也会增加,这往往会使他们失去笑容,带着悲观、抱怨、不被理解的情绪和孩子进行交流。“在这种情况下,一旦孩子没能完成家长的目标,家长的心理便会更加的绝望,孩子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下,会出现不愿意听家长说话,在家中与在康复机构判若两人,甚至不愿意和他人沟通等现象”,“如果家长在教不会孩子时着急,孩子会更急躁;如果家长用暴力解决问题,孩子也会打人;如果家长总是抱怨,孩子也会没有朋友。”陆莹表示,如果家长在生活中是积极正面的,那孩子也会被感染,成为乐观开朗的人,这对做好语言康复训练有着很重要的意义。“与此同时,家长可以通过具体的事例来增强聋儿参与语言康复训练的积极性。”采访中邹静表示,家长可以通过表扬孩子具体的进步,使其明白今后该怎么做,进而强化这样的行为。

  “孩子受年龄影响,对语言的理解有限,很多事情是需要家长直观、清晰地示范的。家长期待孩子出现什么样的行为,就要示范这样的行为。”陆莹表示,许多家长经常向中心工作人员“抱怨”孩子在参加一段时间的康复训练后依旧“这也不会那也不会”。其实,在孩子语言康复训练过程中,家长更要随时发挥示范作用,强化孩子好的习惯,以此发展彼此的信任,使语言康复训练更好地发挥作用。


版权声明:中国聋人网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非原创内容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帮助听障网友了解资讯之用,若不同意发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尽快处理,谢谢!


相关关键字: 亲子 聋儿 说话 康复 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