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语言康复水平如何,及时调整语言输入是关键
最近有两位妈妈先后给我留言,说孩子开始模仿了,但是说来说去,会的就那么几句,好多时候感觉像是不知道怎么说似的。深聊以后游妈发现:孩子其实没有什么问题,是家长的语言输入出了纰漏!那么,我们要输入什么样的语言?怎么进行语言输入呢?游妈这次的文章就来跟大家讨论下这个问题。
输入是听障宝宝语言康复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却往往被大家有所忽略或误解。我们最常听到的说法是强调“听”——培养孩子的听觉注意、听觉习惯,或者妈妈们一起扎堆讨论孩子的某些音发不准确,如何正音。但是我们要孩子听什么呢?没有正确的语言输入和语音示范又正什么音呢?语音准确和虽然有点发音不准但是能完整表达,哪一个算是康复得更好呢?相信大家都知道答案!所以,语言的输入是非常重要的,值得我们多加注意和研究。
讲清楚了语言输入的重要性,咱们再来看看要给孩子输入什么样的语言。之前我们就分享过,一般来说,孩子的语言敏感期是从出生到3岁。这期间,他们通过广泛地聆听周围人的语言交流,从语音开始模仿,在生活中自然习得我们的母语——汉语。在完成语言的基本建构后,孩子就会尝试着进行语言输出,从比较易于发音的单字,到两三个字的词语,再逐步过渡到短句和长句。大约到4岁,孩子们应该基本做到能充分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简单说,孩子学习语言的三个要素就是语言模仿、应用需求和表达练习。对于听障宝宝来说,由于“听”开始得比较晚,所以我们在考察孩子的语言使用情况时,就以“听龄”(即完成了听力重建,或者实现了较好听力补偿开始算起)作为参考坐标来思考这个问题。我们这里讲到的语言输入,其实是孩子语言建构的起点——模仿对象。因此,我们要输入的语言就必须是适合孩子模仿的东西。而且,孩子的语言能力是不断发展的,所以我们的输入也应是动态的,要根据孩子能力的发展及时做出调整。
这里给大家提供一个衡量语言输入是否合适的最根本的标准——给孩子比他能力略高的东西听,而要求孩子的语言输出要略迟于听懂。也就是说,同一难度的语言,应该是我们语言输入—孩子听懂语言—孩子语言输出这样一个时间顺序。举个例子吧,刚刚开机的孩子什么语言都听不懂,这时我们要输入的是自然声和简单的语言。自然声,比如流水声、敲击声、炒菜声、鸟鸣狗叫声等;而简单的语言则指一些名词、常用的多功能动词(拿、要等)和称谓(孩子的名字、爸爸、妈妈、奶奶、爷爷)等。当孩子听龄达到6个月了,正常情况下基本的称谓和简单的名词、常用多功能动词他已经能够听懂,甚至可以模仿一部分了,这个时候我们就要输入更高一点的东西:四字、六字短语短句,并开始把孩子已经能够理解和模仿的词串联起来。例如,孩子会说(至少是完全能够听懂):“妈妈”、“抱抱”和自己的名字,我们就要教给他连贯表达:“妈妈抱抱”、“抱抱宝宝”(名字)、“妈妈抱抱宝宝”(名字)。再比如孩子会说或者是完全能够听懂:“拿”、“吃”和“苹果”(果果),我们就要输入:“拿苹果”(果果)、“吃苹果”(果果)、“拿苹果(果果)吃”,甚至开始尝试说:“宝宝(名字)拿果果吃”。孩子从能够听懂,到能够模仿和输出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大概在听龄8-10个月才能模仿这样的短语、短句,但是这些语言必须及时出现在孩子的生活中。
总体讲,听要先于说2-3个月,而这个时间差就是我们家长经常忽略和错过的原因。一来,孩子终于开口了,我们心里的一块石头落了地,紧张多时的心情难免一下子放松下来,以至于只顾着开心,忘记了要调整输入的节奏和内容。二来,因为心里对孩子的听力问题总是存有一些障碍,难免在给孩子进行语言输入时不自觉地降低门槛,只给孩子简单的语言,永远把语速降到正常交流以外的程度。这才是孩子总是开口之后进步缓慢的原因——我们没有在需要进一步听觉积累的时候及时调整输入,没有扩展他们的语言积累。听障宝宝大多忙于康复,很少接触老师和家长之外的人,而如果不是单训时间,老师往往要照顾好几个孩子,他们有不同的听力语言水平,所以很难完全贴合地输入。因此,孩子需要的语言模仿对象得不到扩充,所以几个月之后,仍然原地踏步。然后,第三点就是家长反过来把所有问题都归因在孩子的听力或者孩子不够努力上,造成自己的过度焦虑,再把这种焦虑加诸到孩子身上,从而让孩子对于说话产生恐惧和畏难情绪,于是恶性循环就这样开始了。
现在,讲清楚了输入什么样的语言,我们再来讲讲语言输入的基本技巧:
一、我们在进行语言输入的时候要从孩子已有语言的基础上进行组合。也就是上面举到的例子,把孩子已经理解,能够模仿的词组合起来,并且尽量地选择他们日常生活中必用的词句。这样,一来,孩子容易理解;二来,因为使用频率高,自然语言复现率就高,避免了单纯重复的枯燥性,孩子更容易记住;三来,因为复现率高,孩子很快能够掌握并应用,会加强他们的信心和对语言的兴趣;
二、我们的扩展要有相关性。比如说孩子知道了“嘴”,我们就可以联系吃的东西给他们进行输入,也可以联系说的东西给他们进行输入。相信这个是大部分家长能够做到的,但是还有没有其他角度呢?其实,我们还可以联系嘴巴的大小,联系牙齿、舌头,联系戴口罩,联系生病了打喷嚏,联系声音大小等等。总之,就是我们要放开思路,从各个角度引入,既扩展孩子的语言词汇积累,也引导孩子发现,所有的事情都是有联系的,语言也是可以相互组合使用的。这个方法,不仅是对孩子进行语言输入,也是对他们思维能力和思维方法的训练;
三、语言输入最好能与某些形象或者现实生活中的场景见闻相结合。因为孩子的思维方式是以形象思维为主的,所以有图片、有场景的输入,会让孩子更容易记住我们的输入,同时也至少能够理解这些语言的一个使用场景。这就大大提高了语言使用的可能性,从而进一步提高他们运用语言的积极性。
好了,关于语言输入的话题,游妈要分享的内容就是这些了,希望各位家长现在就认真观察下你的孩子,评估下他们的语言水平,然后做出适当的输入调整,相信很快大家就会看到孩子们的进步啦。
来源:耳朵树 http://www.earmedicalmap.com/tech/show/5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