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尔夫音乐中的发音游戏—e
活动《好饿的小蛇》
适用年龄:3——6岁
目标:1.练习发音“e”。
2.理解故事内容,用动作和简单语言表现故事。
3.听辨不同音色,并用动作表现。
准备:绘本《好饿的小蛇》、音乐《好饿的小蛇》、水果图片
过程:
1. 引入:
教师出示绘本,请幼儿观察,引起幼儿兴趣。
教师模仿小蛇说:“我的肚子好饿啊!”
教师:“小蛇怎么了?”
幼儿:“小蛇饿了。”
教师:“小蛇饿了怎么办?”
幼儿:“吃东西。”
教师:“我们一起看看好饿的小蛇吃了什么,好不好?”
2.绘本故事:
(1)教师:“小蛇走呀走呀,肚子好饿好饿,什么吃的都没找到。”
教师引导幼儿模仿小蛇走路和饿了的样子,可以用任何喜欢的方式,教师按“走走走,饿了”的节奏带领幼儿游走。
(2)教师:“呀!小蛇看到了一个苹果,小蛇会怎么样?”
幼儿:“吃掉!”
教师:“我们猜猜小蛇吃掉苹果以后会变成什么样子?”
教师引导幼儿猜测小蛇的肚子圆圆的,并用动作表现出来。
教师:“看,小蛇啊呜,把圆圆的苹果吞了下去,肚子也变成圆圆的了。”
用同样的方式引导幼儿做出弯弯的、三角形的、一粒一粒的、树的动作。
(3)教师:“小蛇吃了这么多东西,它现在还饿吗?”
教师引导幼儿模仿小蛇饱了的样子,可以用任何喜欢的方式,教师按“走走走,不饿”的节奏带领幼儿游走。
3. 音乐表演:
教师和幼儿一起回忆故事,小蛇饿了、吃东西、饱了三个部分,并边说边用动作表现出来,再在教师的带领下随音乐表演。
音乐(1)随音乐节奏走三步,听到特殊音色时摸肚子说“饿了”。
音乐(2)在场地上随意放书中出现的实物图片,随音乐节奏四散走,听到特殊音色时模仿吃下图片上食物后的样子。
音乐(1)随音乐节奏走三步,听到特殊音色时摸肚子说“不饿”。
4. 幼儿展示:
在音乐中鼓励幼儿自由创编动作,进行展示,并给予鼓励。
活动评价:
绘本《好饿的小蛇》生动形象,重复的设计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内容简单易懂,用“饿”与“不饿”进行练习发音,不仅练习了e音,还帮助幼儿理解故事内容,音乐中的不同音色较明显,在听辨上的困难较小。
活动过程中的主要教具是绘本,绘本是用图画与文字,共同叙述一个故事,表达特定情感,主题的读本,通过绘画和文字两种媒介,互动来说故事的一门艺术。在绘本中,图画不再是点缀,而是图书的命脉,甚至有些绘本,一个字也没有,只有绘画来讲故事。绘本非常强调情绪和主题的连续性,在短短的几十页之内,形成一个连继的视觉影像。绘本的作者和画者,相当于电影导演,他必须在有限的篇幅里,把故事讲的既好看,又清晰。一本优秀的图画书,可以让不认字的孩子,“读”出其中的意思。另外,绘本都比较唯美,版式精到独特,和封面、扉页、下文以及封底,构成一个近乎完美的整体。
从目标的完成看,幼儿的模仿能力较强,在想象上较弱,对于圆圆的、弯弯的等常见形状能很快用动作表现出来,但三角形、树、一粒一粒的就很难用动作表现,建议教师在认知活动中丰富幼儿的感性认识,准确理解词汇的内涵和外延,发散思维,进行引导,鼓励幼儿想象,并给予奖励。
延伸活动:
分角色表演故事。
相关知识:
奥尔夫体系的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嗓音造型、动作造型、声音造型三方面。其中嗓音造型包括歌唱活动和节奏朗诵活动。动作造型包括律动、舞蹈、戏剧表演、指挥和声势活动(所谓声势活动是一种用儿童的身体作乐器以此进行节奏训练的极简单又有趣的活动。声势就是捻指、拍掌、拍腿、跺脚的简称)。声音造型即指乐器演奏活动。奥尔夫认为:这种集诗、舞、乐、戏剧为一体的综合性课程内容不仅符合人类生活的原始性、原本性,同时也符合儿童的特点和他们学习音乐的自然天性。
奥尔夫体系的教学组织形式是集体教学和综合教学。集体教学反映在给儿童创设一个自由、宽松、便于交流和共享的音乐学习环境,儿童以小组活动的形式参与到音乐进行的过程中;而综合教学的特点则体现在奥尔夫教学活动是以歌、舞、乐三位一体,创作、表演和欣赏三位一体的综合形式,从儿童感性经验出发,以儿童的亲身实践帮助他们主动感受和表达音乐并注重培养儿童的主体创造。
奥尔夫体系的教学方法是“引导创作法”,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及范例帮助儿童集体创作、协助创作。教师在音乐学习的过程中安排、体现的是从探索——模仿——即兴——创造的四步环节。具体说来,探索是让儿童通过动作发现产生音响的可能性;模仿是为了发展儿童的基本技能;即兴是鼓励儿童将所学的技艺逐渐扩展,形成“雏形”;创造是将各个阶段所学的技能结合起来,形成一个自己独创的“作品”。
在奥尔夫体系中,即兴和创造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奥尔夫曾经说:“让孩子自己去寻找,自己去创造音乐,是最重要的。”因此,无论是节奏练习还是形体动作练习,教师并不限于传授技能,而是注重发挥儿童的即兴能力和想象力,鼓励儿童在即兴基础上进行综合性创造,以发展儿童的创造能力。
供稿: “我们在一起”听障儿童康复之家 张倩
责任编辑:TY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