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妈:孩子在康复过程中突然出现了口吃是怎么回事?

  •  
  • 浏览次数: 67
  •  
  • 发表时间:2016-06-14
  • 来源:网络
  • 字体大小:[ ]

前几天,有个妈妈特别焦虑地向我咨询:“为什么我家宝宝突然口吃了?是不是该调机了?可是跟她说什么她都懂呀,而且以前刚开口时不是这样的!是不是她的耳蜗突然出了毛病?我该怎么办呀!”其实,如果通过观察,我们发现孩子能够听懂我们的指令和对话,那么就基本可以确定这是“阶段性口吃”。那么“阶段性口吃”是什么呢?为什么有的孩子有这种现象,但有的孩子却没有呢?“阶段性口吃”一旦出现,我们又该如何应对呢?今天,游妈就来给大家说一说。

“阶段性口吃”,顾名思义,是阶段性的,是孩子语言和思维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常见现象,采用正确的方法应对是可以顺利度过的。

首先,咱们来说说为什么会有“阶段性口吃”。大家都知道,孩子处在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中,他们的语言和思维都在随着年龄增长和认知积累向前发展。但是,语言和思维的发展速度又是不同的,而且,虽然这个发展有大致的规律,但是具体到不同的孩子,由于其成长环境、教育情况的不同,还会有比较大的区别。总体来说,语言和思维必然存在着发展不同步的现象。因此,当一个孩子的语言发展水平超过思维发展水平的时候,我们可能就会发现,孩子会用比较长的句子,会主动跟人表达和交流,但是他们能够回答和交流的内容其实是很少的。而如果语言发展水平低于思维发展水平的时候,他们内心快速转动着不同的念头,思维跳跃敏锐,但是说不出来,这时就会表现为“口吃”或者说话“前言不搭后语”。口吃是因为他的语言不足以表达他的想法,所以他边说边想,想得太多,说不及时,就像茶壶里煮饺子,怎么也倒不出来。前言不搭后语则是他来不及完整地表述完一个想法,第二个想法已经跳出来,并且占据了他的大脑,以至于他马上进入了下一个表达。

其实,这种语言发展速度相对滞后于思维发展的情况,还可能导致的另一个孩子常见的问题,也是很多妈妈头疼的——孩子打人,不能和小朋友和平相处。这个是另外一个话题,咱们找时间再分享,这里就不展开了。

了解了“阶段性口吃”产生的原因,家长们的焦虑情绪就应该大大缓解了,可是,为什么有的孩子在康复过程中一直顺顺利利,没有出现这个情况,有的孩子就出现了,还持续了相当长的时间呢?这里面也有两个原因。咱们现在就来一一分析,并针对性地给出处理方法和建议。

第一,这种现象的产生跟我们的语言输入有关。孩子的大脑在不断发育,他们通过在现实生活中实践,会有越来越高的认知水平,因此,我们的语言输入必须遵循孩子认知发展的规律,不要因为孩子的听力问题而不自觉地降低跟他说话的语速,减少对话中的词语,缩短语句的长度。我们在上一次的分享中就曾经说过,孩子听到语音—理解语义—输出语言是有先后顺序的。

所以我们要切记,孩子的理解是先于表达的,不要因为他当下能表达得还比较少,句子比较短,就忽略了语言输入水平的提高。如果不注意的话,等到孩子的思维能力与语言能力的差异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当然就会出现“阶段性口吃”的现象。而如果不能及时调整输入,就会造成“阶段性口吃”持续时间偏长的恶果。这会导致:

1、家长陷入焦虑,并将焦虑传导给孩子,使得孩子恐惧表达,形成恶性循环;

2、孩子长时间表达不流畅,形成了“习惯性口吃”,那样纠正起来难度就比较大了。因此,我们要牢记”给孩子比他能力略高的东西“这一原则。

第二,跟我们在孩子出现“阶段性口吃”之后的应对态度有关。很多家长一发现孩子出现口吃,就开始焦虑,坐立不安,孩子说话时是眉头紧锁,不等说完就打断他,甚至粗暴地说:“你好好说话!”或者质问:“你不是会说吗?”又或者带着孩子不停地去检查、询问、求证。这个过程都是在跟孩子强化他口吃这件事情,会让孩子真的认为自己“口吃”了,说不好了。正确的态度应该是,当孩子表达困难,出现“口吃”的时候,我们微笑着耐心听他说完,然后说:“哦,妈妈明白了,宝宝是说…(完整、简洁地示范孩子想表达的内容)。好的,宝宝慢慢说,妈妈好好听。”这样,孩子得到了示范,能学会正确的表达,同时会认同自己表达得很好,能够让人理解。这样,孩子才会有表达的欲望,进而在不断的学习和练习中稳步前进。

另外,我们可以给孩子一些小的“成功体验”,来加强孩子表达的自信。比如,当他能跟别人主动说“你好”的时候,我们给予积极回应,然后说:“宝宝跟叔叔问好,真是太有礼貌了!”然后,在合适的时候教给他,问好还可以加上称谓,说:“叔叔,你好!”这样,把孩子已知的词语进行了简单组合,对孩子表达的挑战不是那么大,而别人的回应可能更加积极,孩子的成就感就会有所提升。接下来,我们又可以教给孩子说:“叔叔,早上好!/中午好!/晚上好!/新年好!”等等。经过这样的梯度提升,不断肯定,孩子一定会越说越好,顺利度过“阶段性口吃”这一关。

最后,游妈要说,其实“阶段性口吃”在健听孩子中也是存在的,只不过因为健听孩子的家长通常在语言输入上没有过多的顾忌,更加自然,孩子生活的环境也相对丰富,所以这个比率会比较低,持续时间也会比较短而已。再次说明,咱们的孩子其实没有那么大的“特殊性”,而且,很多时候我们是在自己制造问题。

好了,我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来源:耳朵树


版权声明:中国聋人网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非原创内容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帮助听障网友了解资讯之用,若不同意发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尽快处理,谢谢!


相关关键字: 康复 语言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