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路长,且听且行

  •  
  • 浏览次数: 64
  •  
  • 发表时间:2016-06-22
  • 来源:网络
  • 字体大小:[ ]

“做!”,我下了决心。

2010年2月,在上海复旦耳鼻喉医院的走廊大厅里,我做了这辈子最重要的一个决定。

不到两岁的时候,我就失去了右耳的听力,当时的诊断是右耳重度神经性耳聋,左耳中度听障。接下来,就是漫长的求医过程:北京,东北,上海…试过很多方法,甚至连气功都用上了。当然最后的选择还是助听器。

靠着仅有的一只中度听障的左耳佩戴助听器,一切顺风顺水,努力学习,正常小学起步,初中高中一路重点过来, 高考也顺利毕业地考上985大学。 这期间,几乎试过所有品牌的助听器:西门子、瑞声达、斯达克、峰力等,从90年代的模拟产品戴到了21世纪的数码产品。

那时候听障对我未来生活的影响感觉很模糊。直到高中毕业体检时,体检老师明确告诉我不能选择一些专业报考,比如法律、医生等等,这个时候我才明显感受到听障可能会对我未来的事业和生活造成一定影响。

一个转折点是在2003年的一天早晨。这天早晨起来在大学宿舍,我突然就感觉左耳也听不到了,想象一下,每天一睁眼,无数瀑布在脑袋里翻涌奔腾是什么感受?

接着就是再一轮求医用药的过程,高压氧舱、喝中药、气功什么都用,最后来到了上海复旦耳鼻喉医院,挂到了王正敏医生的专家号。王教授仔细地看了CT,最终诊断:大前庭导水管综合症,并且同时告知我和家人,即便我会恢复一点儿,但是这种病存在反复的可能性,一旦感冒或者其他突发因素如撞击头部就会引起听力失去,最后的手段就是植入人工耳蜗。但是,他也提到也有可能少数病人不会发病,并且可能维持终身不会发病。

2003年的冬天,我的左耳听力奇迹般地恢复了一些,所以我以为我自己是侥幸的那一群。虽然只有80分贝听力,但是通过佩戴更好的助听器,也能够得到补偿,于是我先后又佩戴了好几个助听器,最后佩戴的加拿大的深蓝Yuu助听器感觉效果最好。

大学毕业后,我来到了上海读硕士研究生,毕业,找工作,留在了上海,一路依然看似顺风顺水,直到2010年春天,一次感冒,我的左耳又听不到了。

于是,再一次开始看病求医…

这次看的医生是迟放鲁教授,同样的问题,是等待再一次听力恢复,还是干脆一劳永逸,直接做人工耳蜗?又摆在了我的面前。我想,这是所有大前庭导水管症的患者和患儿家属都要面对的一个难以抉择的问题。

但这一次我终于下了做人工耳蜗的决心。考虑到职场生涯刚刚开始,我不希望因为后面突然的变故,影响我的职业发展和生活,年龄越大,折腾的成本也就越高,还不如早点做早点摆脱这个定时炸弹。

然后就是选择什么牌子的人工耳蜗。我个人的经验是先去网络和论坛搜索相关的信息,越齐全越好,然后找已做了人工耳蜗植入的患者进行了解,问得越多越好。这样下来,就会对到底要不要做耳蜗以及做了以后有什么效果这两个最重要的问题有一个基本的判断了。另外,在这期间,一定要放平心态,并对耳蜗的效果保持一个合理的期望,很多患者和家长的误区,是会把植入耳蜗效果最好的人的经验当成植入耳蜗的一般效果,这是不对的,耳蜗效果到底能不能达到期望值,存在一定的未知性,取决于每个患者自己的情况,比如听不见的时间,耳蜗内部神经的完好状况以及医生个人的技术水平等等。

再说经济支持,各个地区都有些政策,请关注一些论坛和耳朵树这样的专业机构获取相关的信息,或者和中国当地的残联及慈善机构多打电话,去询问相关的优惠政策。我当时申请的是上海市残联所发的6万元的一次性补助。

接下来是选择哪个耳朵进行耳蜗植入。是选择长期听不见的右耳朵,还是一直佩戴助听器的左耳呢?我最后选择了左耳,因为我认为右耳朵装上效果也不会太好,右耳从两岁开始就丧失了听力,几十年后做植入,效果不会有左耳好。

此外,在能力范围内,选择手术做的最多的医生。一般大家耳熟能详的北京301,上海复旦耳鼻喉医院的专家都是经验比较丰富的医生。我就是选择了迟放鲁教授。

手术后头两三天,会有一些头晕呕吐的情况,不同人区别很大,我到第三天就不头晕和呕吐了,而隔壁床有些病人一周了仍有这种症状。

拆线后的头三个月,我所听到的声音是一步步变化的。从一开始只有一种声音,到后面慢慢地找到状态,可以分辨出不同的声音了,大约用了半年的时间,能感觉和佩戴助听器的时候差不多了,在安静的环境下也可以开始打电话了。

2010年当年,我在上海复旦耳鼻喉医院调机的次数比较多,2011年开始调机的次数就减少了。佩戴人工耳蜗有一个佩带助听器不太会遇到的辨识问题,比如听到某个不熟悉的词汇,明明感觉到很熟悉,但是大脑就是联想不起来是哪个词汇,只有事后再去查询才恍然大悟原来是这个词。但随着佩戴耳蜗听到的声音越来越多,这个现象也就少了。

再说说使用的感受问题,在开机半年以后,我就能做到安静环境内打电话没有问题,但嘈杂环境下还是听不太清楚。转折点是在耳蜗公司推出了新的降噪程序以后,在嘈杂环境下的听力提高了不少。就我佩戴到目前为止的经验来说,降噪程序帮助极大。由于我在上班的时候需要经常开会,生活当中需要和人们频繁交流,提高不同声音的辨识程度就非常重要。毫不夸张的说,外机的降噪功能是保证我职业发展和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而且相信也是大部分听障人士的重要需求,毕竟大部分听障人士遇到的问题,就是不希望对方经常性的重复。

接下来几年的佩戴感受,就是越到后面就感觉没有什么特别的提升了。在一些很吵的环境下,降噪能力还是有待提升,因为那时候我往往需要对方重复一下。最好的环境是周围都很安静的环境,在这种环境下,我甚至用英文开会都没有什么问题。

最后,总结一下这些年,作为一个听障患者佩戴助听器和人工耳蜗的感受吧,也是一些小小的经验希望能帮助更多后来者。

第一、要对听障有正确的认识,并寻求家人和周围人的理解和帮助。

听障就是听障,不管所有助听设备有多么先进,它们都不可能完全弥补你的听力达到好耳的程度。所以,不要对一切助听设备抱有不切实际的期望,听障者自己一定要深刻认识这一点,周围的亲人也要对这一点有正确的认识。

第二,详细周密的计划好听障对生活和事业的影响,并做好应对方案。

作为一个听障患者,我希望所有听障患者和听障孩子的家长都能认识到,听障对患者方方面面的影响是一辈子,所以我的观点是提前考虑好一切可能影响生活和事业的场景并做出相关的准备,并放平心态。举个例子,对于大前庭导水管综合症的患者,请在准备要孕育小生命的时候做针对耳朵的基因检测,对你的下一代负责。实际上,我认为所有的即使自己没有问题,但是家族里有长辈有听障史的准爸爸和准妈妈们,都要去做专门针对致聋基因的检测,这是对下一代负责的表现。并且有些城市的残联还提供这方面的补贴。我当时就申请了上海残联的补贴,去国内这方面领先的新华医院做了专门针对耳聋基因的所有位点的检测。检测出来没有问题,才放心迎接新的小生命诞生。

第三,不要过于强调自己的听障身份,勇敢融入常人群体,热爱人生和生活。

我至今为止最感谢家里人的一点,是在我小的时候已经被诊断为耳聋的时候,没有听从医生的建议去让我上聋哑学校。至今为止,我一切的生活圈子都和健听人一样,亲人,同事,好友知道我有这个问题,但是从来没有把我当作不一样的一员对待。这些年在事业上,我工作业绩的好坏,听障也从来不是一个重要的考虑要素,领导和同事都会直言不讳地指出我工作的缺点和优点,我凭我自己的本事吃饭,这就是我所需要的生活场景。所以,作为过来人我希望患者和患者家长们能够乐观面对听障事实,绝不可以把自己的圈子与常人封闭和区别开来。所以,我很少参与都是聋人的社交圈。

第四,保持信息的畅通度,随时随地获取与听障技术发展的最新消息和可能的动向。

对于佩戴助听器和人工耳蜗的听障者来说,这是终身设备,所以,一定要随时随地获取最新的信息和尽可能多的了解渠道。对于我自身来说,由于佩戴的是国外的人工耳蜗产品,我定期都会搜索国际上相关的报道,看相关论坛和用户的感受,甚至直接给人工耳蜗国外公司写信获取最新的信息。这样做,能让自己提前清楚地知道,自己听力保障的未来在朝什么方向发展。

以后有可能,我会定期翻译一些业内的好文章和国外用户的感受给大家。大家一起加油吧~





来源:耳朵树


版权声明:中国聋人网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非原创内容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帮助听障网友了解资讯之用,若不同意发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尽快处理,谢谢!


相关关键字: 耳鼻喉 医院 助听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