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要理智地对待孩子的听力问题

  •  
  • 浏览次数: 57
  •  
  • 发表时间:2016-08-10
  • 来源:网络
  • 字体大小:[ ]

  受遗传、药物、噪声、疾病和孕产期不利等因素的影响,我国每年新产生听力障碍儿童2~3万名。虽然总体数量不多但由于耳聋会严重影响小儿语言、智力、心理等方面的正常发育和发展,如不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将会造成终身残疾。

  我国政府十分重视儿童的耳聋问题,早在1 987年就将听障儿童的康复列入国家残疾人康复长期规划中。截止到2006年年底,已在全国各地建立了1700多所聋儿康复机构,26万名聋儿接受了康复训练,其中进八普通幼儿园和小学的聋儿接近30%。有不少孩子已经考上了国内或国外的大学或研究生院,有的已经成为创造社会精神和物质财富的重要力量。这些事实充分说明,聋儿回归健听人行列是完全可以做到的。但多年的实践也提示我们,聋儿康复是一个系统化的工程,每名成功的孩子身上,都凝聚着政府的关心、社会的关怀、专业人员的心血、自身的努力和家长的汗水。其中家长的作用是任何人都不能替代的。面对孩子的听力问题,家长持有什么样的态度,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往往决定了孩子的康复前景。

  要勇敢面对 莫怨天尤人

  孩子出现了听力问题对每一位家长都是个沉重的打击,也是一次严峻的考验。但家长必须做出认真的应答。在这道考题面前,家长可以选择不同的答案,而每种答案都能折射出家长对孩子的态度。有些家长被眼前的困难击垮,天天生活在泪水中,从此蹶不振;有的家长选择放弃,用再生个孩子的方式满足自己的需要;有的选择了逃避,夫妻双方互相指责埋怨甚至因此出现婚姻变故;更多的家长选择了勇敢面对,积极主动地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前三种家长的共同问题是没有肩负起做家长的责任,他们的行为将严重影响孩子的前途和发展,是不可取的。第四种家长的态度是正确的他们不但挽救了自己的孩子,更肩负起了对国家、对社会的责任,是所有聋儿家长学习的榜样。

  谁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快乐,但听力障碍是很多人都有可能遇到的问题。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只要做到早期发现,早期采取科学的康复措施听力障碍可以做到完全康复甚至可以不留痕迹。

  要相信科学 莫心存侥幸

  经常遇到这样的聋儿家长,孩子已经两岁多还不能说话,对外界声音不敏感不能正确执行家长的语言指令,多家医院和康复机构的检查都说明孩子的听力有问题,可家长就是不相信,总觉得孩子还小,等大一些就会好的。还有的家长相信“贵人语迟”的世俗说法,盼望有朝一日奇迹发生。不可否认,有些儿童语言发育较晚到两三岁才开始讲话,但这些孩子与聋儿的最大区别是虽然讲话晚,但能正确理解家长的指令,医院听力检查的结果正常。现代医疗技术有很多检查听力的手段检查结果已十分准确,如果正规医疗和康复机构对孩子的听力有了明确的诊断就应该尽快采取康复措施,切不可心存侥幸,耽误宝贵的康复时机。

  还有相当数量的家长明明知道孩子已经有了听力障碍,也知道目前还没有有效的、直接的治愈方法,但这些家长不是采取积极的康复措施,而是将时间和精力浪费在不切实际的所谓“治疗”上。实际上早就有证据证明所谓气功治疗耳聋纯粹是骗局;针灸治疗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末就已经被否定;曾经流行一时的神经生长因子(神经生长肽)治疗耳聋至今也没有见到一例有效的报告;毛细胞再生的研究目前只在低等动物身上可以实现;干细胞移植以及基因治疗耳聋的研究可望为神经性耳聋的治疗开辟出一条道路,但目前还处在研究的初级阶段,距离临床应用还有相当的距离。至于在些媒体和路边广告上出现的治疗耳聋的所谓高科技奇药更是没有科学依据。可以说到目前为止世界上还没有一种药物能够治疗因为内耳毛细胞、听神经和听觉中枢损伤导致的耳聋,更不用说治疗因为解剖结构异常造成的先天性耳聋了。

  从感情上我们能理解这些家长的行为,他们认为孩子的听力障碍是自己的过失,觉得对不起孩子,因此只要听说能治疗,不管花多少钱,受多少委屈都要试一试,以求得心理平衡。实际上,明知没有结果还要坚持去做,不仅让孩子身心受到更大的刺激,而且浪费了宝贵的康复时间。

  要争分夺秒 莫犹豫彷徨

  随着新生儿听力筛查的开展,许多孩子的听力问题已经可以在6个月内确诊,但能在这段时间给他们选配助听器的并不多。这其中除了一部分家长忙着给孩子走马灯一样穿梭在各个医疗康复机构反复检查,或采取一些无效的治疗以外,还有一些家长没有真正从思想上重视康复,总觉得孩子还小,还有时间。殊不知,聋儿的康复属于抢救性工作,早一天采取措施康复的成效就会大很多。因为小儿的言语发育从出生(也有人提出在胚胎期)就开始了一般在6岁之前就已经完成,超过这个阶段,孩子言语的学习将困难得多。所以说聋儿的康复时间并不多。如果发现耳聋的时间再晚一些,孩子的年龄再大一些留给他们的机会就更少了。还有一部分家长担心孩子年龄太小,助听器会损伤他们的听力,这更是一种没有根据的想法,随着助听器数字化程度的提高,其性能已经由单纯放大变成能实时地识别和处理声音,能区别噪声和言语声,知道哪些需要放大,哪些需要抑制,哪些需要压缩。因此只要选配得当不但不会损伤听力而且还能起到保护残余听力的作用。

  有一些孩子听力损伤较重,需要植入人工耳蜗。一些家长觉得在植入之前没有必要配戴助听器,等手术后听力改善了再康复也不迟,有这种想法的家长实际上是没有领会听力语言康复的本质。人工耳蜗植入之前配戴助听器是聋儿必须经历的过程,在手术之前让孩子通过助听器理解些声音,不但对术后调机有帮助,更重要的是,可以尽早地开发孩子的听觉认知和言语学习功能。临床实践已经证明,术前有配戴助听器接受康复训练经历的聋儿比没有这种经历的聋儿康复效果要好得多。最新的康复理念是只要确诊为感音神经性聋,不论孩子年龄多大都需要立即配戴助听器进行康复训练。

  要了解孩子的基本康复条件

  为了孩子的成功,家长可以忍受常人所不能忍受的心灵煎熬,付出常人想象不到的巨大劳动,他们对孩子生活上的百般照顾和学习上的热切期望确实令人感动。但是许多家长对孩子的康复条件了解很少,片面地认为那是专业人员的事,自己只要管好孩子的生活就行,把康复的责任完全寄托在别人身上,这种认识是错误的也是不负责任的。在康复医学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一个称职的聋儿家长只有关心和爱心是不够的,他们还应该对孩子的自然状况有必要的了解。由于受到教育背景和文化程度的影响,让每个聋儿家长都像专业人员那样了解孩子的所有情况是不现实的,但他们应该了解与孩子康复有重大关系的基本情况,如孩子的耳聋原因听力水平,助听器补偿效果等。

  通过回忆母亲怀孕期间是否患病,是否用药、是否有保胎的经历、孩子出生时有无难产、孩子出生后有无高热、有无传染病、是否用过耳毒性药物、双方家族中有无先天性耳聋的成员等情况,可以大致了解孩子的耳聋原因。找出致聋原因可以帮助聋儿更好地康复。因为不同原因的耳聋对康复有一定的影响。有一些遗传性聋听力会不断下降,在选配助听器时要留有余地;也有的遗传性聋有较好的高频听力,对语言清晰度的提高有帮助;新生儿黄疸可以导致听神经病的发生,给言语训练带来负面影响;大前庭水管综合征患儿在遭受头颅外伤或感冒发热时会出现听力波动;药物中毒性聋有明显的家族性、听力损失以高频下降为主,影响孩子的言语清晰度;耳蜗发育不全须慎做人工耳蜗手术。

  听力损失的程度直接影响听力语言康复的效果。在分析和判断孩子听力损失的性质和程度时一定要结合主观和客观测听的结果。一般来说听觉脑干电位有反应或纯音测听平均听力损失不超过80分贝,只要早期配戴合适的助听器,辅以科学的语言训练,基本就可以掌握和使用语言。耳声发射正常但又有明显的耳聋,很可能就是听神经病,语言的学习会有定的困难;声导抗检查异常时要先排除中耳问题,再考虑验配助听器。

  助听器和人工耳蜗是孩子康复的重要辅具。选择前者还是后者要综合多种因素考虑。听力损失不超过80分贝(主观测听值)一般不用选择人工耳蜗。在选择助听器时许多家长存在误区,重视价格忽视调试片,面地认为价格越贵越好。当然仅从助听器的性能来说,这种解释是正确的,但他们忽视了一个最重要的事实,那就是价格越贵、数字化程度越高的助听器,其性能的发挥越需要调试的技术和经验。没有经过调试的助听器肯定不能发挥最佳的听力补偿效果,在这方面已有许多很深刻的教训。有的患者花数万元钱给孩子购买了助听器,戴了一年多还没见到效果。经测试发现助听器的参数与孩子的听力损失不相符,耽误了孩子的宝贵时间。还有一些家长认为孩子小时先选择模拟的或数字化程度低的助听器,等大了再选全数字的。他们的理由是孩子小时先让他听见,大一些学习语言时再换性能好的。这种想法是极端错误的。通过性能差的助听器听取和学到不准确的语言,以后很难再通过性能好的助听器来纠正。只要经济条件允许,应尽量选择全数字、高性能的助听器,让孩子从小就能获得良好的听力补偿效果尽早学会语言。

  只有了解了孩子的基本康复条件,才能制定出符合孩子需要的康复计划,家长才能有的放矢地配合专业人员的康复训练,有针对性地对孩子进行辅导,以取得事半功倍的康复效果。

要设立适当的期望值

  每一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上大学,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但影响孩子康复效果的原因有很多,如开始接受训练的年龄、耳聋持续的时间、耳聋的原因、残余听力的可利用度、助听器(人工耳蜗)的性能、助听器(人工耳蜗)的效果、康复机构的条件、康复教师的素质、家长的认识、普通教育机构的配合程度、后续教育的跟进。本人的学习能力等而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殊性因此家长一定要有正确的康复观,给孩子设立与他的实际能力相符台的康复目标。上大学是康复,生活能够自理也是康复。不顾孩子的具体条件,用一把尺子衡量每一个聋儿的康复水平是不公平的。有资料统计,经过康复训练的孩子尽管没能进入普通学校,他们的行为意识、对社会的认识、对生活的态度、处理问题的能力与没有受过训练的孩子有明显的不同。那些康复后进入聋校的学生绝大部分都考上了聋人大学或中专,走上社会也成为了听力残疾人中的佼佼者,这实际上就是康复。每一个聋儿家长都要有一颗平常心,不可盲目攀比,给孩子增加不必要的负担。理智地对待孩子听力障碍的家长才是真正爱护孩子的家长,才是负责任的家长,才是受孩子欢迎、被孩子认可的家长才是社会需要的家长,才是成功的家长。


版权声明:中国聋人网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非原创内容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帮助听障网友了解资讯之用,若不同意发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尽快处理,谢谢!


相关关键字: 听力 理智 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