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手语规范化问题的调研思考

  •  
  • 浏览次数: 59
  •  
  • 发表时间:2016-09-12
  • 来源:网络
  • 字体大小:[ ]

一、当前现状

  当前在全国各地都存在不同的地方手语,就是在同一个省市也有各地手语之间的差异。而由于聋人人数少,居住比较分散聋与聋之间的社会交往圈子比听对听交往的圈子要小得多。手语的同化远远没有有声语言来得快捷。另一方面,由于聋人普遍文化素质和掌握汉语的程度和水平不高以及现实中中国手语缺乏如如普通话那样的普及手段。近几年来,虽然各地相继在电视新闻节目中加上了手语翻译,但聋人看不懂。这一方面是在小小的电视图景框中手语的精髓——表情和身体动作无法尽情发挥。另一方面,《中国手语》本身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例如拼音字母代替过多,同义、近义词无区别等都需要不断改进。再一方面,翻译从员的翻译水平值得商榷。同一个词语在同一个地区甚至同一所学校不同的老师打出不同的手势。五花八门、杂乱无章的手势让聋人看不懂。即使通过看文字或其它方法/渠道弄懂了也不知该何去何从。搞不清哪个手势是规范的。偶然有一两词语弄不懂或许会去探究,但多了也就力不从心。又或者在书上根本找不到相匹配的手势——翻译人员临时打出并不存在的自我编造的手势这在中国目前的手语翻译中并不鲜见。而且最关键的一点是:使用手语实现交流和沟通的是聋人群体 而聋人群体中广泛使用的手语语法顺序和汉语的语法顺序是不一样的。目前在正规场合都是用汉语的语法顺序来逐字逐句地打出手势。其结果造成了聋人看不懂,看不懂当然就不愿意看——卖力不讨好是目前翻译的最好注释。

  在教育中情况要严重得多,远远不是卖力不讨好那么轻松的问题了。众所周知,在教育活动中语言是传递知识的重要桥梁,这就要求教和学双方必须有可以实现交流和沟通的相同的语言。而现实的聋教育中,从业的多是听人老师语文更是如此。一是口语教学——学说话;一是手语按汉语顺序表达,而且老师的手语也不尽相同、规范。聋生听不见也看不懂,搞不清老师讲什么,学习自然好不到哪里去。所以目前聋校学生普遍写不通汉语句子,看不懂书面材料。听人学生是以从学校学到的基础知识来学习其它知识的。聋生基础有问题学习其它更深层的东西自然就要吃力得多,多次尝试无法弄懂之后就不再有兴趣尝试了——这造成了聋校的另一个现象——学生厌学情绪严重。

  《中国手语》严格来说不应该叫《中国手语》。因为它只是手语词语的汇编,只有词语而没有手语句子的打法。导致实际运用中只能用汉语来硬套,其结果把手语弄得似是而非。再一方面,聋人手语中,目前也没有总结出一个一定规范的语法,但严格来说应该是有一个总的框架的,不然也无法实现沟通与交流。所以研究聋人手语目前必须来研究它特有的语法现象,以期明白聋人手语的内在规律,找出其语法规则。而且任何一种语言都必定有其艺术性。汉语大家都知道,手语呢?我个人认为体现在表情,姿态、动作的幅度、速度的把握以及手的灵活度上。汉语中可以用“绘声绘色”来形容话讲得生动的程度;可以用“悦耳、动听”来形容声音音色。那么手语同样可以提出相应的要求。动作上的优美加上表情上的生动形象,产生“绘形绘景、情景尽现”的效果;手的灵活度、动作的幅度和姿态不就相当于我们日常对有声语言好听与否的要求和评判吗?所以传统的教学等过程中采用的光有手势没有表情的方法是应该有所改变的。从听人的角度看(我遇到过很多这方面的反应)聋人手语有表情不好看,意思是不应该有表情和其它身体动作,应该光打手势。但是从视觉语言学的角度看,我认为表情是手语的精髓,离开了表情和身体动作辅助的手语是无法使人看懂也无法深入理解的。这就像有声语言中的话说得清不清楚一样的重要。而且手语中也有如同有声语言中同一个句子不同的语气表示不同的意思的情况。手语交流中我们多以表情来区分和表现。现举例如下:

“你。”“你?”“你!”

“你。”表情平淡,配之以点头动作;

“你?”表情为嘴微张,眼睛睁大,眉毛挑起;

“你!”嘴咧开,眉头皱起,眼睛略微睁大,眉毛略微上挑。

  听人社交礼仪中,说话时不可用手直接指着对方,在说“你”时,最多也只是扬扬下巴表示。聋人手语中以上三个手势皆是面对面直接指着对方说的。这是视觉语言直观的要素所决定的。如果不这样怎能表达清楚呢?所以聋人社交礼仪中允许指指点点。

  语言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着的。而且随着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不同语种互相影响/融汇。手语也不例外,每天都在产生新词语相应的也有老词语淡出聋人生活直至消亡。但总体上是增加和丰富。这一方面是教育的普及和进步使聋人文化知识水平和汉语水平不断提高,汉语的影响促进了手语的发展。另一方面是各地聋人的流动量的增加,不同地区聋人交流的增多使各地手语相互影响互相吸收影响并促进了手语的发展。而我们的研究和搜集整理工作明显滞后,这是需要解决的。在具体的调研方法上,可以充分发挥聋校、残联、聋人协会,福利企业等聋人相对集中,便于了解聋人,开展聋人工作的机构的作用,形成以聋校、残联、聋协为骨干,其它机构为支撑的调研体系。特别是聋校,有着丰富的人力资源,可以利用两个假期动用老师和高年级聋生到各方开展调研。

二、研究和规范手语工作中应注意到的问题和规范的方法

  从聋人和聋教育工作者的角度,我觉得目前急需去研究和解决的问题,一是要努力缩短手语的地域差异,可以借鉴普通话的推广办法来推广和普及标准规范的中国手语。二是进一步吸收各地手语中的精华和出现的新词语来丰富和完善中国手语。三是手语的研究工作应是聋听结合式的。应该有语言学家、聋教育工作者和聋人的共同参与,打破原来听人一统的局面。以聋人和聋教育工作者的深入理解和实际经验加上语言学家丰厚扎实的理论功底来取长补短地开展工作。说到底手语对听人专家学者来说毕竟是外语,听人单独研究就像雾里看花总是有一定的模糊性的。对其总没有聋人得天独厚的优势。以往聋人或许只是供其研究的工具或对象,那是由一定的条件和聋人自身的素质不高决定的。时代发展到了今天,这种情况必须改变。因为随着教育的发展,聋人中越来越多的人掌握了较高的文化科学知识和较高的汉语水平,他们既有手语上的优势,又有汉语上的优势,而这种优势是不可替代的。应该在手语研究工作中加以吸收和利用。

  我从一个聋校教师和聋人的角度发现,推广规范手语和推广规范普通话一样,学校教育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为中国的聋人学生百分之九十以上来自听人家庭,入学前基本没有手语。手语的习得和运用基本上是入学后在学校发展起来的。所以各级各地特殊教育学校应树立规范意识,教师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推广和使用规范手语,根据本地实际尽量把地方手语和规范的《中国手语》结合起来 ,使培养出的学生既能运用本地手语又能运用规范的中国手语,做到地方手语和通用手语并存,以实现最大的沟通。


版权声明:中国聋人网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非原创内容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帮助听障网友了解资讯之用,若不同意发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尽快处理,谢谢!


相关关键字: 手语 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