聋儿家长对聋儿语训应当具备的几点认识
聋儿家长面对自己的聋孩子,非常痛苦和悲伤,同时也有一种愿望:就是砸锅卖铁、倾家荡产也要给孩子治好病,让他学会说话。虽然当代医学技术还不能够治愈耳聋,但有一条极其艰难的路是能够让我们的聋孩子学会说话的,那就是给他(她)配戴合适的助听器,并对其进行科学的、长期艰苦的、符合聋儿心理、生理和生活特点的语言训练,从一个音、一个字开始,到词、句、简单句、复杂句,最后过渡到熟练的听和说,最终达到聋而不哑,与健全人正常交流。这对聋儿家长来说,需要在时间上、精力上和财力上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付出巨大的牺牲。
要让自己的聋孩子聋而不哑,家长必须明确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一、语训康复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聋儿言语康复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根据听力损失的程度,有一个由易到难,逐步输入、理解、掌握和正确运用的过程。
听力不同,言语康复的时间也不同,听力好的情况下,最短的也要一年时间,听力不好的,至少需要三年时间,甚至更长。这里还有一个聋儿本身是否听话、爱学的问题。
解决了聋儿会说的问题,但并没有解决他的听力问题,语言康复了,听力并没有康复,语言是在不断发展的,而聋儿的听力障碍永远存在,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要真正纠正聋儿语言上的问题和毛病,也许要用一生的时间。对此,作为家长要克服畏难情绪和急于求成的思想,做好坚持不懈、长期奋战的准备。只有家长坚持不懈,不半途而废,孩子在学说话的道路上才不会半途而废,才能有希望和光明。
二、学习语言的紧迫感、时间性和连续性。
七岁前是学习语言的最佳时期,错过了就会给学说话造成很大的困难,也会给孩子的学习、交流和成长带来负面影响。
如何抓住有限的时间,让孩子学会说话,这对聋儿来说特别重要,因为我们的孩子耽误不起,所以作为家长一定要有强烈的紧迫感。时间在一分一秒的过去,我们的孩子是不是充分利用了这每一分每一秒?是不是在与时俱进?这就要求我们家长对自己的孩子要时时教,处处教,事事教,一刻也不能放松。
在这里要强调的一点是,作为家长,要克服自己的心理压力,敢于在任何场合对自己的孩子进行教学,而不要考虑别人怎么想怎么看,教育和挽救自己的孩子永远是家长第一位的任务。
再一个学习语言从学、说到正确运用,是有连续性的,在学校学了,回家也要练,要和语训老师配合好。即使当时掌握了,事后也要反复练习,不断巩固,直到学懂弄通,会正确运用。形象点说,聋儿学说话就象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不说则废,是名符其实的一日不说口生。
只要我们抓紧时间,实实在在的付出了,孩子的进步是肯定的,有时候看起来不明显,但积累到一定的程度,这种进步会令你惊讶。即使是这样,也不能满足,更不能见好就收。满足或者好就收,就意味着停滞不前,就意味着继续加大我们孩子与健全孩子本来就存在的差距,这是我们所不想做,也不愿意看到的。
三、对聋儿要求的严格性和特殊性。
现在的家庭一般都是一个孩子,家长对孩子的疼爱和娇惯是可以理解的,特别是对听力有问题的孩子,作家长的心里可怜他,会尽力去满足他的一切要求,这也是人之常情。但是,面对自己的聋孩子,为了他的明天,我们不能不狠下心来,想尽一切办法让他把所有的注意力集中到学语言上来。因为他还是有希望的,希望就在我们手中,所以在有些问题上不但不能娇惯他,反而必须去让他吃学语言之苦。
必须下决心、下狠心在学说话上严格要求他。对他要表达的每一个要求,必须让他说出来,不说不能满足他,更不能让他在学语言上放任自流,必须让他感受到只有靠动嘴说话才能达到目的。因为聋儿不能自主地接受语言,而学语言对他来说又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所以没有严格的督促和要求,要想学会并说好话是不可能的。
孩子在今天学说话时苦一点,他的明天就会顺利许多。我对自己两个聋孩子的语训,旁人看来有些近乎苛刻,甚至有时连自己的亲属也不能理解,但正是由于有了这样严格的要求,他们学说话的进步和效果才非常明显。
四、努力学会和掌握康复方法的必要性。
未成年的孩子和家长相处的时间最长,关系最融洽,家长是孩子最亲近的人,也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有责任教自己的孩子说话,也必须努力学会和掌握教自己孩子说话的方法。
光靠语训教师教是不够的,即使学会了说话,孩子一旦离开学校,还要靠父母去教,去巩固孩子所学的内容并给孩子输入新的语言。因为语言是非常丰富和灵活的、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健全人都在不断的学习,何况一个聋孩子。聋儿学习语言的特点是听得少,理解慢,记不住,这对他来说是很正常的,并不是孩子的脑子差、舌头有问题。
道理是很简单的,孩子为什么认识自己的亲属?因为他天天见面,学说话也是这样。他听的本来就少,而且听的过程又不顺利,自然就理解得慢、记不住。这就需要家长在掌握具体教的方法上,反复教孩子说,及时对孩子进行指导、示范和纠正。只有在孩子会说的话越来越多的基础上,家长教的负担才会减轻一些,他的话也会越来越流利。
五、建立相关联系的广泛性。
孩子是自己的,也是国家的,对聋儿的语训康复既是家庭和聋儿个人的事,也具有一定的社会性。所以经常同有经验的教师、家长和助听器验配部门进行联系与交流,建立广泛的联系,也是家长应该做的一项工作。这对不断开阔家长的视野,及时获取新的教学方法和助听科技信息,保证自己的孩子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及时享受高科技成果都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这是我自己多年来的一些切身体会,供各位家长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