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聋儿语言训练中的用气训练
聋儿语言康复训练在我国已经开展近二十年了,这项旨在挽救更多聋儿的伟大工程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福音,也使许许多多的聋儿受益。在肯定聋儿语言康复训练取得伟大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仍有许多聋儿从语言康复训练机构进入普通小学学习后,由于不适应,又陆续离开了学校,重新开始接受以手语为主的双语教育。这对于聋儿语言康复工作来说,不能不是一件令人痛心的事。
经过语训后的聋儿,在进入普通小学学习中产生的不适应从聋儿本身来说,主要还是听和说的问题。从听的方面来讲,尽管助听器帮助聋儿沟通了同有声世界的联系,但由于听的范围有限,课堂教学不能保证让聋儿全部听到或听懂,造成理解上的差距;从说的方面来讲,聋儿说话不够清楚、准确、流利,有些问题不会表达,甚至语序错误,造成语言交流上的差距;再加上学校对聋儿的关心帮助程度尚待提高,这些都使聋儿在天然的差距上进一步拉大了新的差距,以致差距越来越大,最后不得以离开普通小学。
造成这种令人痛心的事实,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作为聋儿的家长没有建立起足够的信心和耐心,长期坚持不懈地下苦功夫帮助自己的聋孩子克服语言前进道路上的障碍外,聋儿本身说话软弱无力,咬字不清,造成语言交流上的困难也是一条重要原因。正常人听不懂或听不清聋儿在说什么,聋儿对别人的语言也一知半解,他(她)说的话只能在极少数了解他(她)的人中通行,形成了一种相对“独立的语言”,长期下去,必然造成与正常人语言交流上的差距,导致接受普通教育失败。当然,这是残疾带给聋儿的灾难,不能责怪聋儿本身。但聋儿是不是就不能把话说得字正腔圆、清晰流利呢?回答是否定的。经过科学的语言训练,聋儿是能够把绝大多数话,说得清晰有力、让人听懂的。那么聋儿说不好话的问题在哪里呢?
经过多年的语言训练实践,我认为聋儿说不好话的表现虽然不同,但其共性和主要原因是不会用气所致。
我们知道,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语音也是由发声器官发出的一种具有特殊意义的声音,它也是靠声带的振动产生的。而能够使声带产生振动的动力就是气。气是音之帅。聋儿在说话中表现出的含混不清,软弱无力,主要是不会用气。首先是底气不足,气流通过声带时的强度不够,到达口腔时已几乎丧尽,所以说出来的话,不够强劲有力,让人听不清楚;其次是不会换气,一句话不是一字一字的说,而是一口气就要说下来,导致前面的话音高,后边的话音低,而且由于气流的不足,使后边的话声母或韵母丢失严重,或发生声母错用,让人听不明白;第三是气流到达口腔后,唇、齿、舌等各部分不会配合,发出的音直而短促,没有声调,让人听起来很不舒服。
为什么聋儿不会用气呢?
我认为,主观方面:聋儿听到的话虽然经过助听器放大,但他感受到的声音由于他听力损失的存在,加上助听器的失真,并不能等同于我们发出的原声。我们觉得说话的声音已经很大了,在他听来可能觉得很小,我们听到的声音很完整,而他听到的并不完整,所以他从听到的不够高的并且残缺的声音开始模仿发音,便不会用很强的气流来说话,更无法对听到的声音进行分辨,这是其一;其二,聋儿听不到自己说话的声音,无法与听到的语言进行比较,因而他就不知道自己说的话与听到的话是否一致,错在什么地方,所以他也无法对自己的语言进行纠正;第三,由于听力障碍,聋儿的听觉器官同呼吸器官、发音器官之间那种天然的生理连动功能得不到有效的发挥,长期听不见,使他不会掌握和控制自己的呼吸系统,更不会控制气流在发音和说话过程中的强弱、断续变化,达不到语言对气流控制的特殊要求,所以造成他在发音、说话最基础的用气要求上存在问题。
客观方面:现在好多家长和聋儿康复教师在教聋儿说话时,重在让聋儿看口形,认字,单纯的练习呼气、吸气,练舌操,而恰恰忽略了把练气与发声和说话结合起来,重点让聋儿在发音和说话中学会用气。结果,聋儿虽然会说了,但并没有真正学会和掌握用气来发音、说话的方法,说出话来软弱无力,咬字不清,这也是造成聋儿康复后仍不能与正常人交流的主要症结所在。还有的家长把聋儿说好话的希望只寄托在为他配一只既能放大又能听得清的好的助听器上,而根本忽视了对聋儿的语言训练特别是用气训练,聋儿说话自然不会用气。
那么,应该怎样解决这些问题,让聋儿学会用气,掌握用气来发音和说话的方法呢?在总结多年聋儿语训实践的基础上,我认为要让聋儿学会用气,真正掌握用气来发音和说话的方法,应当做到一结合,二配合,三树样板,四纠错。
首先,要让聋儿学会用气,学会控制气流,把用气与发声和说话结合起来,不要单纯的练呼吸、练口部操、舌操。我们知道,人说话是要用气的。人在正常状态时,呼吸是自然的、均衡的,是自动完成的。但在开口说话时,自然的呼吸是不能胜任的,也就是说人在说话时,自然的呼吸不能满足有声语言对气息的要求。说话时的呼吸和人在安静中的呼吸有很大差别,据有关资料介绍,人的自然呼吸量为500毫升左右,说话时约为1000到1500毫升。实际上,人的说话过程是首先吸入足够的气息,然后在呼气的过程中完成的。而呼气的过程也是一个控制气流的过程,聋儿只有在呼气的过程中学会控制气流,才有助于他的发声和说话,单纯的练呼、吸气,他仍然学不会控制气流,自然也就难以达到有声语言对气息的要求。所以我们要求和强调聋儿要把练呼、吸气的过程和发声、说话有机地结合起来,在用气和控制气流时发声、说话;在发声、说话时用气。人的呼吸方式主要有胸式、腹式和胸腹式呼吸三种,要让聋儿多练习胸腹式呼吸,每发一个音或说一个词,都要求他深吸一口气,在呼出时用力说话,不单纯的练呼、吸气,实践证明,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其次,要引导和鼓励聋儿大声说话,放开声音,在呼出强有力的气流时,学会发音器官的相互配合。只有配合好,才能控制气流,逐步触发呼吸系统和发音系统的生理连动,使其发出强有力的气流和声音。在这个过程中要做到两到位,一是气流到位,二是口腔、唇、齿、舌的配合到位。所谓气流到位就是说要有足够的气息量,保证说话时的用气,同时气流要集中用到声带上,形成吸气一大片,呼气一条线。所谓口腔、唇、齿、舌的配合到位,就是说聋儿在呼出气流时,口腔、唇、齿、舌要对气流形成不同形式的阻碍,使其在发音、说话时符合声母、韵母和字、词的发音要求,只有这样,聋儿发出的音和说出的话,才能清晰、准确、响亮,正常人才能听得懂,为聋儿与正常人交流搭起桥梁。
第三,在教聋儿说话过程中,家长和语训教师要尽力提高声音的清晰度和响度,不仅使聋儿能够听到足够高的声音,而且还要听到完整的声音,以便让聋儿通过各种方法去感受在发音和说话时气流的强弱、声带的振动和口腔、唇齿舌的配合等,从而学会用气和控制气流,提高他模仿和辨别声音的能力,了解并掌握不同的声音及其调值的变化,为他建立语言树立一个标准基础,使他在一开始接触有声世界时,就能听到纯正的标准的有声语言。同时也为他把自己说的话和教师说的话进行比较提供样板,使他能知道自己说的话与听到的话是否一致,错在什么地方,主动地对自己的语言进行校正。
第四,要随时随地纠正聋儿发音、说话在用气和控制气流方面的错误和偏差。聋儿由于听不到声音,或者听到得太少,致使他无法沟通与有声世界的联系,听觉系统和发音系统长期处于停滞状态,初学发音和说话,自然就不会用气,或者会用一点,但不符合语言的要求。发错音,用错气是很正常的。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们知道,正常儿童在学会说话前有一个近一年的模仿期,并不是听到语言就会说话的。而聋儿的模仿期要比正常儿童短得多,听到一点就要求他说,能不出错吗?同时,由于学说话对聋儿来讲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具有相当的难度,何况他还是一个未成年的儿童,因此在他发音和说话时,他不可能在发每一个音或者说每一个词的时候都能集中精力,注意到正确的用气。这样,随时随地的纠正他发音、说话在用气和控制气流方面的错误和偏差,就是每个聋儿家长和语训教师在语言训练当中特别需要注意的一个重要问题。随时随地的纠正是让他说出正确语言的保证,也是让他在发音和说话时养成正确用气好习惯的要求。
聋儿发音、说话用气的问题解决了,控制气流的方法掌握了,就能为聋儿说出清晰、准确、响亮的语言打下基础,并对他今后进一步学习复杂语言创造条件,同时对缩短康复进程,提高康复效果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进而为聋儿减少语言交流障碍、接受有声语言教育产生积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