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聋生语言康复训练后续教育

  •  
  • 浏览次数: 62
  •  
  • 发表时间:2016-11-04
  • 来源:网络
  • 字体大小:[ ]

  当前,聋校教育作为教育体系的一项重要内容,已经受到了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的关注,有些学校也在进行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尝试。我结合自己多年来从事聋校教育的心得和当前聋校教学的现状,就聋生语言康复训练后续教育问题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当前聋校教学的现状
  

(一)师生交流困难
  

  在聋校九年义务教育的课程教学中,对从未接受过学前语言康复训练的聋哑班的学生,实行“口语为主”的教学模式,实际效果并不明显,而“手语为辅”,也是以全国通用的标准手语为辅。对他们来说,虽然从小接触直观形象的自然手语,可以很快明白简单的意思并用来交流,对他们识字和学习内容简单的知识有很大帮助;但入学后,随着对他们自然手语的纠正、限制使用及所学知识的内容加深、难度加大,学生只能被动地模仿、记忆,而并不理解词语的含义,更不会把学过的词语在以后的生活、学习中灵活运用。而作为健听的人对自然手语知之甚少,无法与学生进行通畅无阻的沟通、交流,师生之间存在着严重的语言障碍,这不仅造成教学质量低下,而且使聋生语言的形成与发展落后于生理的发展,与他们的生活经验也不同步,从而造成聋生的社会问题。
  

(二)接受知识缓慢
  

  学生单纯地接受几年语言训练后,进行普小课程的学习,随着时间的推移,知识内容的加深,很多孩子能听懂的东西越来越少,而他们又不会通过看标准手语来接受知识,不仅没学好知识,还不能够掌握规范的聋人手语,造成很多聋童普遍存在沟通障碍,引起智力和语言能力发育滞后,尤其是社会交往技能、独立意识和心理的发展与听力好的聋儿和从小就接受手语训练的聋儿相比有很大差距,严重制约了他们文化知识的学习。
  

(三)自然手语仍应在聋生教学中占有主导地位
  

  虽然我们一再禁止学生使用自然手语交流,可通过对学生日常生活、学习的观察,可以发现聋生用自然手语交流没有障碍而且充满自信、轻松和愉快。再有,有些来自聋人家庭的聋生,由于早期在与父母的生活交往中获得了手语,所以入学后在认知、情感和社会发展等方面都比来自健听人家庭的聋童要优秀。
  

  由上观之,绝大部分聋儿如果采用单纯的补偿教育方法,难以收到理想的康复、教育效果。

二、聋生语言康复训练后续教育初探
  

  聋生语言康复训练后续教育,是指聋儿接受语言康复训练后进行普通学校的教育。聋儿语言康复训练后续教育必须面向聋儿的可持续发展,是聋儿走向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关键一步。因此,如何做好聋儿语言康复训练后续教育这项工作意义重大。
  

(一)更新教育观念,正确对待聋生的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
  

  聋人手语是在聋人群体中自然产生的一种语言,符合聋人运用视觉获取信息的特征,聋儿只要与聋人交往就能自然获得手语,因而它应是聋人的母语。聋儿应尽早地掌握第一语言,以方便聋儿的沟通与交往,提高聋童的认知水平,促进聋童情感、智力、行为、社会化的发展。主流社会的语言即汉语是聋童的第二语言,聋人要在主流社会中生活,因此掌握主流社会的语言尤其是书面语是非常必要的。
  

  聋人手语和汉语是两种不同的语言系统,聋童掌握了聋人手语后,可以借助它更好地理解、学习和掌握汉语;聋童掌握了汉语,又能够提高手语水平,丰富手语的表达能力,提高手语的表达效果。这两种语言形式对于聋生个体来说,是相辅相成的。但要注意,手语作为聋人的一种语言,对汉语的学习有积极的一面,也会有消极的一面。这是两种语言学习过程中的一种正常现象,只要我们能正确对待,加之聋童自身也有发现并纠正错误的能力,这种干扰现象随着语言学习的深入会逐步减少,乃至消失。
  

(二)尊重学生个体差异,肯定聋生第一语言,突出聋生的主体地位
  

  聋儿语言(手语)发展既有人类语言发展的一般规律,又存在着非常明显的个体差异,这是由聋儿家庭教育环境、听力损失程度、进入康复机构年龄、个人的语言能力及运用语言的机会等等多方面因素造成的。因此,在教学中要敢于承认、面对聋童的差异。
  

  语言是人类特有的现象,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儿童在后天的生活中逐渐学习掌握的。聋人手语没达到充分发展之前学习汉语是十分困难的,因为他们接受语言信息的通道──听觉受损,而聋童学习语言的途径就是靠听觉模仿,手语能丰富聋儿的语言信息,发展聋儿的思维,因此,当使用口语、书面语讲解都不能使学生听(看)明白时,可以使用生活中的自然手语来帮助聋生理解词句和教学内容,并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语言给同学们讲(表演)故事。比如在学习《小猴子下山》一课时,先请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理解讲(表演)故事;再请几名学生评价他们讲(表演)的优劣并加以补充;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得出一个道理──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否则就会一无所获;最后“请同学们想一想、说一说自己在生活学习中是否犯过和小猴子同样的毛病,以后再遇到类似的事情打算怎么做”并展开讨论。
  

  以手语为交流工具的教学模式使得聋生在无障碍的环境中学习和交流,轻松愉快地学习语言。在理解中学习知识、明白道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到自己自始至终处于自由、宽松的语言环境之中,使学习过程呈现出想说、敢说、喜欢说的、人人有机会说的氛围。同时由于人人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得到有效调动,内在的心理需求得到满足,主体地位得到尊重,体验到了成功的快感,从而享受到学习的快乐。
  

(三)坚持为聋儿进行听力语言训练,强化口语训练
  

  教授聋童作为第二语言的本国有声语言,利用情境教学,加强学生的技能训练。随着学习任务的转向,聋儿面临着新的压力,学习的重点发生了根本变化,家长、教师应该在帮助聋儿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兼顾必要的听力语言训练,如保护鼓励聋儿大声说话的欲望,培养聋儿主动聆听的习惯,坚持做口部、舌部锻炼操等等。
   

  聋生学习第二语言(汉语)以掌握书面语为主,对聋生的口语要求因人而异。对有残余听力和一定口语基础的聋生采用个别化教育方式进行口语训练、发音练习、看话练习和唇读的技能训练。同时给他们创造一定的口语交往环境,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口语,在生活中体会口语的必要性和优越性,培养和激发学生使用口语的愿望,建立起他们的交往意识,从而提高口语水平。
  

(四)重视聋生的阅读,加强聋儿阅读能力的培养,扩大知识面,丰富词汇量,促进聋生语言和思维的发展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教育的责任不在于教,而在于教学生学。”因此,要尽量为聋儿提供适合于他们的学习环境,引导他们自觉地获得知识,学习祖国的语言文字;在教学中,要重视对学生正确阅读方法的训练,让学生掌握阅读技巧;引导鼓励学生通过主动与正常人的交往、出墙报、开晨会、参加各种兴趣小组活动和各种读书读报比赛,观看电影、电视,背诵优美词句等多种形式,多种渠道获得知识,并且鼓励、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口语或手语)以讲故事或表演的形式与同学们分享,积累语言。
  

  语言和思维紧密联系,手语因其形象性、生动性等特点,可使聋儿集中注意力,加强对语义的理解和记忆,开发智力,促进形象思维的发展,聋儿形象思维的发展反过来又促进自身的口语学习,口语的学习又促进了聋儿的抽象思维的发展。


版权声明:中国聋人网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非原创内容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帮助听障网友了解资讯之用,若不同意发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尽快处理,谢谢!


相关关键字: 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