聋儿家长心态及其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案例分析,请根据案例和自己的经验,分析聋儿家长在面对孩子耳聋时的心态、行为及其对孩子发展的影响。
案例1:小明三岁了,还不会说话,家长总是认为:贵人语迟。到四岁时被诊断先天性耳聋。在经历了最初的震惊、痛苦后,家长之间开始相互指责与埋怨。爸爸从来不带孩子外出,怕带到外面没有面子;奶奶怕亏待孩子,而百般爱护,不让孩子自己吃饭,每顿饭都给他喂,又担心地上不卫生,从不让孩子接触地面,也不让孩子玩玩具……完全剥夺了孩子与外界接触的机会。由于受到家庭的过度保护,孩子既错过了语言教育的关键期,同时智力水平、交往能力也远远低于同龄儿童。
案例2:自从小玲被诊断为耳聋后,就在家庭中引起轩然大波。父母由相互指责、报怨最后导致离婚,她与妈妈生活在一起。家庭破裂、经济困难、社会歧视、父母一方失去工作等,这给更需要关怀的聋儿带来了更多的问题。面对这样的现状聋儿家长常常陷入困境,首先是怀疑,不相信自己的孩子会得这种病,一旦确诊,又幻想着自己的孩子可能是暂时的,一旦确定是事实时,家长又都充满了恐惧。随后而来的是负罪感和羞愧感,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孩子的父母常常会自问:“我做错了什么事,该受到这样的惩罚?”“我没对不起谁?”据调查,特殊儿童的父母离婚率,比正常儿童父母的离婚率高3—5倍。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孩子是跟母亲生活,有时父母都不要这个孩子,他或者被奶奶抚养,或者被送到儿童福利院。
案例3:小芳在三岁时,由于药物中毒导致神经性耳聋。在确诊孩子耳聋后,父母心急如焚,四处寻医问药,盼望奇迹出现,结果数年之后,孩子试过中草药、针灸、气功等种种办法,花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金钱,为了治疗,妈妈还辞去了工作,但耳聋还是治不好,即使家长此时走出治疗的“误区”,孩子也已错过康复训练的“黄金时期”。
案例4:家中有两个聋儿,女儿为轻度耳聋,进康复训练后能进入普通学校学习,11岁的儿子为重度耳聋,家长坚信,只要坚持训练就能恢复。尽管目前只能说一两句话,但家长一定要坚持下去。
案例5:当儿子被诊断为先天耳蜗发育不全,听力损失在120分贝,家长通过学习了解了听力语言学的知识,接受了双语教学的理念,让儿子在学前就接受双语学习。让孩子学习手语,家长也主动学习手语,多和孩子用手语交流,现在进入聋校学习,孩子擅长绘画、游泳,学习成绩在班里名列前茅。
案例分析期待答案:
聋儿家长的一般心态:震惊—否认—罪恶感—痛苦—拒绝—调整—接纳
家长强烈的愿望:希望孩子正常化的驱动下,做出了许多不利于孩子发展的决定。
家长拒绝接受孩子耳聋、渴望孩子正常的态度是聋儿对自己的耳聋表现出对自己身份的否定、甚至因此怨恨耳聋、怨恨家长。
不能够悦纳自己耳聋的聋人,往往不喜欢打手语,同时也拒绝其他聋人。为此与健听人、聋人沟通造成障碍。
家长是影响孩子发展最关键的因素;家长的态度、行为决定孩子的发展:
(家 长 心 态) (家 长 行 为) (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震惊、不相信 盲目寻医问药 耽误早期康复时机
回避现实 放弃 阻碍孩子的发展
相互指责、报怨 家庭破裂 孩子缺乏基本的生活、教育
无助、绝望、恐惧 极端行为;抛弃孩子 孩子的基本生存受到威胁
幻想正常、期望过高 过高投入、强化教育 摧残孩子健康发展
负罪感、自责 过度溺爱、隔离 智力水平低和交往能力低;各种能力下降
接受现实 科学、康复教育 孩子健康发展
家长是影响孩子发展最关键的因素;家长的态度、行为决定孩子的发展;应树立对聋儿的正确态度。要正视聋儿的特点,这句话说起来容易但做起来很难这需要家长学习一些听力语言学知识、康复知识,还要向传统的势力挑战。我们老师为什么这么不厌其烦的和家长谈这个问题就是希望孩子能在学语关键期得到适合她的教育,一切为了聋儿,是我们工作的宗旨。希望家长也能从孩子的长远考虑,正视聋儿的特点,帮助聋儿做出正确的选择。
来源:聋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