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班就读听障儿童“回流”的反思

  •  
  • 浏览次数: 63
  •  
  • 发表时间:2017-03-29
  • 来源:网络
  • 字体大小:[ ]

  随班就读即听障儿童康复后进入普通小学就读,他们大都是或经过机构、家庭康复,或系轻、中度听力障碍,有一定语言基础的孩子。在当前听障孩子随班就读缺乏支持系统的情况下,常常出现许多困难。突出表现在学习成绩跟不上,跟班上的同学谈不到一起,有的或许受到某种歧视,无形中被孤立起来。孤立意味着什么?孤立意味着听障儿童失去了语言环境,失去了习得语言的机会。尽管有些学校教师做了许多努力,但是这种现象仍很严重。故此,有些家长不得不把孩子送回聋儿康复机构,希望能在语言方面得到一些补救。据了解,近两年来,武汉地区康复机构“回流”的听障孩子不少于30人。笔者曾在湖北省聋儿康复中心负责这方面的工作,对这种大量“回流”的现象作了调查和反思。

1随班就读听障儿童“回流”的真正原因

  “随班就读”听障儿童返回聋儿康复中心接受再康复教育的原因,从表面上看是学习成绩跟不上,实质上是语言问题——听清语言、听懂语言、听熟语言和语言表达能力的问题。听障孩子在班上没听懂教师关于活动的安排和要求,就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怎么去做,只能被动地跟着他人学。听障孩子没听懂教师课堂的教学语言、具体安排和要求,就难以跟上教师课堂的教学进度,常常处在云里雾里,不知道教师讲到哪里了,无所适从。听障孩子听不到教师所讲课程的内容,又能学到什么呢?听障孩子的语言交流障碍导致的孤立,损害的不只是聋童语言的习得,还有孩子的心灵——低分和误解的负面效应,自卑和孤立的心理压抑,学习动机、主动精神及智力发展的抑制,无所适从及惶惑心理。这些将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孩子的基础以及与环境的不良互动,使他们失去了许多刺激的源泉,难以学到知识,又难以得到提高能力的机会,有一个实例,多年前,一个聋孩子经过一段康复训练后到了入学的年龄,可是语言水平只是停留在掌握一些词汇的阶段。由于家长认定聋校不好,以为聋童只要进来普校的有声语言环境,就一定会掌握有声语言,硬把孩子送进普校。小学“读”完了,又“读”初中,接着“读”完了职业高中。然而,孩子并没有有声语言的交往能力,说不了,也写不了几句完整的话。孩子“读”了12年普校,没有一个会说话的朋友,没有获得应该学到的知识。由于从未就读聋校,也没有手语交往能力,交往障碍使这个孩子难以进入社会。这说明,没有打好语言基础、不能融入普校的聋童,盲目随班就读,可能会导致更差的结果。

2关于聋儿康复工作的反思

  “回流”反映了聋儿早期康复工作的一些问题。

  2.1聋儿康复工作没有到位,这是聋儿康复工作者应该反思的主要问题。

  “到位”是什么含义?“到位”就是康复效果能让听障孩子达到基本可以接受普小教育这一水平,能够进入普小就读。

  具体讲康复工作做到位即聋儿在进入普小前应该打下良好基础:①掌握1000个以上的有声词语(4岁健听儿童大约能掌握1500个词汇,)具有使用简单句子的表述能力,能自如地表达自己的思想。②语言基本清晰,能让人听懂。③ 知道并听懂教师的教学用语,知道教师的教学要求。④具有融入健听孩子的实际心理能力(以语言为前提)。⑤应让聋儿提前学习小学一年级的语文、数学教材,一是让孩子熟悉普小教学内容及其教学用语;二是让孩子减轻进入普小后的学习压力,以利于他们有更多的精力熟悉并习惯于新的有声环境;三是普小一年级的教学内容聋童基本会了,可以保证学习成绩,有利于提高他们学习的信心,提高他们在健听孩子中的地位,有利于给他们融入健听孩子创造条件,客服可能出现的自卑心理。因此,聋童入学前最好有一个衔接期。

  2.2另一个问题就是许多“回流”聋童大都只会讲学过来的某些词语和模式语言,不能自如表达自己的意愿,这是康复工作者及聋儿家长没有真正意识到的。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把聋儿的语言习得从特殊的途径引入自然习得的途径,使用就是聋儿语言自然习得的最好途径。

  2.3需要反思的第三个问题就是康复工作者忽视了聋儿康复的后续教育工作。聋儿康复的后续教育,本来就是聋儿康复工作的一个部分,它包括指导家长如何辅导进入普小的孩子(这是绝对不能松懈的),指导普小教师如何了解并满足听障孩子的特殊需要,包括对康复后续教育反馈的研究。

3让随班就读学校及其教师了解并能满足聋童特殊的学习需要

  让随班就读学校及其教师了解并能满足聋童特殊的学习需要。了解并能满足聋童特殊的学习需要是特殊教育,也是聋童随班就读教育的基本特点。学校及其教师对随班就读聋童还是比较关照的,在安排座位、讲话速度、安排小伙伴,乃至学习辅导等方面都做了许多努力。但是他们大都对聋童的要求较低,他们只着眼于学科的学习成绩,不大关注聋童的听觉言语问题。他们不了解聋童听觉功能的继续改善和聋童语言的发展是随班就读聋童特殊需要的基本点,也会死制约聋童学习成绩的重要因素。学校教师基本上无人重视并了解随班就读聋童进班及其以后的听觉水平和语言水平的发展,更谈不上研究并满足聋童这方面的特殊需要。这导致有些聋童进入普小后听不懂、听不清的现象越来越严重,不会表达的意思也越来越多。不会说导致不敢说,时间一长,他们的语言能力慢慢地退化了……有的孩子甚至出现了恶性循环,这种恶性循环就会导致前面实例中所说的语言空白现象。

  普小教师满足聋童特殊需要的主要工作,就是要不断监督并研究听障孩子在学习和生活方面的听力和言语水平,并结合学科教学、聋童生活,在实践中提高聋童对语言的辨别能力、理解学科教学语言,帮助聋童学会根据语境变化自如表达思想进而发展聋童的语言。我们还应该强调,必须让听障孩子学会汉语拼音,并利用它进行阅读(阅读和使用是语言发展的两条重要途径)。

  满足聋童特殊学习需要的另一项主要工作是有针对性的学科学习辅导。教师应该使聋童的语言和学习成绩同步前进。

  满足聋童特殊需要,还应包括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日常生活、学习中的照顾。

  上述工作也是防止聋童“回流”的基本工作。

4必要的沟通与合作

  听障孩子的随班就读不是单一的教育。因此,教育部门与民政、残联等单位联手是很有必要的。学校与具有检测、矫治能力的相关康复机构合作也是很有必要的。目前,我国有关康复机构忽视了对后续教具的研究与支持是一大遗憾。相关部门及普小与聋儿康复机构的沟通与合作,是听障儿童随班就读必要的社会支持,它有利于建立与完善随班就读教育的支持系统,有利于反馈、研究和改进康复工作。

5理解家长的无奈,重视家长的作用

  不论是聋儿康复还是聋童随班就读教育,都应该争取家长的配合。这种争取是从理解家长开始的。据一些“回流”聋童家长反映,他们有的是单亲家庭,有的是学历有限、工作太忙货经济窘迫,有的是教不得发,不知所措……理解家长才能帮助他们,争取他们的配合,发挥他们的作用。

  应该看到家长在康复听障孩子的过程中有很大作用,因为只有家长对自己的孩子最了解;家庭是一个有声语言使用的良好环境,只要告诉家长怎样去做,家庭成员可以利用任何时间教育孩子;家庭及社区有聋童大量使用语言的机会和语境,只要善于运用,聋童可以学到丰富的、自如的语言。

  帮助家长还应该让家长走出一个误区,这就是事实求是地看待自己孩子的发展方向,不要盲目地否定聋校,追求聋校。如果听障孩子的条件确实不能就读普校,那就应该选择聋校。


版权声明:中国聋人网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非原创内容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帮助听障网友了解资讯之用,若不同意发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尽快处理,谢谢!


相关关键字: 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