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灌溉 哪有花开
作者:归璇
这一期的咿呀总动员来了一个小宝宝,年龄和个子都比别的小朋友小一点,兴趣爱好似乎也和那些哥哥姐姐不一样,他不爱场地中间的羊角球,而是爱上了场地外面的大操场。
咿呀活动的场地外有一个操场,操场和室内间有一扇门,小朋友们要通过这扇门才能去到操场上。小宝宝拉着我的手走到门前,用力的去拉门把手,然后看看我,意思是他想出去。我也拉了拉门把手,然后蹲下来告诉他:“门锁住了,我也打不开。”小宝宝看我也没打开,有点着急,又使劲的拉了几下门把手,然后满怀期待的看着我。我问他:“你想出去是吗?可是我也打不开门,我没有钥匙。”我反复说了几遍以后,小宝宝看着我愣了一下,就走开了。
我并不确定刚才和他说的那几句话他是不是听懂了,因为他和我交流的过程中几乎没有语言出现,而且他看起来很小,我觉得应该是一个刚接受康复训练不久的小宝宝。我正在反思自己的语言对他来说是不是太难了,或者干脆就告诉他打不开就行了……就在这个时候,我看见小宝宝走向一个柜子,接着把柜子上的钥匙取了下来,然后笑呵呵的朝我跑来,把钥匙给我,又指了指门。我明白了他的意思,他想让我拿这把钥匙开门,我拿着钥匙给小宝宝试了试,当然结果是没打开。但就是这短短的几分钟,却让我受益颇多。
有多少次,我们都因为自己以为孩子听不懂,就简化了许多和孩子交流的语言,其实这些语言也许才是孩子更需要的。就像上面这个例子,我又一次差点因为自己的“自以为是”而错过了一个好的语言输入的机会。回想毕业刚接触这些听障孩子时,总是爱夸大他们听力上的障碍,以为说的词语太难、句子太长他们会听不懂。而忘记了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及时给孩子大量的语言刺激,最大限度的减少听力障碍给他们带来的影响。
不仅是初入行的老师如此,许多家长面对听障的孩子也显得无从下手,不知道该怎么和孩子交流了。每次咿呀活动,总能见到这样两类家长,一类家长一直跟随着孩子、和孩子一起做游戏,一边做游戏一边和孩子交谈;另一类的家长则是坐在凳子上,看着孩子在场地里玩,我问家长为什么不和孩子一起玩、多和孩子说说话,他们的回答却是:“孩子现在也听不懂,不知道该和他说点什么”。
每当遇到这样的家长,心里就会很着急,生怕因为家长的疏忽而错过了孩子语言发展的关键期。但是我们不禁又要反思,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归根结底,还是因为我们眼里放大了“听力障碍”。其实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发展,助听设备越来越好的补偿了听障孩子的听力,极大的减小了这种障碍。这样的情况下,我们不仅要关注到孩子的听力补偿,更要将注意力放到孩子的听觉语言康复上去。孩子从听到声音到开口说话,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的听觉刺激和语言输入,家长和老师们都要抓住这个时机,积极的对孩子进行有意义的语言输入。没有“听不懂”的孩子,他们现在不明白,只是因为我们说得太少。
怎样才能成为一个会与孩子“说话”的老师和家长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尝试:
抓住生活中的每一个机会和孩子说话,不管孩子现在能不能听懂,都说给孩子听。
要丰富自己的语言,让孩子体会到同一个意思,能用不同的语言来表达。
在交谈时,也要考虑到孩子的听觉年龄和语言年龄,探索出最适合这个孩子的语言。
每个孩子都是一朵含苞待放的花,在花开放前,都需要我们精心的去浇灌它。如果你因为它暂时没有开放就不给它浇水,那它永远也不会开放。让我们做一个勤劳的园丁,认真灌溉,然后静静等待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