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听障患儿“能说会道”,言语治疗须引导

  •  
  • 浏览次数: 63
  •  
  • 发表时间:2017-06-05
  • 来源:网络
  • 字体大小:[ ]
  新生儿听力筛查普及、助听器和人工耳蜗技术的进步,让很多先天性听力障碍的孩子有了“听得到,能够说”的机会,他们得以回归普通教育体系。可是,这些有听障的孩子在普通教育体系内过得好不好,有没有真正融入主流社会,已经在国际上成为听力言语诊疗康复工作者的一大核心任务。而在上海,这项工作尚未普及,与国际先进水平之间还有较大差距。
  “一站式”治疗康复   
  据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结果显示,中国有听力残疾患者达2780万人,占各类残疾人总数(8296万人)的33.5%,位居中国各类残疾人群之首。   
  其中,739万名是需要接受人工耳蜗植入的重度和极重度耳聋患者,0-6岁听力残疾儿童约13.7万,且70%以上合并有言语残疾。
  2002年起,上海在全国率先开展新生儿听力筛查项目,统计数据显示,全国筛查率现约为77.4%,上海已达98%。2012年前,上海聋校每年新生人数大约在50-60人,如今年入学人数降到5人以内。   
  另一方面,进入老龄化社会后,老年人听力自然减退,60岁及以上老年人听力残疾现患率为11.04%,数量惊人。关注老年人生活质量,听力言语康复是重要内容,这方面的工作亦任重道远。   
  5月24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宣布正式与加拿大渥太华大学医学院合作,成立“新华—渥太华听力言语诊疗康复中心”,由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与康复医学科合作,将听障诊疗目标从原来的“能听会讲”提升至“能说会道”,并且把术前康复指导、术后康复关口前移和家庭康复指导的理念,无缝地一站式融合在听障患者治疗中。   
  新华医院康复医学科主任杜青指出,听力筛查项目的开展能够让有听力障碍的患儿被早发现早干预,让更多患儿能够更早回归有声世界,但现在薄弱环节在于,在装了助听器和人工耳蜗技术设备后,康复治疗没有很好地衔接上。这里提出的“一站式”治疗模式,从术前的评估开始跟踪患儿的治疗,一直到手术后的家庭康复治疗,希望能让患儿终身受益,真正融入社会。医院除了提供专业的康复治疗,也希望把家长培养成孩子的“医生”。   
  在渥太华,家庭、医生和教育者组成一个团队。一旦有患儿经过筛查并被确诊有听力障碍后,他/她就进入一个多学科的评估平台,除了耳鼻喉科医生外,还有康复医生、心理学家、言语病理学家等共同参与早期治疗。在完成人工耳蜗手术后,患儿至少需要经过1年的规范化康复治疗和言语训练。   
  在康复治疗和言语训练中,除了训练患儿,治疗师更重要的任务是引导家庭长期训练。当患儿回归普通学校后,教育者与治疗团队适时沟通,患儿会获得针对性的治疗。新华—渥太华听力言语诊疗康复中心借鉴了渥太华大学医学院的模式,将更提倡以家庭为中心的诊疗康复模式,搭建集“家庭—医院—社会(教育)”共同协作的支持体系,共同帮助听障人士回归主流社会。
  言语治疗师缺乏
  在中国,言语治疗教育资源严重不足,言语治疗师队伍的培训缺口巨大。
  按国际标准要求,每10万人应配备20名言语治疗师。在美国,每10万人配有41位言语治疗师。然而,我国目前从事言语治疗的专业人员尚不足1万人,与26万名言语治疗师的目标相去甚远。   
  另外,美国310所大学设有语言病理专业,而我国仅有6所高校开设言语治疗学相关专业,2012年我国听力学本科及以上毕业生不到400人。上述康复中心成立后,新华医院将与渥太华大学医学院深入合作,打造具有国际前沿学术标准、国内一流的听力师、言语康复师的培训中心及实习实训基地。结合分级诊疗工作的全面铺开及推进,为基层医院提供培训、技术指导、专业队伍实习及进修等的综合性培训平台。   
  新华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主任杨军表示,新华医院此次与加拿大合作建立康复中心,是多学科参与的“升级版”中心,能将外科手术效果尽可能好地发挥出来。新华医院院长孙锟表示,该中心将临床诊疗与临床研究并行,开展国际多中心的各项研究,研究确立适合中国听障人士听力、言语、语言训练的完整评估、治疗、康复及效果评估的全套方案及临床指南。
  渥太华大学医学院雅克·布拉德温院长指出,希望这种模式的开展只是一个开始,以后能够推广到全市甚至全国。
来源:新华网

版权声明:中国聋人网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非原创内容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帮助听障网友了解资讯之用,若不同意发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尽快处理,谢谢!


相关关键字: 听力障碍 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