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意识情绪发展影响社会认知

  •  
  • 浏览次数: 66
  •  
  • 发表时间:2018-02-27
  • 来源:网络
  • 字体大小:[ ]

  由于听觉通道受损,缺少有效的听觉信息输入,听障儿童大多具有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低下、思维缓慢、人际交流障碍等特征,导致其在自我意识情绪的理解、识别和表达方面显著滞后于正常儿童,而自我意识情绪发展水平的滞后又会延缓听障儿童社会认知的发展。自我意识情绪的发展水平对听障儿童社会认知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对同伴关系的影响。
  自我意识情绪的理解水平与同伴接纳呈显著正相关,那些能够产生和理解较多表情的儿童更受同伴欢迎。听障儿童在语言和交流上的障碍抑制了其自我意识情绪的发展,在与同伴的交往中,他们不能准确地理解和识别出他人的情绪状态,也不能准确地表达出自己的情绪状态。这种交往的障碍会削弱听障儿童的交往意愿。同时,由于在交往过程中不能得到积极的反馈,听障儿童会产生回避交往的行为,而交往行为和交往机会的减少则会进一步限制听障儿童同伴关系的发展。
  二是对社会化过程的影响。
  社会化是个体认识、掌握社会事物及规则并将其加以内化的过程。自我意识情绪能促使个体产生社会所要求的行为,明确社会规则。例如,自我意识情绪中的自豪感可以激发个体做出利他的亲社会行为,而羞耻、内疚等情绪则可以驱使个体以符合社会规范的方式进行活动,被他人所接受。听障儿童由于自我意识情绪发展水平的滞后,产生相应社会行为的时间比较晚,其社会化的过程比正常儿童要缓慢。
  三是对心理理论的影响。
  个体的心理理论能力具有将自身和他人行为归因为信念、意图、愿望和情绪等心理状态的功能。情绪理解是儿童心理理论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新生儿的语音识别研究中,研究者发现,新生儿可以区别人类语音和其他声音,婴儿也会表现出对母亲声音的偏爱。婴儿面孔情绪的识别能力在婴儿早期就出现了,Haviland和Lelwica让婴儿识别高兴、悲伤和生气三种表情,结果发现年龄仅10周的婴儿就能再认面部表情。情绪理解和识别能力对于个体的成长至关重要,而听障儿童受自我意识情绪发展水平的限制,其心理理论的发展水平也普遍滞后于正常儿童。
  四是对道德认知的影响。
  自我意识情绪对道德认知的影响是由Tangney等人提出的,其道德功能主要体现为反馈和动机两种。反馈功能是当个体内部的道德标准与社会道德标准发生矛盾时,个体会产生羞愧等自我意识情绪,这类情绪会调节个体的行为;而动机功能是当个体的行为受到赞赏和肯定时,个体会产生自豪等自我意识情绪,这类情绪会驱使个体再次做出相应的行为。道德认知的基础是反馈,对于听障儿童来说,他们的行为得到外界反馈的机会以及得到的有效反馈信息都要比正常儿童少得多,导致其自我意识情绪的发展水平滞后,抑制了自我意识情绪对行为的道德调节功能。
  五是对观点采择能力的影响。
  儿童社会认知发展的核心是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观点采择是指个体根据一定的信息对他人的内部心理状态(如观点、思想、情感等)的理解和推断,以及将自己的观点和他人的观点相区别的一种能力。听障儿童自我意识情绪发展水平的滞后使其不能很好地理解他人的情绪状态,而当听障儿童不能很好地与环境中的重要他人进行交流时,就会产生挫折感,进而出现回避行为,其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会因缺少社会交往而受到影响。Greenberg等人的研究发现,平均年龄为6.4岁的正常儿童的观点采择能力和平均年龄为17.2岁的听力障碍个体的成绩相似,可见听障儿童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明显滞后于正常儿童。
  自我意识情绪是发展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自我意识情绪的发展水平对听障儿童社会认知的各个方面都会产生影响,且社会认知各方面之间也是相互依存、相互协调、共同发展的关系。
  因此,家长和教师在对听障儿童的抚养、教育过程中,应加强对其自我意识情绪发展状态的关注,推动其社会认知的发展。在采取相应措施促进听障儿童自我意识情绪发展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第一,加强听障儿童的康复训练,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第二,以儿童的生理发展为基础,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重点关注不同类型的自我意识情绪。
  第三,父母在家庭养育中应注意接纳听障儿童,与听障儿童保持积极的情绪互动。
  第四,教师在对听障儿童进行教育时,应采取因人而异的教育措施与方法。
  第五,为听障儿童创造积极有效的交往环境,加强其语言能力和情绪理解识别能力的训练,提高听障儿童的交往意愿,促进其社会认知的发展。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祝一靖 黄芹


版权声明:中国聋人网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非原创内容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帮助听障网友了解资讯之用,若不同意发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尽快处理,谢谢!


相关关键字: 情绪 意识 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