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障学生情绪调节的教育策略一

  •  
  • 浏览次数: 94
  •  
  • 发表时间:2018-05-08
  • 来源:网络
  • 字体大小:[ ]
  心理学认为,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产生的体验。当外界事物作用于人时,人对待事物就会有一定的态度,符合自己主观世界,就会产生爱、满意、愉快、尊敬等内心体验,不符合自己主观世界时,就会产生憎恨、不满意、痛苦、忧愁、愤怒、羞耻、悔恨等内心体验。 
  听障学生由于听力语言障碍,他们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容易出现偏差。比如,认识事物较片面等。因此,对认识过程作用于人所产生的最普遍、通俗的情绪喜、怒、哀、惊、恐、爱等内心体验,对听障学生而言,就难以真实地反映客观世界,极易引发听障学生产生不良情绪,进而深刻影响听障学生的学习与生活。 
  一、听障学生情绪特点及主要表现 
  1.听障学生的情绪体验比较单调、贫乏 
  听觉障碍使得听障学生缺乏或完全丧失了外界各种声音的刺激。和谐的旋律、悠扬的歌声、柔顺的言语等,不会引起听障学生愉快的体验。同样,噪声和秽语也不会引起听障学生的烦恼和厌恶。也就是说,听障学生缺乏言语刺激引起了各种情绪体验。这就使他们的情绪单调贫乏,缺少程度上的细微差别。 
  2.听障学生的高级情绪缺乏 
  高级情绪一般包括道德感、美感、理智感等。听障学生缺乏语言,不能全面深刻地认识到周围环境,缺乏对具有明确的社会性质的高级情绪的认识,对真善美、假丑恶等是非评价标准比较模糊、片面,甚至错误地理解。 
  3.听障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普遍低于普通人,其性格偏内向,情绪易不稳定 
  据有关研究表明,相当一部分听障学生敏感多疑,性情忧郁,常常无理取闹,性格偏执,自卑且不合群。 
  二、听障学生不良情绪的产生 
  研究表明,听障学生不良情绪产生原因,主要有主、客观两个方面。 
  1.主观因素 
  不良情绪的产生主要原因是听障学生认知不协调、负性情感体验强烈、自我中心倾向明显。 
  (1)认知不协调 
  听障学生由于听力障碍、语言缺乏,导致他们思维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发展迟缓、水平较低,使得他们在认知活动中对问题的分析理解、思维所占比率较小,直观感知在认知决策中所占比率较大,导致认识过程与内容不一致,认知成分与认知方式不协调,易于凭感觉对问题做出判断和处理。 
  (2)负性情感体验强烈 
  听障学生在从事有目的的活动中遇到障碍和干扰,导致个人目标不能实现、需要不能满足时,就会产生强烈的挫折感,形成需要―挫折,行动―挫折,目标―挫折之间的恶性循环。过强的挫折感会助长听障学生负性情感,遇到问题时加剧内部心理冲突。他们或采取回避矛盾的方法来减轻冲突,或采用不正常的行为方式来解脱,转移、掩盖内心的苦闷、焦虑和恐惧。 
  (3)自我中心倾向明显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强调,不确定的自我认识会引起严重的心理问题。对听障学生而言,对自己是否有清晰的认识,会影响自身的心理活动及行为,进而影响不良情绪的产生。 
  2.客观因素 
  由于生理的缺陷,使他们在生活中会有种种不便,甚至有时还会遭到厌弃或歧视,长期没有得到有效疏导就会产生自卑心理体验。一些听障学生不愿意和正常孩子交往,眼睛不敢看人,也不愿意交朋友。他们总是感觉自己低人一等,自卑成了听障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特点。 
  部分听障学生由于残疾,家人要么过度关怀,时时使他们处于一种被保护、被同情、被施舍的劣势处境;要么漠不关心,放任自流,使他们处于一种被遗弃,或成为家庭累赘与负担的危险境地,这些都不利于听障学生拥有正向的情绪体验。部分听障学生家庭正视自己孩子残疾的现实,不让他们外出,害怕丢脸,使得他们加剧对自我的否定,从而无法以积极健康的心态投入到社会生活中。
来源:新浪微博
版权声明:中国聋人网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非原创内容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帮助听障网友了解资讯之用,若不同意发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尽快处理,谢谢!


相关关键字: 情绪 策略 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