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与聋儿康复

  •  
  • 浏览次数: 81
  •  
  • 发表时间:2018-05-11
  • 来源:网络
  • 字体大小:[ ]
  近年来,随着聋儿听力语言康复工作的不断深入,通过对聋儿进行早期的康复教育,以期改变他们的生命发展轨迹,早日回归主流已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共识。作为一名聋儿语训的教师,在多年实际的工作中,也一直强调在孩子的语言训练上下功夫,聋儿康复的概念也一直以语言康复为完全替代。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尽管聋儿在辛辛苦苦地学习,老师也在一丝不苟地纠正他们语言形式中的错误,可并不能使聋儿吸收大量的理解性语言,自发性语言更不易产生,使聋儿说出他们所要表达的意图更是艰难。由于自身的生理障碍,语言发展迟缓,使得许多聋儿的身心发展出现不同程度的问题,不愿去接触社会,自卑、胆怯、倔犟、暴躁等不良的个性品质随之产生,阻碍了孩子的社会性发展,严重影响了聋儿的身心健康,不利于他们形成健全的人格。那么,即使语言康复效果很好,那也是个“不合格产品”。 
  针对聋儿康复教育中存在的这些问题,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认为不能忽视一个事实,那就是聋儿首先是一名儿童。无论他们的听力残障程度如何,他们都是有健康儿童发展的共同特点,他们的成长必须遵循一般儿童发展的规律。在当前幼儿教育蓬勃发展的潮流中,素质教育成为了幼儿教育史上的又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今天的素质教育不再是狭隘的学习某种乐器,会画画、跳舞……那些片面的某种特长。素质教育提出的理念,如“尊重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而学习”,“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就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教育为孩子的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等等,聋儿作为有特殊需要的儿童,更需要我们聋儿康复工作者提供积极的支持和帮助,努力去创造一个与生命相和谐,与个体相一致的教育,使他们拥有一个与其生命特征和谐发展的童年时光。 
  因此,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聋儿早期康复教育并不是单纯的口语教学。口语教育固然重要,但却不能提供足够的促进其全面发展的条件。如果我们以牺牲聋儿的个性品质、认知水平和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来追求片面的口语教学的成功,必然是得不偿失的,势必导致聋儿的认知和社会性水平在摒弃了语言因素的条件下,仍与健全儿童存在较大差异,进而影响聋儿一生的发展。因此,作为语训老师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在热爱尊重每一位残童,关注个体语言康复的同时,首先要注重孩子的情感培养,让他们在接受爱的同时也学会去给予爱,感谢爱。老师的一个发自内心的微笑,一个伸手爱抚的动作……,都能触动孩子单纯而幼稚的心灵,使他们从老师的信任和关怀中自然形成积极、自信、乐观的良好心态,打下健康的心理基础。与此同时,注重能力的培养,教师要采用多种形式,丰富聋儿的各种知识经验,如郊游、到幼儿园体验、创设各种游戏活动等,引导聋儿尽可能多地与他人交往,使其更主动、更充分地接触外面世界,培养其社会化能力。另外,和聋儿语训一样,我们在对聋儿注重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也不能忽视聋儿家长的作用,要让家长和我们形成共识,充分意识到素质教育和聋儿语训一样重要,无论是在语训中心,还是在家里,素质教育每时每刻都包含在孩子的周围。如果聋儿语训是“人”字的一撇,那素质教育就是“人”字的一捺。让家长和我们一起用更宽大、更深沉、更长远的爱来包裹孩子的现在和未来,帮助他书写一个站得稳、立得直的“人”。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在聋儿早期康复教育目标的实施过程中,要坚持素质教育理念,尊重并满足聋儿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以聋儿愉快、健康学习为目的,创设生活化的语训情境,强调学校、家庭、社区的教育资源,让聋儿在生活中涉及多方面知识,丰富情感,提高能力,刺激其主动参与的愿望,克服心理上的畏惧情结,增强自信心,从而进一步增进语言康复训练的效果,使聋儿的个性和社会性得到发展,培养其健全的人格。我们相信,只要我们在聋儿康复之路上,坚持聋儿语言康复和身心健康的和谐发展,贯彻素质教育理念,不管语训效果如何,在不久的将来,他们都能泰然自若地面对主流社会,从而达到聋儿康复的更大目标。
来源:新浪微博

版权声明:中国聋人网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非原创内容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帮助听障网友了解资讯之用,若不同意发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尽快处理,谢谢!


相关关键字: 聋儿 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