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低年级听障儿童在汉语文课堂中的分层教学一

  •  
  • 浏览次数: 87
  •  
  • 发表时间:2018-05-11
  • 来源:网络
  • 字体大小:[ ]
  所谓课堂分层教学,是按儿童特点或接受能力,分成不同类别进行教学的一种教育形式。实际上是贯切因材使教原则,做到适才适所的一种教育安置措施。对于特殊教育来说,采取这一措施是原因残疾儿童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其目的是尽可能满足各类残疾儿童特殊的学习需要,创造条件充分发挥他们的能力。有利于挽救部分有条件的听障儿童回归主流社会,为我国聋童教育实现多层次工作局面创造良好条件。 
  课堂分层教学形式在我国早已存在,并涉及到各级各类教育。关于听力障碍儿童的课堂分层教学,也早已存在。在五十年代,聋教育就分出了口语班和手语班。其后又分出了听音班或微听班,弱智聋童班。特别是在目前残疾儿童的课堂分层教学方式已成为我国特殊教育改革的中心问题。国家教委于1992年6月在天津课堂分层教学研讨会上明确指出,要"在全国聋校逐步开展课堂分层教学这项工作。"全国大部分聋校都积极开展了对听力障碍儿童实行课堂分层教学,研究与探讨。在这种形式下,我根据我班学生的差异,在班内实行了课堂分层教学。 
  1.课堂分层教学 
  全日制聋校课程计划中指出:"聋校必须实行课堂分层教学。要根据学生听力接受状况及补偿程度实行分班或分组教学。"在教学中,我从班级整体水平出发,按班级学生中的个体差异采取了分组教学的形式。这种分类主要是根据学生的听力程度、语言水平和智力等条件的不同,把学生分成三类。第一类的听障儿童一般听力都在90分贝以下,有一定语言水平,智力较好,接受知识较快。第二类的听障儿童基本没有听力,语言水平一般,理解能力一般。第三类完全没有听力,且语言和智力水平较差,这类学生认识水平低,分析问题能力差,接受知识缓慢。 
  2.班内分层次教学 
  在教学中,我把听力好的学生安排到前面的座位上,讲课时声音适当放大,速度稍缓,让这个层次的聋生一方面用残余听力直接感受教师的语言,另一方面还借助视觉清晰地观察教师的口型和表情,使他们尽快感知,掌握所学知识,同时在课堂上我还尽量多提问,让他们用口语回答问题,创造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提高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对那些基本没有听力,语言水平一般,甚至全聋的学生,我是口语、手语相结合,凭借其他直观教学手段来帮助听力障碍儿童感知、理解知识。对智力较差的聋生则要加强个别辅导,使其有所发展。在班内分类的教学过程中,我又着重了两种教学方法。 
  2.1听话教学。这项训练主要针对班内第一类的耳聋学生。他们有一定的残余听力,所以在教学过程中着重教会他们学会使用听力,感知、区别周围的各种声音,提高大脑皮层对声音反映的敏感性,形成听觉表象。教会聋生使用听力,感知别人的发音,学习发音,并凭借听觉来调节自己的发音,教会学生用听觉去听懂对方口语的意思,并促使自己口语的清晰程度。在教学中我采用了三种方式:(1)直接用响亮的有声语言进行听话教学。(2)使用扩音器,扩大声音。(3)使用录音、录像设备进行听话教学和听话练习。听话教学是培养有残余听力的学生具有理解口语的能力,是语文教学任务之一。应在语文教学中完成其教学任务。在听话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听、说、读、写之间的联系。另外,培养听话能力要善于运用看话的积极作用。边听语言边看发音器官动作。有助于提高听话的正确性。在课外,我也经常用口语同聋生交谈,并适当布置一些说话,写话内容让他们练习,提高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来源:新浪微博

版权声明:中国聋人网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非原创内容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帮助听障网友了解资讯之用,若不同意发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尽快处理,谢谢!


相关关键字: 汉语 低年级 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