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步精准的聋儿康复路一

  •  
  • 浏览次数: 62
  •  
  • 发表时间:2018-06-21
  • 来源:网络
  • 字体大小:[ ]
  相关研究表明,听力障碍患儿的言语发育水平不取决于耳聋的严重程度,而是取决于干预是否及时。
    从出生至6岁期间,孩子从周围环境中接受声音刺激,同时结合对外界事物的认知,在这个过程中语言发育完成。若出生时或出生后不久便发生非常严重的耳聋,则影响儿童言语发育,就导致了语前聋。如果是能够说话以后发生非常严重的耳聋,就导致了语后聋。
    婴幼儿是语言形成和学习的最重要阶段,此阶段听力下降会严重影响语言能力和智力发育,造成社会交流缺陷,甚至心理疾病、情感障碍,因此对听力障碍儿童应该实行“三早”: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干预。在防聋治聋中要做到步步精准。
    精准筛查――降低失访率
    儿童听力学诊断的方法有主观测听法和客观测听法,其中主观测听法又包括行为观察测听法(常用于6个月以内)、视觉强化测听法(适用于7个月~2.5岁)、游戏测听法(适用于2.5岁~5岁)、纯音测听法(5岁以上能主动配合);客观测听法包括耳声发射法、听性脑干反应(ABR)、声阻抗、40Hz、听觉稳态反应(ASSR)等。
    国际普遍公认的新生儿听力筛查常用的方法有耳声发射法(OAE)和听性脑干反应(ABR)。普遍筛查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在欧美等国家陆续开展,即对所有新生儿采用耳声发射法或听性脑干反应进行筛查。普遍筛查优点甚多,缺点是不能筛查迟发性听力损失,就是出生时听力正常后来慢慢出现听力下降的情况。
    目前国内外学者提出“新生儿听力联合基因筛查”理念,为迟发性听力损失及潜在耳聋患儿提供更多发现的可能性。新生儿听力筛查是一项涵盖“初筛―复筛―转诊―检测―诊断―干预―随访”全过程的系统工程,主要在于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新生儿听力筛查服务网络管理系统可大幅提高新生儿听力复筛率、诊断率、干预率,降低失访率。
    精准干预――语言发育不受限
    人类一般言语频率范围以0.5kHz~3kHz为主,通常以0.5kHz~2kHz的平均听阈将耳聋分为:轻度耳聋(26分贝~40分贝);中度耳聋:(41分贝~55分贝);中重度耳聋(56分贝~70分贝);重度耳聋(71分贝~90分贝);极重度耳聋(>90分贝)。
    相关研究表明,听力障碍患儿的言语发育水平不取决于耳聋的严重程度,而是取决于干预是否及时。6个月以内的患儿,无论听力损失程度如何,通过合适的干预,患儿的言语发育可以基本不受影响。3岁以前是听觉发育和语言发育最快和最关键时期,7岁~12岁是积累和发展的可塑期,对于12岁以下患儿,即使是轻度耳聋,仍提倡用助听器,并加强教育,先天性耳聋患儿及时治疗及康复可以避免听力言语障碍患儿的发生。
    根据不同的听力损伤情况,目前可以通过追踪随访、药物治疗、助听器验配、人工耳蜗植入、骨锚式骨导助听器、振动声桥、骨桥及听性脑干植入应用等手段对听障患儿进行早期干预。
    听力障碍发生率,农村儿童高于城市儿童。但在将预防新生儿听力损失重点放在农村的同时也要注意,早期干预不等于过度干预,由于部分患儿存在发育迟缓及听力测试误差,尤其6月龄前初诊为轻中度听力损失的患儿,也要考虑中耳功能及神经系统发育尚未完善等因素。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密切观察患儿听力及言语情况,建议初诊为听力损失的患儿,3个月后复查听力,再决定是否干预,以免过度干预。

版权声明:中国聋人网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非原创内容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帮助听障网友了解资讯之用,若不同意发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尽快处理,谢谢!


相关关键字: 康复路 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