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耳蜗从植入到开机,这个黄金等待月,大家都要干啥?
亲爱的大小蜗友和家长们,植入了人工耳蜗,即将迎来开机的时刻,在这一个月的时间里,大家是不是既充满期待又满怀忐忑,既对自己/孩子即将回归有声世界激动不已,同时也隐隐担忧,唯恐术后效果达不到自己的预期?
在这里小编温馨提示您,除了高兴与期待,还有更重要的事情等着您,那就是积极准备开机后的听觉言语康复。部分蜗友/家长可能对这个概念还比较陌生,这里小编给大家科普一下。听觉言语康复,顾名思义,是指采用科学的方法和策略,帮助改善人工耳蜗植入患者的听觉能力和言语能力。这个主语可以是康复老师,咱们的家长/重要的家庭成员,也可以是人工耳蜗佩戴者本人。
对于重度/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的人群来说,人工耳蜗的发明无疑是一个伟大的创举,因为这是人类第一次用一种电子设备替代了人体的一种感觉。人工耳蜗能够帮助听障人群重建听觉,让听障人群重新听见言语声、音乐声以及环境中的其他各种声音。但是,小编要温馨提示下大家,听见≠听懂,更≠会说话。这是为什么呢?
在解释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看看健听人群是如何听见声音的。
第一
建立大脑对声音与概念的连接
人类的听觉系统在孕20周时已经发育完成。有研究显示,健听新生儿就能认识妈妈的声音,因为在孕期最常听到的就是妈妈的声音,而新生儿大脑听皮层对胎儿期听过的熟悉的音乐声比陌生音乐声反应更活跃。这就说明,孩子自出生已具备了学习聆听和说话的条件。但是能听见就代表能听懂吗?事实并非如此。孩子语言发育需要具备以下4个基础条件:第一是大脑发育完善;第二听力没有问题;第三发音器官没有问题;第四语言环境正常。咱们大多数先天性听障儿童其他方面发育是正常的,如果合并其他方面的发育问题,后期的听觉言语习得会面临更多的困难。儿童对语言的理解需经历察知、分辨、识别、理解这样4个过程,婴儿需要接受丰富的、大量的有意义听觉刺激,大脑才能建立对声音和概念的连接,从而慢慢理解这些声音。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的发音器官逐渐成熟,开始从无意识的发音到主动说出有意义的话语。
第二
聆听习惯养成
大脑在逐渐理解声音过程中,会慢慢学会选择性听取对自己有意义或重要的声音信息,从而形成主动聆听的习惯。为了更好的理解主动聆听,我们来做一个小小的互动。
现在我们安静下来,不说话,仔细听身边的所有声音,我们能听到什么?
△ 空调和通风口?
△ 交通噪音?
△ 人们走路、说话的声音?
△ 翻书声?
△ 挪椅子的声音?
△ 鸟和动物的叫声?
△ ……
是因为这些声音现在变大了所以我们才注意到他们吗?并不是。这些声音是持续存在的,我们能听见身边的所有的声音,但是并不总是去关注他们。我们需要主动调动听觉注意力才能真正听到这些声音。也就是说听见是一种被动的感觉,而聆听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在我们日常交流中时时刻刻都在调用这种功能,比如多人一起谈话时我们会选择性屏蔽噪声,主动听取人们说话的声音;上课或重要会议时我们会集中注意力去听,生怕遗漏重要的信息。每个人并不是一出生就具备这种能力,而是大脑慢慢习得的。
综上1&2, 正常的听觉传导通路实际上是人耳先把环境中的各种声音传递到大脑,大脑识别和理解声音,并选择性听取对自己有意义或重要的内容,我们才真正听到了这些声音。
首先
对于听障儿童来说,尤其是先天性耳聋的孩子,在人工耳蜗植入之前大脑从未接收过声音的刺激,大脑对声音与概念并没有形成连接,更多的依赖非听觉刺激如视觉、触觉等与人交流,俗称“看口”或打手势。咱们细心的家长可能也已经发现了,听障的孩子视、触觉反应特别灵敏。植入人工耳蜗的孩子,声音传导通路重新形成,大脑能够接收到各种声音。但是因为大脑对声音的概念之间的连接没有形成,所以人工耳蜗植入初期他们表现出来的是能听见,但是听不懂。我们需要帮助人工耳蜗植入的孩子建立大脑对声音概念的连接,理解这些声音;除此以外,还需要培养孩子良好的聆听习惯,选择性听取对他们来说重要而有意义的声音。通过主动聆听的过程,孩子能听到更多有意义的声音,进一步强化大脑理解声音,发展口语。
电影《听风者》中梁朝伟饰演的何兵,因为长期失明,造就了近乎超能力的天赋——听力,但是当视力恢复后,听力随之弱化。这就是一个大脑功能重塑的典型例子。
但是,一个习惯一旦形成,想要改变则是非常不容易的,所以我们需要用科学的方法体系帮助孩子纠正原先的“看”话习惯,养成良好的聆听习惯,让孩子学会关注身边的声音,“教会”大脑注意听到的声音,别忽略和排斥它。听觉言语康复就是这样的一套方法体系。
另外
人工耳蜗虽然能重新建立听觉传导通路,但是并不能弥补孩子失去的时间。因为人类的听觉大脑发育是有最佳重塑期的。研究显示,人类听觉系统最佳重塑期是3.5岁前,部分孩子(而不是所有孩子)的听觉系统重塑延续到7岁。大脑听觉言语重塑性遵循随年龄递减的规律,新生儿听觉系统可塑性是最强的,每秒钟可以产生700-1000条神经连接,所以婴幼儿时期是进行听觉言语习得的关键时机。据数据显示,家庭语言环境好的孩子在5岁时听过3000万词汇,算下来孩子平均每天需要听到超过1.6万词汇,才能在5岁时达到听取3000万词汇。而咱们先天性听障的孩子,从出生到植入人工耳蜗的这段时间词汇听取是缺失的。
举个例子
Rewa,先天性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出生后即确诊),今年3岁,2岁时植入了人工耳蜗,那么Rewa错失的词汇量是多少?
正确答案:2岁,730天,17 520小时。
也就是说健听孩子在2岁前的时间里,大脑在持续接收声音的刺激,进行听觉大脑重塑,而Rewa,已经落后了2年,730天,17520个小时,即错失了1168万词汇。所以Rewa在植入人工耳蜗以后,需要有专业的人员,用更科学的方法,高效的为她输入更多、更实用的语言,尽量缩小Rewa与健听孩子的差距。若方法应用得当,语言输入足够,部分早期植入的孩子甚至能达到或超过同龄健听孩子的听觉言语水平,咱们生活中就有这样的例子。这个专业的人员,可以是康复老师,也可以是学习过听觉言语康复知识的家长/监护人,二者结合则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对于人工耳蜗术后的孩子来说,家庭是其听觉言语康复的主要参与者和关键决策者,能够帮助孩子的助听设备发挥最大作用。
说到这里,新的问题又来了,有家长会问,我的孩子8个月就植入了人工耳蜗,需要做听觉言语康复吗?这个问题,我建议家长先参照Rewa的案例,计算下孩子错失的听觉大脑重塑时间和词汇量,答案是不是很明显了呢?是的,8个月植入人工耳蜗的孩子同样需要做听觉言语康复。当然,因为植入年龄小,大脑可塑性强,康复过程中孩子和家庭都会相对更轻松、经济压力更小。至于是选择机构康复还是家庭康复,抑或是二者结合,则需要根据当地的康复水平、家庭主要监护人的学习能力、孩子的具体情况等进行综合决策。
语后聋青少年和成人需要做听觉言语康复吗?
另一个问题,有家长提问说:我的孩子大前庭,有语言基础,需要做康复吗?
答案当然是需要
这个问题的回答也同样适用于成人语后聋用户。我们常常把大脑比喻成一片庄稼地。庄稼地如果长时间的精细耕种和施肥,庄稼就能长得很健康和旺盛,否则则会杂草丛生。大脑听皮层就像是这片土地,长期没有接受声音的刺激功能则会退化,而视觉、触觉等功能会变得更灵敏,随着听力损失的时间越长,这种变化越明显。这就是大脑功能的“用进废退”原理。所以同样需要用科学的方法体系指导康复。但是因为语后聋青少年或成人在婴幼儿大脑听觉重塑关键期对声音的神经连接已经形成,后期所需要的康复指导会相对轻松,也更高效。
至于在家里康复还是去机构康复,根据具体情况而定,因为这个阶段的青少年和成人,多面临着学业和工作的压力。如果家庭有专人陪同,则可以由家庭成员通过习得相关专业知识后进行指导和康复,如果条件允许,仍建议去康复中心,由专业人员进行辅导。AVT是一个推荐的选择,通过每周一课的学习,回家后反复演练,往往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成人或语后聋青少年人工耳蜗使用者,自身发音清晰者,则可以自行读书、读报、与人交谈,强化训练,进行自我纠错;自身发音不清晰者,初期建议请健听家庭成员作为其主要语言输入者,给其阅读和沟通交流,帮助进行听觉言语康复。
参考文献:
达娜·萨斯金德,贝丝·萨斯金德,莱斯利·勒万特-萨斯金德,《父母的语言》机械工业出版社,2019年.
Sharma, A., Dorman, M. F., & Spahr, A. J. . A sensitive period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entral auditory system in children with cochlear implants: implications for age of implantation. Ear and hearing, 2002, 23(6):532-539.
来源:奥地利听力植入人工耳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