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孩子一起学习一起成长

  •  
  • 浏览次数: 127
  •  
  • 发表时间:2015-01-14
  • 来源:网络
  • 字体大小:[ ]

“在整个康复过程中,我们既是教育者,又是参与者,同时还是陪伴者。”

 

一、摆正心态,面对现实

今天最想跟大家聊的,其实是我们在整个过程中走过的弯路,这些可能才是最重要的。

亦琳是极重度听损(90dB),1岁左右时佩戴双侧助听器,中频和低频补偿相对来说好一点,但高频的缺失比较严重。在佩戴助听器的同时配合了语训课程(选择的是小小虎的亲子课),在这个过程中,发现了亦琳发音以及清晰度等方面有不足,于是决定在一侧装了人工耳蜗。

在出生7天的时候,亦琳听力筛查初筛没过,后来复查很多次一直没过。在情感上,一开始是完全无法接受的,感觉就像天塌了一样。

慢慢地,不得不面对现实,去吸收各种各样的外部信息,以对情况有基本的了解。后来,随着了解的深入,心态渐渐平稳,也开始了积极地探索和发现的过程,努力寻找能帮到亦琳的任何办法。

我们了解过很多治疗手段,也从曾“流传”过的打神经针、按摩等五花八门的方式,最后回归到科学的也是最正常的方式----人工耳蜗和助听器。

 

二、持之以恒,不急躁不攀比

开始的时候会想,昨天做了耳蜗,今天应该就能叫爸爸了吧。可事实不是这样,刚做完的一个星期甚至一个月内都可能不出现任何效果,起码和原来设想的不是一回事。原来,判断戴了人工耳蜗或助听器的效果,不是看戴了之后是不是马上就会说话,而是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看孩子是不是对声音有了认识,是不是渐渐可以给出更多对声音的反馈。

举个栗子,戴助听器之前女儿在睡觉或玩的时候,再响的声音都是没有反应的,连打雷都是,只有看到了闪电的亮光才会有点被吓到。之后,我们会特意找一些声音来看她的反馈,比如低音的有鼓的声音,高音有三角铁、串铃等等,不过这里有一个前提,必须先通过引导(比如在她眼前晃一晃)让小朋友明白“这些东西”是会发出声音的,原因是她对声音的不敏感,甚至是“不明白”的。

关注这一行的人会发现,原来自己身边有许多这样的小朋友,在医院、康复中心都会看到,然后难免就会有这样的发现,有些小朋友怎么康复得那么好,可自己家的却这么慢,感觉自己像是落后了。其实,差距难免会有,因为每个小朋友都有属于自己的不同特性,每个人康复的进度,都不会完全一样。家长在康复过程中不要攀比,因为可能并不是效果不好,只是慢一些。

康复的过程是系统性的,不是简单的你对她说话,她马上就能学会,还需要很多基础,我们既然选择了老师,就要相信老师的专业,相信老师背后成体系的科学知识。在康复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积极的配合老师,比如,不能满足于老师每天一个小时的个训,我们作为家长,还要发挥家庭课堂的作用,这是同样重要的。

康复是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不要奢望一下子得到奇迹,慢慢地积累、不求急,渐渐地我们会发现,孩子真的会给我们奇迹的。

 

三、创造交流氛围,积极融入社会

帮助孩子回归主流社会,是最终的目标。让小朋友上正常的幼儿园,上正常的小学、中学和大学,就像大多数人那样,而不愿意他们受到其它莫名因素的影响。

一开始的那段时间,带女儿出门,带她去玩、乘公交都是不太情愿的,需要自己努力地调整心态才能做到。孩子想要走出去,家长首先要有好心态,要去为小朋友创造更多的交流环境,让他们从习惯了的语训中的一对一交流,融入到有许多小伙伴、小集体的交流氛围中。比如在出门的时候,因为一开始可能说的不好,家长就会习惯性的帮他们说,小朋友们要买水果、冷饮时,家长也可能会直接帮他们买,其实这样的交流机会是很宝贵的,对小朋友练习语言也是很好的,我们要把机会留给小朋友,多让他们说。

假如初期出门时觉得比较难,或者难以发现一个理想的小圈子,那也可以选择先在家里模拟出各种场景,陪孩子玩一些类似情景模拟的小游戏(百货店等等,见视频)。小孩子年纪小,相比上课对玩会有兴趣的多,那就选择做游戏的方式,把日常交流中的语言表达、反馈和交互融入到游戏中,寓教于乐。

 

四、培养性格,挖掘特长,陪伴成长

付出努力,是一定会有成绩的,因为我们的小朋友只是听的不太清楚而已,他们的头脑是好的,智力上没有任何问题,科技的进步又给了我们人工耳蜗和助听器,帮助弥补了听力上的损失,那是不是也就可以这么说,其实,我们的小朋友跟其它小朋友是一样的,就像我戴了眼镜一样。

小孩子是很聪明的,在平日的教育中,我们不妨就把他们看作正常的小朋友,以正常的方式去教,不急不躁,每天哪怕一个句子、一个词,或者一个发音,一年有365天,每天巩固一点点,慢慢的就会发现,孩子给我们的反馈是巨大的。学习语言这件事,本就是需要长期的积累的,我们就以正常的心态,正常的方法去教,慢慢来,收获是自然而然的。

相较于语言康复,还有一点可能更加的重要,就是性格的培养。针对小孩子现在的情况,家长们可能很自然的把所有培养的重点都放到语言的康复上,可是性格的培养也很重要,老话说3岁看到老,一个人没有好的性格,日后的许多问题都会很难处理,比如说,等小朋友大一点了,他们会以怎样的方式接受自己的听力问题呢?如果没有好的性格,加上本来的听力问题,想要融入主流社会可能会是难上加难的。还有,从家长的角度去看,我们并不能陪孩子一辈子,他们的路还要他们自己去走,我们能给小朋友留下的并不多,金钱再多可能都是虚的,而一个好的性格却能陪伴他们一辈子,这或许才是最宝贵的。

然后,小朋友们的确有一个器官不太好,那么有没有这样的可能,他们会不会有其它部分的特长呢?家长们不妨去试着发现一下,看看小孩子有没有哪方面的特长,动手能力啊,绘画啊什么的都是可以的,发现了就去着重的进行培养,多样开花,而且现在的教育模式也已经变得多样化,孩子们的路并非只有九年制义务教育这一条。

 

未来,是我们和小朋友共同的未来。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家长既是教育者,又是参与者,同时还是陪伴者,我们和他们是一起的,共同经历着他们全部的成长。我们要学会用心的观察自己的小朋友,发现他的特点,理解他们的情绪、习性,多跟他们交流,未来的路很长也可能很艰辛,任重而道远,但是我们又要相信,只要我们坚持下来,以后一定会很好的。 来


源:耳朵树  http://www.earmedicalmap.com/tech/show/304



来源 


版权声明:中国聋人网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非原创内容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帮助听障网友了解资讯之用,若不同意发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尽快处理,谢谢!


相关关键字: 孩子 学习 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