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对后期康复训练的重要性
1 聋儿基本情况及主要问题描述
该儿童性格活泼开朗,对新鲜事物表现出强烈兴 趣,喜欢集体活动,对感兴趣的集体活动有较强的参 与意识。情绪好的时候,会表现出一些良好的行为,比 如,他会主动用玩具去哄正在哭闹的小朋友。但多数 时候有下列不良行为:
1.2.1 具有较强的攻击性行为,好发脾气。如早 晨由于母亲未能满足他的某个愿望,来园后孩子会因 为一点小事乱发脾气。表现为:用手或者玩具打人,咬 人、推人,或者摔东西、扔玩具等。
1.2.2 不易控制自己的情绪,有很强的好胜心。 例如:只能接受表扬,不能接受批评,抗议批评的方 法多为满地打滚,大喊大叫,把耳蜗扔在地上,往门 上、墙上或者地上撞头。
1.2.3 在集体活动中不守规则,不能谦让。例如:排队如厕时,只有他不能等待;在与同伴游戏时,经 常抢别人的玩具,不给就动手打,教师的制止在他达 到目的之前没有太大用处。
1.2.4 有较强的报复心理。例如:某个老师批评 了他,他会在教师不注意的时候打老师几下,或者在 吃饭时把西红柿皮扔进老师的衣领里。当他拿了不应 该拿的东西时,从不会乖乖地还给教师,总是把东西 扔到不容易找到的地方,然后乐呵呵地看着老师生气。 同样的事情也经常发生在他与其他小朋友的交往中。
1.2.5 对单训教学没有兴趣,影响了该儿童听觉 言语康复的效果,入园6个月仍然没有养成良好的听 觉习惯。以上行为也严重影响了教师的教学计划和其 他孩子的学习。甚至有的孩子还开始模仿该儿童的不 良行为,比如咬人、扔玩具等。
1.3 问题行为记录:随机选择聋儿一日活动进行 观察,并记录一天中所发生的不良行为。
1.4 家庭情况调查 该聋儿从出生到发现耳聋之前一直身体健康,但 在孩子10个月时,母亲抱着孩子摔过跤,当时孩子头 部受轻伤,很快愈合。约14个月时,孩子每天晚上出 现不名原因的哭闹现象,从晚上睡觉前开始一直哭闹 到凌晨疲惫了才停止,这种情况持续了一个月,其间 家长带孩子到医院检查多次没有明确诊断结果。
该聋儿母亲独自带孩子在北京康复,父亲偶尔到京小住。由于缺乏教养经验,妈妈对孩子的教育方法 简单、粗暴,且存在一些不正确的教育观念,例如:孩 子要求放学后在幼儿园玩一会儿,妈妈则用力打一下 孩子的手予以拒绝;在家中,如果孩子出现违背妈妈 意愿的行为,妈妈多以狠狠打一顿作为教育的方式。 然而对于孩子在与同伴的交往过程中应该纠正的行为, 母亲却予以鼓励,比如,孩子当着妈妈的面抢别人的 玩具,母亲不但不制止,反而赞赏他的行为,认为这 样做将来才不会吃亏。由于孩子植入人工耳蜗,因此 妈妈非常担心植入体受损,每次孩子出现磕头或者倒 地情况,母亲就会停止粗暴打骂行为去抱孩子,使他 的耳蜗免受损害。
2 康复会诊结果
2.1 聋儿出现问题行为的原因分析
2.1.1 家庭教养方式不当:聋儿母亲单独照顾孩 子生活并承担教育孩子的责任,一方面对孩子有歉疚 心理,希望在生活上尽可能满足孩子的需要,所以对 孩子提出的物质要求基本给予满足,过于溺爱导致孩 子在班级的集体生活中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突出;另 一方面,家长对待孩子的康复和学习则表现出急躁情 绪,希望用于听觉和言语康复训练的时间越多越好, 且家长对儿童早期康复训练的理解过于狭隘,仅仅把 单训和集体教学作为训练的有效手段,忽视了生活中 听觉言语能力的获得和应用,而需要安静进行的训练 课程并不适合该聋儿活泼好动的性格特点,因此,当 孩子对安静的训练课程表现出抵触时,家长常以粗暴 的打骂进行管教,这种行为会被孩子模仿。另外,家 长对孩子表现出来的问题行为态度不一致,高兴的时 候放任,不高兴的时候以简单的打骂回应,孩子难以 形成基本的是非概念。
2.1.2 机构教养的问题:在集体活动中,教师要 照顾更多的孩子,习惯了备受关注的该聋儿希望能够 获得教师更多的关注,通过一段时间的集体生活,孩 子发现教师在制止自己的攻击性行为时,自己可以成 为班级的核心,成为教师眼里唯一的孩子,这种效果 鼓励了孩子的不良行为。另外,由于教师担心孩子人 工耳蜗的植入体损害,当孩子偶尔表现出倒地碰头的 行为时过分紧张,因此,撞墙、摘耳蜗等习惯就成为 孩子引起他人注意的法宝。
2.2 教育建议
2.2.1 改变家长的教养方式:定期与家长沟通, 帮助家长屏弃急躁情绪,建立良好心态,教会家长一 些简便易行的儿童行为管理方法,如暂时隔离、忽视、 延迟满足等,要求家长控制自己的情绪,尽量杜绝粗 暴的打骂行为。
2.2.2 家园同步共同纠正孩子的攻击性行为:将 孩子的攻击性行为分为一般行为和危险行为,对一般 行为予以忽视,如摔东西、扔玩具等,对可能造成其 他孩子受伤的危险行为采取暂时隔离 3~5 分钟的方 法,同时,在群体中树立榜样,以良好行为引导孩子 模仿和学习,并当孩子表现出良好行为时给予鼓励和 表扬。
2.2.3 调整教学方式:对该儿童的单训教学应多 采取活动学习的方式,动静有机结合,教学内容需要 重复时,应在形式上不断变化,满足孩子好动、好奇 的特点,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
3 成效 经过6个月的教学,该聋儿在集体教学活动中因 达不到目的而发怒的行为(如撞头、撞门等)明显减 少。单训教学时间有所延长,孩子也能表现出兴趣。但 在家中的行为表现变化不大。 一年后孩子进入普通幼儿园小班随班就读,通过 电话跟踪了解,该儿童很喜欢上幼儿园,能跟上幼儿 园的教学进度,活动教学时与教师呼应很好,可以与 其他人进行简单的交流,对抽象知识的掌握比同龄的 其他幼儿慢,其行为方面没有与其他儿童不同之处, 自己不愿意做某件事时,能够听从教师劝解,不曾发 生发怒等不良行为。与小朋友相处融洽,从未有推人、 抢玩具、打人等攻击性行为。家长称孩子在家中时,原 来的暴躁性情也有很大改善,但由于家长的教养行为 仍然存在简单粗暴的情况,因此孩子也伴随出现原有 的问题行为,比如孩子在家中卫生间把手伸到水桶中 玩水,妈妈看见了大声说:“别玩水,袖子湿了会感冒 的。”孩子则将整个胳膊放进水里,妈妈见孩子不听话 又动手就打,孩子则将卫生间里的东西统统扔到地上, 妈妈大声呵斥,孩子就开始用头撞墙,结果以妈妈抱 住孩子离开卫生间结束这次对抗。由此看来,要使孩 子在家中也能够彻底改变这样的不良行为,仍然需要 从继续改变母亲的教养方式出发。
4 讨论 我们知道,儿童的教育不仅仅是教师和儿童之间 的事情,父母作为儿童最亲密、最信任的人,应该成 为儿童的第一任教师,家长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 时无刻不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父母的教育在孩 子的成长过程中往往起着决定性作用。我们在实践中 常常会遇见有任性、以自我为中心等问题的听障孩子, 当然,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笔者认为, 有些因素是可以避免的,比如家庭教育方式不当。一 般来说,听障儿童的父母要承担比普通儿童父母更重 的责任和压力,当一个孩子被确诊为重度或深度听力损失后,其父母大多都会体验到内疚、悲痛、无助等 情绪,这些不良情绪如果得不到很好的疏导,就很难 形成对孩子良好的教养行为,即使家长能够成功解决 悲痛和沮丧的情绪问题,仍然需要通过不断学习来调 整自己的教养方式以适应孩子身心发展的需要。
本文分析的教育案例,虽然是一个个案,但也具 有一定的普遍性。大多数听障儿童的家长在教育孩子 时往往存在两种态度:一是在生活上无原则的溺爱, 因为对孩子总有歉疚的心理,所以对孩子常常是有求 必应,忽略了必要的约束和管理,或者找不到管理孩 子的办法,有的甚至在无意间鼓励了孩子的不良行为;二是在孩子的康复训练中存在急于求成的心理,总希 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在短时间内和普通同龄孩子一样。 这种急躁的情绪常引发父母对孩子过激的教育行为。 这些教养中的问题不仅影响了孩子的康复训练效果, 而且对孩子健康性格的形成、社会心理的发展等都会 起到负面影响。因此,在早期康复教育中,我们应该 把家长的教育作为工作的重点之一,不仅教会家长康 复训练的方法和技巧,同时要帮助家长克服不良的心 理状态,学习管理行为的理念、方法和技巧,从而减 少因家庭教养方式不当造成的负面影响。
该儿童性格活泼开朗,对新鲜事物表现出强烈兴 趣,喜欢集体活动,对感兴趣的集体活动有较强的参 与意识。情绪好的时候,会表现出一些良好的行为,比 如,他会主动用玩具去哄正在哭闹的小朋友。但多数 时候有下列不良行为:
1.2.1 具有较强的攻击性行为,好发脾气。如早 晨由于母亲未能满足他的某个愿望,来园后孩子会因 为一点小事乱发脾气。表现为:用手或者玩具打人,咬 人、推人,或者摔东西、扔玩具等。
1.2.2 不易控制自己的情绪,有很强的好胜心。 例如:只能接受表扬,不能接受批评,抗议批评的方 法多为满地打滚,大喊大叫,把耳蜗扔在地上,往门 上、墙上或者地上撞头。
1.2.3 在集体活动中不守规则,不能谦让。例如:排队如厕时,只有他不能等待;在与同伴游戏时,经 常抢别人的玩具,不给就动手打,教师的制止在他达 到目的之前没有太大用处。
1.2.4 有较强的报复心理。例如:某个老师批评 了他,他会在教师不注意的时候打老师几下,或者在 吃饭时把西红柿皮扔进老师的衣领里。当他拿了不应 该拿的东西时,从不会乖乖地还给教师,总是把东西 扔到不容易找到的地方,然后乐呵呵地看着老师生气。 同样的事情也经常发生在他与其他小朋友的交往中。
1.2.5 对单训教学没有兴趣,影响了该儿童听觉 言语康复的效果,入园6个月仍然没有养成良好的听 觉习惯。以上行为也严重影响了教师的教学计划和其 他孩子的学习。甚至有的孩子还开始模仿该儿童的不 良行为,比如咬人、扔玩具等。
1.3 问题行为记录:随机选择聋儿一日活动进行 观察,并记录一天中所发生的不良行为。
1.4 家庭情况调查 该聋儿从出生到发现耳聋之前一直身体健康,但 在孩子10个月时,母亲抱着孩子摔过跤,当时孩子头 部受轻伤,很快愈合。约14个月时,孩子每天晚上出 现不名原因的哭闹现象,从晚上睡觉前开始一直哭闹 到凌晨疲惫了才停止,这种情况持续了一个月,其间 家长带孩子到医院检查多次没有明确诊断结果。
该聋儿母亲独自带孩子在北京康复,父亲偶尔到京小住。由于缺乏教养经验,妈妈对孩子的教育方法 简单、粗暴,且存在一些不正确的教育观念,例如:孩 子要求放学后在幼儿园玩一会儿,妈妈则用力打一下 孩子的手予以拒绝;在家中,如果孩子出现违背妈妈 意愿的行为,妈妈多以狠狠打一顿作为教育的方式。 然而对于孩子在与同伴的交往过程中应该纠正的行为, 母亲却予以鼓励,比如,孩子当着妈妈的面抢别人的 玩具,母亲不但不制止,反而赞赏他的行为,认为这 样做将来才不会吃亏。由于孩子植入人工耳蜗,因此 妈妈非常担心植入体受损,每次孩子出现磕头或者倒 地情况,母亲就会停止粗暴打骂行为去抱孩子,使他 的耳蜗免受损害。
2 康复会诊结果
2.1 聋儿出现问题行为的原因分析
2.1.1 家庭教养方式不当:聋儿母亲单独照顾孩 子生活并承担教育孩子的责任,一方面对孩子有歉疚 心理,希望在生活上尽可能满足孩子的需要,所以对 孩子提出的物质要求基本给予满足,过于溺爱导致孩 子在班级的集体生活中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突出;另 一方面,家长对待孩子的康复和学习则表现出急躁情 绪,希望用于听觉和言语康复训练的时间越多越好, 且家长对儿童早期康复训练的理解过于狭隘,仅仅把 单训和集体教学作为训练的有效手段,忽视了生活中 听觉言语能力的获得和应用,而需要安静进行的训练 课程并不适合该聋儿活泼好动的性格特点,因此,当 孩子对安静的训练课程表现出抵触时,家长常以粗暴 的打骂进行管教,这种行为会被孩子模仿。另外,家 长对孩子表现出来的问题行为态度不一致,高兴的时 候放任,不高兴的时候以简单的打骂回应,孩子难以 形成基本的是非概念。
2.1.2 机构教养的问题:在集体活动中,教师要 照顾更多的孩子,习惯了备受关注的该聋儿希望能够 获得教师更多的关注,通过一段时间的集体生活,孩 子发现教师在制止自己的攻击性行为时,自己可以成 为班级的核心,成为教师眼里唯一的孩子,这种效果 鼓励了孩子的不良行为。另外,由于教师担心孩子人 工耳蜗的植入体损害,当孩子偶尔表现出倒地碰头的 行为时过分紧张,因此,撞墙、摘耳蜗等习惯就成为 孩子引起他人注意的法宝。
2.2 教育建议
2.2.1 改变家长的教养方式:定期与家长沟通, 帮助家长屏弃急躁情绪,建立良好心态,教会家长一 些简便易行的儿童行为管理方法,如暂时隔离、忽视、 延迟满足等,要求家长控制自己的情绪,尽量杜绝粗 暴的打骂行为。
2.2.2 家园同步共同纠正孩子的攻击性行为:将 孩子的攻击性行为分为一般行为和危险行为,对一般 行为予以忽视,如摔东西、扔玩具等,对可能造成其 他孩子受伤的危险行为采取暂时隔离 3~5 分钟的方 法,同时,在群体中树立榜样,以良好行为引导孩子 模仿和学习,并当孩子表现出良好行为时给予鼓励和 表扬。
2.2.3 调整教学方式:对该儿童的单训教学应多 采取活动学习的方式,动静有机结合,教学内容需要 重复时,应在形式上不断变化,满足孩子好动、好奇 的特点,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
3 成效 经过6个月的教学,该聋儿在集体教学活动中因 达不到目的而发怒的行为(如撞头、撞门等)明显减 少。单训教学时间有所延长,孩子也能表现出兴趣。但 在家中的行为表现变化不大。 一年后孩子进入普通幼儿园小班随班就读,通过 电话跟踪了解,该儿童很喜欢上幼儿园,能跟上幼儿 园的教学进度,活动教学时与教师呼应很好,可以与 其他人进行简单的交流,对抽象知识的掌握比同龄的 其他幼儿慢,其行为方面没有与其他儿童不同之处, 自己不愿意做某件事时,能够听从教师劝解,不曾发 生发怒等不良行为。与小朋友相处融洽,从未有推人、 抢玩具、打人等攻击性行为。家长称孩子在家中时,原 来的暴躁性情也有很大改善,但由于家长的教养行为 仍然存在简单粗暴的情况,因此孩子也伴随出现原有 的问题行为,比如孩子在家中卫生间把手伸到水桶中 玩水,妈妈看见了大声说:“别玩水,袖子湿了会感冒 的。”孩子则将整个胳膊放进水里,妈妈见孩子不听话 又动手就打,孩子则将卫生间里的东西统统扔到地上, 妈妈大声呵斥,孩子就开始用头撞墙,结果以妈妈抱 住孩子离开卫生间结束这次对抗。由此看来,要使孩 子在家中也能够彻底改变这样的不良行为,仍然需要 从继续改变母亲的教养方式出发。
4 讨论 我们知道,儿童的教育不仅仅是教师和儿童之间 的事情,父母作为儿童最亲密、最信任的人,应该成 为儿童的第一任教师,家长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 时无刻不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父母的教育在孩 子的成长过程中往往起着决定性作用。我们在实践中 常常会遇见有任性、以自我为中心等问题的听障孩子, 当然,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笔者认为, 有些因素是可以避免的,比如家庭教育方式不当。一 般来说,听障儿童的父母要承担比普通儿童父母更重 的责任和压力,当一个孩子被确诊为重度或深度听力损失后,其父母大多都会体验到内疚、悲痛、无助等 情绪,这些不良情绪如果得不到很好的疏导,就很难 形成对孩子良好的教养行为,即使家长能够成功解决 悲痛和沮丧的情绪问题,仍然需要通过不断学习来调 整自己的教养方式以适应孩子身心发展的需要。
本文分析的教育案例,虽然是一个个案,但也具 有一定的普遍性。大多数听障儿童的家长在教育孩子 时往往存在两种态度:一是在生活上无原则的溺爱, 因为对孩子总有歉疚的心理,所以对孩子常常是有求 必应,忽略了必要的约束和管理,或者找不到管理孩 子的办法,有的甚至在无意间鼓励了孩子的不良行为;二是在孩子的康复训练中存在急于求成的心理,总希 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在短时间内和普通同龄孩子一样。 这种急躁的情绪常引发父母对孩子过激的教育行为。 这些教养中的问题不仅影响了孩子的康复训练效果, 而且对孩子健康性格的形成、社会心理的发展等都会 起到负面影响。因此,在早期康复教育中,我们应该 把家长的教育作为工作的重点之一,不仅教会家长康 复训练的方法和技巧,同时要帮助家长克服不良的心 理状态,学习管理行为的理念、方法和技巧,从而减 少因家庭教养方式不当造成的负面影响。
版权声明:中国聋人网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非原创内容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帮助听障网友了解资讯之用,若不同意发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尽快处理,谢谢!
相关关键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