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岁婴幼儿的整体发展与家庭养育指导

  •  
  • 浏览次数: 98
  •  
  • 发表时间:2015-06-09
  • 来源:网络
  • 字体大小:[ ]
本文根据中国聋儿康复研究中心0-3岁听障儿童家长培训班讲座笔记整理,本期专题主讲人为中国聋儿康复研究中心副主任梁巍教授,梁教授是听力语言康复领域的专家,曾主编或参与编写了数十本相关图书。

需要注意的是,本笔记只是讲座部分精华的再现,学习效果可能和在现场听专家亲自讲授、大量实例、示范以及指导实践有差距,但多少为大家提供一些方向上的参考,如有疑问可以在评论区深入讨论,以后再有这样的学习机会耳朵树会继续提前转告大家~

讲座开始前,我们有必要先统一下认识:

 

1、我家孩子是听障,普通幼儿的育儿知识有多少适用?为什么要学习这方面知识?

听障儿童首先是儿童,听障只是它的一个特点,并不改变其是“儿童”的属性,长期的研究和观察表明,听障儿童在发展的阶段性、顺序性和连续性特征上与健听儿童是一样的。所以,家长有必要了解健听儿童的整体发展情况,然后结合自己孩子的特点进行更科学、有效的养育工作。

 

2、社会上有专门的听障儿童康复中心和语训机构,把孩子送到专业人员那里康复不是更好吗?

听障儿童康复涉及到三方的配合----孩子、家长、专业人员,一个都不能少。其中,家长是养育的主体,与孩子相处的时间最长,和孩子在一起的每分每秒都影响着孩子未来的发展。

生活即成长,生活即教育,尤其是对于0-3岁的孩子来说,他们这个阶段最显著的特点是“无律性”,是不太可能安安静静坐在椅子上,以我们传统理解的方式去“学习”的。对于儿童,尤其是3岁以前的婴幼儿而言,他们醒着的每一刻都在生活中学习,在游戏与玩耍中学习。

“养育”这个词,养和育其实是不同的概念,有的家长只注重孩子吃饱穿暖,这只完成了养的任务,其实,有心一点就可以在养的过程中完成“育”的目标;单靠机构里的专业人员实现“养育”结合是绝对做不到的,机构教育的真正价值与意义在于为家长提供专业的指导,协助家长实现“养育”。

听障儿童康复的关键在于“早发现、早干预、早康复”。得益于新生儿听力筛查的普及。现在,不少孩子在刚出生或一岁之内确诊听力损失,及时采取了人工听觉干预措施,经过及时有效的康复,完全可以和健听小朋友一起上普通幼儿园和小学。

采取听觉干预措施后,家长第一反应可能是立即找专业机构进行康复训练。然而,通常全日制的康复机构要求孩子在2岁以上才能入学,一个小时的亲子班或AVT也需要孩子在一岁3个月以上。然而,相关研究表明,配戴人工耳蜗后儿童的听觉语言进步速度在前半年是最快的,如果家长自己没有一定的康复知识,只一味等待机构培训,则会错失良机。康复应该从配戴助听器或人工耳蜗开机第一天就开始。在初期,家长要起到绝对的主导作用。

而且,我们提倡的全面康复,听觉和语言只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的部分,其他智力、非智力的培建也非常重要。

 

如果以上观点都同意,就一起开始学习吧~

 

一、发展期划分

孕期               怀孕到出生  

婴幼儿早期          0--2岁

儿童早期            2-6岁

儿童中期            6-11岁

青少年期            11岁-20岁

成年早期            20-40岁

成年中期            40-60岁

成年晚期            60岁-死亡

胎教音乐管用吗?怀孕3个月听觉系统开始发育,但此时只能听到妈妈体内的低频声音,理论来说把音箱贴妈妈肚皮上给孩子听胎教音乐基本没用,有体内噪音掩蔽根本听不到。不过适当听些音乐对舒缓妈妈的情绪有好处。

为什么说“3岁看小,7岁看老”:3岁之前是各种习惯的养成期,7岁之前是人格的形成期。在早期教育中,把正确的观念、正确的经验全方位带给孩子,才算尽到父母的责任,达到养育的目标。

 

婴幼儿早期是孩子各方面发展最迅速的时期,几乎一天一个样,变化很快,所以通常用月龄进行细分:

婴儿早期(0-2个月)

婴儿中期(3-6个月)

婴儿晚期(7-12个月)

幼儿早期(13-24个月)

 

二、发展的内涵组成

1、生理发展----长身体不只是长个儿和不生病

生理发展包括身高、体重、身体比例、外貌、身体机能、知觉和运动能力、身体健康等。

其中身体机能是很重要却容易忽视的方面,我们在实践工作中发现,一些听障孩子的某些身体机能滞后于健听孩子(如平衡性差,躲闪跑等活动时动作相对迟缓),其实并不是因为孩子没有这个能力,而是没有得到重视和锻炼的机会。

然而,生理是心理的基础,心理是学习的基础。最直观的表现是:语言流畅度不好很有可能是由于言语呼吸不行,呼吸不行的原因是肺活量不给力,为什么肺活量差呢?缺乏运动!

Tips:如果有妈妈发现自己的宝宝发现自己的宝宝说话声音很小或气息不足,可以让孩子试试“被动式仰卧起坐”(起坐时你拉着Ta起)。

 

2、认知发展-----家长过度保护的孩子会比较“笨”

认知发展指智能的发展变化,它是一切能力发展的基础,包括注意、记忆、科学知识和日常知识的掌握,解决问题的能力、想象力、创造力、语言能力等。

有些聋儿或者剖腹产儿易出现“感觉统和失调”,会导致动作发展不精确、大些后会发现注意力不集中、好动等。这和没有接受到足够的感觉、知觉刺激有关。

而感觉知觉刺激不够,家庭的过度保护是很大的原因。尤其是现在很多“421”型家庭,更是对孩子含在嘴里怕化了,这个“不许摸!”,那个“别动,放着我来!”饭和水果都要碾碎了喂给孩子吃。这些其实都阻塞了孩子认识和感知外界的途径。

科学家们曾经做了一个感觉剥夺实验,给刚出生6天的视力正常的小猫蒙住眼睛,过一段时间再打开,小猫的视觉器官都正常,却完全看不到。孩子也是一样的道理,“淘气”就是他感知世界和学习的方式。尽量让他多看,多听,多摸,多动,才会越来越灵巧,大脑是用进废退的。

如果家长因为害怕危险,可以给他创设比较安全和宽松的游戏环境,做好基础的安全防护,多提供各种材质的玩具(不是商场买的“玩具”才是玩具,对孩子来说,什么都有可能)。

其中,沙子和水是最好的玩具,因为它们的可塑性非常强,可以带给孩子多种感知刺激并且能更好地发挥他的创造性。【洗澡时可以带些玩具让孩子多玩一会儿,明明可以养育结合,只实现养(清洁)的目的太浪费了。】

游戏的过程就是孩子学习、记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过程,“越淘气的孩子越聪明”是有一定道理的。

 

3、情绪与社会性发展

与他人的情绪沟通,自我概念、了解他人、交往技能、交朋友、建立亲密关系、道德推理和道德行为等。

情绪比智力发育更早,一出生就有。在语言出现之前,孩子的声音就有着各种不同的含义,表达着不同的情绪。家长应该对孩子的情绪以正确的回应,以塑造良好的习惯和性格。

关于社会性,家长是孩子模仿的对象,做个好示范比讲道理更重要。

 

三、发展所关注的基本内容

生理发展要素:触觉、动觉、嗅觉、味觉、视觉、听觉、动作。

认知发展要素:记忆、语言、智力

非智力发展要素:社会化与EQ的发展

教育发展目标应该具体化,提供大量丰富有意义的感觉刺激和互动,在保持对孩子的足够及科学的关注和敏感度的前提下,提高与孩子的认知互动刺激质量。

 

教育发展目标具体化后可细分为八类技能:

1、肢体动作技能

1)全身运动:抬头、翻身、坐、爬、支撑身体、站立、行走、推、拉、举和跳跃;

2)动作的敏捷性与空间关系感;

3)身体的协调性、灵活性、平衡性。

作用:

是从事一切运动、活动及达到需求目标所必需的技能。

 

2、精细动作

1)手眼协调动作;

2)摆弄、技巧、抓握动作。

作用:

通过接触,了解物体的质地、味道和气味;

学会控制双手和手指,并能自己做事;

在基本技能的基础上,逐步掌握更多的复杂技巧。

 

3、视觉技能

1)观看并能区分形象、图案、颜色、形状、人物、质地;

2)追视和注视物体。

3)空间关系。

4)形象记忆和客体记忆。

作用:通过视觉向大脑传递消息;

视觉记忆有助于安全感的获得;

视觉形象形成孩子的经验,印象其与特定物体或事件的关系。

 

4、听觉/语言技能

1)感知性倾听、辨析性倾听、理解性倾听;

2)言语产生、言语模仿、言语表达、言语交际;

3)阅读与写字。

作用:

语言能力(听、说、读、写)

 

5、情感/社交技能

1)与伙伴建立玩耍关系,依恋和信任。

2)与他人合作。

3)尊重并友善地对待他人。

4)了解并接受人与人之间的不同。

5)建立自信心。

6)了解自我的特点,建立自我成就感。

7)表达思想和情感。

8)了解什么样的行为和语言能激发某种情绪(社交)。

作用:

了解自我和建立自信;与他人与社会建立起健康的关系。

 

6、智力/逻辑技能

1)理解因果关系(注意因果关系:利用记忆经验预测因果关系进而有意安排时间,已达到期望的结果。)

2)对数字、物体进行分组和分裂。

3)形成概念,理解规则。

4)推力和解决问题。

5)记忆力

作用:有助于了解自己与物体以及物体之间的关系;积累经验,促进智力的发展;有助于解决问题能力的形成。

 

6、自立技能

1)照顾自己;

2)承担责任;

3)随机应变。

作用:自信心的建立;强烈的成就感和自主感的生成。

 

7、创新、创造力技能

1)利用想象力;

2)提出新概念、进行创造性思维。

3)用动作表达见闻;戏剧性表演:音乐艺术和视觉艺术。

作用:模仿行为有助于安全感获得;创造性和创新精神的形成。

 

四、0-3岁婴幼儿学习方式特点  (重点,跟心理学家学育儿,效果事半功倍)

尊重他的学习方式和科学规律,才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习惯化和去习惯化

所谓习惯化是指个体由于不断重复地受到某种刺激,而对该刺激的反应逐渐减弱的现象。如果有另一个新异刺激,这种对新异刺激的反应的增加就是去习惯化。我们把婴幼儿的习惯化和对新异食物的反应看作是婴幼儿特有的学习行为,叫获得敏感,即婴幼儿对周围经常反复大量出现的事物形成特殊的认知添加,比如看到奶瓶就高兴就称为奶瓶敏感。

养育提示:

首先,单调的、不断作用的刺激引起婴儿厌烦,失去兴趣,不利于学习经验的及时增长。

其次,单调的、不断作用的刺激不利于婴儿提高对外界刺激的选择性和接受上的灵活性。

第三,习惯化与新异反应性的适当运用是促进婴儿学习的有效手段。经常更换环境刺激物和玩具,可以保持婴儿的活跃、兴趣状态。较长时间以前熟悉了的刺激物,在间隔一段时间以后再出现时,也能起到一定的新异性作用。

孩子的康复训练需要大量重复的听觉语言刺激,我们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和手段,避免重复的刺激过于单调,比如变换句式、变换道具,配合各种感官体验等,引起孩子的兴趣。又比如,林氏六音每天都要做,时间长了孩子难免厌烦不配合,家长可以开动脑筋多变些花样,改变听放的玩具或者改为听到声音跳一跳等等。

另外,可以不断地增加宝宝周围的新事物,比如喂奶、做游戏时放音乐,培养音乐敏感。这样不断进行,从而扩展他的认知领悟。

 

2、经典条件反射

经典条件反射就是巴甫洛夫及其学派所研究的条件反射,是婴儿时期非常普通广泛的学习形式。无论是婴儿自己在生活中自发地遇到刺激物形成联系,比如他不经意碰响小勺灯就亮了,还是爸妈有意在他身上建立的联系,比如讲故事时放音乐,都是他习得的行为方式和适应方式。

养育提示:

在给宝宝施教时,能够敏感于那些外来影响的教育含义,能够在婴儿期建立行为举止和是非对错的标准,尽量利用环境的刺激来达到使宝宝形成内在的条件反射,比直接解说要高明很多。

在生活中,可以有意引导和强调因果关系,尤其是关于声音的,比如引导孩子认识门铃或敲门的声音,两位家长可以互相配合,一个在外按门铃或敲门,另一个引导孩子倾听这个声音,并看有人从门外进来,同时配合语言输入,数次后孩子就会形成条件反射,明白门铃响或敲门的声音代表有人回来了。

其他生活中的因果关系也非常重要,比如杯子掉了会碎,水太热时不能摸否则会被烫到。孩子是通过尝试性的错误来学习这个世界的,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可以尽可能让他多尝试,以培养孩子的认知,积累社会经验,让他去体验比讲道理更有力。

 

3、操作条件反射

婴幼儿的许多习惯和行为都是他自身操作获得的,是生命体自发的、随意的、主动的行为,这与人类的学习特征更相符合。它弥补了经典条件反射的被动性,通过婴幼儿更多主动的参与来获得经验,使随后的反应再次出现的可能性增加,又称为工具性条件反射。

养育提示:

应该根据教育要求,从宝宝的主动行为中辨别,哪些行为应予以强化,哪些不去强化,使之“消退”,从小培养他的良好习惯。

例如:

1).确定一个具体行为目标,当孩子表现好时,对孩子关注并给予强化物,通过多次的强化促使孩子达成目标。

2).当孩子的目标行为变得越来越习惯化时,逐渐减少强化刺激而给孩子一个精神上的或仪式上的奖励。

3).忽视孩子的哭闹喊叫行为。当孩子借哭闹喊叫唤起大人注意时,大人应无应答理睬,避免给予任何强化,在没有强化的一段时间后,孩子的哭闹喊叫行为会自行消失。

4).如果孩子有不礼貌及挑衅行为,切勿对孩子叫喊打骂,否则孩子的不良行为将成为大人愤怒的强化物。应采用暂停的策略避免任何强化类似不良行为的强化物,然后向孩子简要解释这种不良行为。

 

4、模仿

婴儿一进入人类世界,他所看到、听到的都具备受后天条件影响的性质,这些在婴儿脑中积累产生的注意、记忆和知觉就是学习。婴儿可以通过自身的活动反应所见所闻,就称为模仿。新生儿早期就有模仿能力,不过是不随意的自动化反应,随着大脑皮层发展,变成随意的有意识的模仿。

养育提示:

新生儿的模仿能力是促进他们与爸妈及其他人建立良好关系的重要开端。可以利用宝宝的模仿,让他们学习良好行为,当他们模仿出好行为时,及时鼓励他们,使其得到强化。

心理学里说,模仿是孩子与生俱来的学习能力。孩子是家长和老师的一面镜子,家长更注意自己的言行,为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模仿对象。

爸妈是孩子模仿的主要对象,孩子2~3岁时,中枢神经系统机能加强,大脑结构日益完善,可以认识更多的东西,这时是模仿的最佳时期。此时孩子最需有伴,爸爸妈妈每天抽出尽可能多的时间在一起,给孩子提供模仿的好榜样十分重要。

正确引导和鼓励孩子,使其模仿健康的东西。如模仿医生看病,孩子会用椅子摆成医院,像模像样地给布娃娃听诊、开药;还会用小推车推着娃娃去公园玩;或模仿摆家家,做家务活,当服务员。这种创造性模仿可增加生活知识,学会生存与交际。避免使孩子看到有暴力或其他不良倾向的影视作品。

 

五、婴幼儿家庭养育重点与指导策略(重点,心法要牢记)

(一)总的原则:

1、及早开始,但不要及早结束;

2、感知在先,理解在后;

3、示范在先,教导在后;

4、体验在先,养成在后;

5、多听多说多做,但不要脱离情境;

6、动作技能训练与感觉训练兼顾;

7、听语技能训练与全面发展并重。

(二)基本策略:

1、多满足,少要求。提倡创设环境、条件,让婴幼儿玩个够、亲个够、说个够;

2、多关注,少教育。学会关注孩子的发展,给予积极的支持;

3、多自然,少刻意。强调环境、材料的自然影响,在生活中引导学习,在蕴涵教育价值的环境中促进发展;

4、多个别,少集体。提倡根据每个孩子发育、发展的不同特点,实施个别化的教养活动。当然,创设与同龄、异龄伙伴交往的机会,创设小集体一起阅读、一起游戏的机会,对婴幼儿发展也是有积极意义的。

(三)“有准备的环境”应具备的标准和要求:

1、必须是有规律、有秩序的生活环境;

2、能提供美观、使用、对幼儿有吸引力的生活设备和用具;

3、能丰富儿童的生活印象;

4、能为幼儿提供感官训练的教材或教具,促进儿童智力的发展;

5、可让儿童独立地活动,自然地表现,并意识到自己的力量;

6、能引导儿童形成一定的行为规范。

 

六、需要特别关注的几个问题

(一)能力发展关键期:

运动控制:孕期——2岁  

情绪控制:1岁——2岁

视觉:出生11月——2岁

依恋:出生——1岁

母语:出生——2岁 (听是说的前提,听力问题一定要早发现早干预)

第二语言:出生——9岁

智力:出生——3岁

音乐:出生——9岁

 

(二)安慰哭叫婴儿的方法:

方法1:将婴儿放在肩头轻轻摇摆或者行走   解释:即将身体接触、直立姿势和运动结合起来。

方法2:用长布缠包婴儿  解释:这种收束增加暖度的动作常常能安慰婴儿。

方法3:提供一个橡皮奶头  解释:吸允有助于婴儿控制自己的清醒水平。

方法4:轻声说话或制造有节奏的声音  解释:像钟的滴答声的连续单调而有节奏的声音比断断续续的声音更有效。

方法5:推着童车走一段或者把婴儿放在摇篮里晃动  解释:任何轻柔有节奏的运动都有助于婴儿入睡。(记得,轻柔摇动,“大前庭”宝宝尤其注意不要旋转)

方法6:按摩婴儿身体  解释:以连续轻柔的动作抚摸婴儿的躯体。

方法7:将上面几种方法综合起来  解释:一次刺激婴儿的多种感觉,比只进行一种感觉的刺激更有效。

方法8:如果这些方法对平息哭叫不起作用,就索性让婴儿哭一会儿  解释:一些婴儿对于被放任自流常常反映良好,过一会儿就会入睡。(小编表示,看到这条哭了,意味着前面7条都没必要看了是吗?当然不是!这只是没办法的办法,有时候孩子有单纯通过哭宣泄情绪的需要,但大部分时候,哭是一个信号,代表某种需求,需要及时满足或回应)

 

(三)如何给孩子选书

1、阅读材料的分类:

儿童读物中,图画中便占了一大部分,而图画书可分为四种类别

1)文学类图书  就其来源可分为古典的、民间的、国外的,就其内容可分为神话的、寓言的、故事的。

2)知识类图画书  主要教学性的可分为以传授知识为主的知识类。

3)玩具类图画书  其特点初具备“看”以外的功能之外,还有玩的功能,可以说是图书游戏化、玩具化。

4)动画类图书  是类似动画的图画书,这种书较富趣味,附有卡带或cd的图书,是儿童能听到动物的叫声、朗读诗歌或散文的声音等等。

 

2、选择阅读材料的年龄要素考虑

出生-1岁 色彩鲜艳的图片,每张最好只有一个内容

1-2岁 有大幅图画的书,内容能反映儿童比较熟悉的事物。

2-3岁 简短有趣的,能反映儿童日常生活活动或简单虚构的小故事。选择配图的儿歌书。

3-4岁 反映新鲜事物,有更多细节和动作的图书。

4-5岁 带有故事情节的连环画和虚构的拟人化的动物故事或童话。

5-6岁 带有更多文字的插图书。

6-8岁 宜选系列魔方画册、连环画册,寓言、神话、童话等方面的的故事画册。

8岁后 进入思维期,应针对孩子学习需要,选购些辅导性、实用性的可课外读物,尤其要选购字典、词典、手册之类的工具书。

 

 

3、家长应该看的书:

1)、《育儿百科(定本)》(日)松田道雄著,华夏出版社  

2)、《FPG早教方案:幼儿学习活动指导手册》 少年儿童出版社  

3)、《孩子是如何学习的》约翰·霍特著,京华出版社  

4)、《让孩子能听会说---听障儿童家长知识手册》 胡向阳主编,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结21世纪教育四大支柱:

1、教孩子如何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方法

2、让孩子学会如何做事(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会孩子如何共处(三岁以下的孩子与伙伴的交流以“平行游戏”为主,也就是各玩各的,可能会互相观察或模仿,但还不会合作,这是正常现象。)

4、学会生存(适应新的环境)。

这四条可以作为你养育过程中衡量和判断任何行为的根本目的和准则。



来源:耳朵树http://www.earmedicalmap.com/tech/show/381
http://www.earmedicalmap.com/tech/show/381http://www.earmedicalmap.com/tech/show/381 


版权声明:中国聋人网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非原创内容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帮助听障网友了解资讯之用,若不同意发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尽快处理,谢谢!


相关关键字: 婴幼儿 整体 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