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聋”成夺走听力“杀手” 及早诊治是关键

  •  
  • 浏览次数: 66
  •  
  • 发表时间:2015-04-20
  • 来源:网络
  • 字体大小:[ ]
  “突聋”,夺走听力的“杀手”

  40多岁的陈先生,平时工作繁忙,前几天一早醒来,突然发现一侧耳朵听不见声音了,以为是脑血管的问题,立即来到医院看急诊,经检查,陈先生患上了突发性耳聋。据河北医大一院耳鼻喉科主任医师刘志明介绍,突发性耳聋,简称“突聋”,是耳鼻咽喉科的急症,多在数分钟、数小时或3日内发生听力急剧下降,是突然发生的原因不明的感应神经性耳聋。“突聋”在各个年龄段人群中均可发生,中老年人最常见。近年来,随着生活、工作节奏的加快,“突聋”在年轻人中的发病率出现上升趋势。  


目前该病还难以找到明确的病因。许多人无意中突然感到耳闷、耳鸣和感到声音遥远,严重时还可出现天旋地转、恶心呕吐等。如果仔细回忆,有的人可能有感冒病史,有的人还可能有过度紧张、劳累、情绪波动。甚至有的人可能是居住环境的变化或生活节奏的改变等。总之,突发性耳聋的病因非常模糊。只是能够找到一些诱因。医学研究提出了几种可能的致病机制。比如,病毒感染破坏耳蜗听神经;高血脂导致血液黏稠度增高,引起血管末梢的微循环障碍,导致耳蜗的供血不足;高血压动脉硬化也可减少耳蜗的供血,等等。

  及早诊治是关键

  刘志明提醒说,当突然出现听力下降时应该尽快到医院就诊检查。突发性耳聋往往是中度或重度的感应神经性耳聋,其变化较快,在短期内听力丧失明显,严重的伴有眩晕。及时准确的诊断是保证治疗效果的前提。对突发性耳聋的诊断首先要除外其他有明确病因的耳聋,比如噪声性耳聋、药物性耳聋、自生免疫性内耳病等等。只有在找不到明确病因的情况下才能诊断为突发性耳聋。

  “突发性耳聋能治好吗?会不会留下后遗症?”门诊中不少人有此疑问,对此,刘志明解释说,突发性耳聋是急症,起病突然,发展迅速。及时治疗才有好疗效的可能。所以,突发性耳聋就诊的时间很关键,从很多的病例观察中都能够看到,从发病到治疗之间的时间越短,治疗的效果就越好;从病变程度看,听力下降越重,恢复的程度就越差。尤其是全聋的病人,听力完全恢复的可能性很小。再者还要看病变范围,如果伴有眩晕,就意味着患者内耳的病变范围较广,听力的恢复比较困难。另外,年龄、全身健康状况也是重要因素,比如年轻人要比老年人恢复好。比如有高血压、高血脂、动脉硬化、糖尿病等慢性病基础的患者,预后要差,治疗效果要受到明显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有很多的患者没有相关的医学知识。发病后没有及时就诊治疗,耽误了治疗的最佳时机,影响了治疗效果。还有的患者在病变不严重时,引不起重视,常常认为是休息不好,上火疲倦等,对听力的下降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以为只要好好地调节一下身体就可以恢复听力,没有及时就诊。耽误几天甚至更长的时间。再治疗时疗效就可能明显下降。还有就是存在不规范治疗。突发性耳聋的病因不明,治疗的方法及使用的药物较多。由于诊断的方法限制和认知水平不同,导致对该疾病的认识存在很多不同的学术观点。在治疗上也就存在不同的治疗手段和方法。药物治疗的要求是及时、足量、足时。所谓及时就是一旦诊断为突发性耳聋就要尽快使用药物,不要延误治疗时间。足量就是要给予有效的药物治疗剂量。使血液中的药物浓度到达并保持有效水平。足时是要求治疗周期必须完整,不要频繁更换药物。除了药物治疗之外,还可以采用中医针灸,高压氧,局部微波等治疗的方法。

  加强保健预防“突聋”

  由于突发性耳聋难于找到明显的病因,所以在预防上就没有明确有效的方法。从保健的角度,我们应该注意几个方面:

  首先。要保持健康积极的心态,正常对待生活中的各种压力,与生活环境保持和谐。逢喜不惊,有愁不泣。心态平和,身体抵抗力就强大。这就是正气在,邪不可干。

  其次,要有好的生活习惯。生活要有合理的节奏,适当的锻炼,规律的作息,科学的膳食。保障身体生理健康。在生活中还要防范和治疗各种慢性疾病,比如:高血压,高血脂,动脉硬化,糖尿病,甲亢等。

  另外。要注意对听力的保护,不要长时间接触噪声,不要长时间佩戴耳机,不要使用耳毒性药物等。总之,听觉是人体的重要功能,只有身体健康才能保障耳部的生理功能正常。预防突发性耳聋的发生,需要从多个方面努力。 


版权声明:中国聋人网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非原创内容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帮助听障网友了解资讯之用,若不同意发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尽快处理,谢谢!


相关关键字: 耳聋 突聋 听力 杀手 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