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耳机不闻身外事 留神噪声性听力下降
近期,门诊连续来了几位听力下降的病人,他们也不清楚是从哪一天开始听不清的,但从听力检测的图形看,高度怀疑有噪声接触史。噪声从何而来?他们都很纳闷,工作或生活环境中并没有明显的噪声。医生很执着,从细节上一路追问下去,终于找到原因——那都是上学放学或上下班途中全程听耳机惹的祸。
噪声,通常被定义为泛指一切不悦耳的声音,而在听力学领域,噪声一般指有可能导致听力损害的声音。噪声损伤了内耳毛细胞,造成细胞代谢紊乱,供血、供氧不足,特别是长时间的噪声暴露会导致毛细胞不可逆转的损伤,引起噪声性听力下降。噪声性聋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最常见的是由长期噪声暴露引起的慢性、渐进性感音神经性聋。急性声创伤可能引起一过性听阈改变,而慢性噪声性损伤造成的就是永久性的听阈改变。噪声暴露除了噪声强度外,暴露的时间长短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听力损失严重的患者,言语识别率也会下降。
我们经常见到乘坐地铁的年轻人戴着耳机听音乐或看视频,声音可以大到身旁的人都能听到。还有些热衷于跑步的人戴着耳机晨练,还在微信朋友圈里讨论应该选择哪些有节奏的曲子助跑。大学自修的教室里也可见到学生戴着耳机听音乐或是练习英语听力。
这样长期地使用耳机会导致噪声性听力下降。这是因为人戴上耳机后,外耳道口即被耳机紧紧堵塞住。声音没有经过空气过滤掉部分杂音,在同等分贝的情况下,比外界传入的声音对听力的损伤更大。耳机的音量输出一般在84分贝左右,有些高频范围能达到120分贝。有研究表明,当人耳听到的音量超过85分贝时,时间较长可造成听觉疲劳;当音量高达110分贝以上时,足以使人体内耳的毛细胞死亡,严重者还会造成不可恢复性听力损伤。
与普通耳机相比,入耳式的耳塞危害更大。同样的音量下,入耳式耳塞对耳膜产生的刺激更大,更容易造成听力损失。
我国科技人员对平均年龄在23岁左右的受试者进行分组,分为每天使用耳塞型耳机1小时和1-2.5小时两组,分别与听力正常的对照组相比,发现有显著的听阈差异,特别是在高频区4000赫兹以上听阈明显大于低频区。而两组中耳机使用时间越长,听力损害越严重。
听耳机造成的听力损失一般首先出现在高频听阈。有学者研究发现,常在噪声环境中可引起4000赫兹听力首先下降。而噪声性聋的听阈曲线在大多数人中可见到4000赫兹或6000赫兹为中心的听阈曲线切迹。这是一个标志性改变。但是,由于我们日常交流所使用的语言频率并未受影响,所以早期常被忽视。只有当听力损失向低频延伸,语言频率听力损失到一定程度后,才会出现主观感觉听力障碍,使语言交流和社交活动受到影响。因此,使用耳机给年轻人带来的影响,通常要多年之后才能够显现出来。
听耳机还会造成一些不良影响,主要症状有耳鸣、重听,甚至爆震性耳聋;其他包括头晕脑涨,注意力不易集中,思维和反应的灵敏性以及记忆力减退,还会变得烦躁不安、缺乏耐心。对于戴耳机骑车的朋友还会影响交通安全。
当你想戴耳机听音乐或英语时,请选用优质的耳机,还要尽量把声音调至40-60分贝(相当于一般谈话声或略小),每次听不超过30分钟,并定期做听力检查。另外,使用耳机的环境也很重要。在安静的环境中使用耳机对耳朵的损伤最少,而在嘈杂的地铁上或者在健身房内使用耳机对耳朵的损伤是最大的。因为背景噪声已经达到60分贝以上,为了听清耳机内播放的内容,音量一定会不自觉地调高很多。另外,骑车、乘车、走路时不要戴耳机听音乐,以免发生意外。
也有些细心的病人出现高音调耳鸣(如蝉鸣、汽笛声、金属声等),就会及时就诊,这些病人中也包括没有明显听力下降的。他们的纯音测听结果显示仅4000赫兹听阈下降;有的人纯音测听正常,仅仅表现为耳声发射4000赫兹或8000赫兹畸变产物未引出(早期内耳外毛细胞损伤的表现)。所以耳鸣也是一种警示,提醒人们要尽早到耳鼻喉科就诊,这对防治耳聋非常重要。
噪声性聋的发生具有一定的隐匿性,不容易早期被人们所认识。同时,噪声性聋属于感音神经性聋,一旦发生,则难以逆转,目前也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所以大家一定要从细节点滴做起,避免让耳机成为听力的“掠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