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女矿工奋斗成作家 家庭美满引人羡
杨姣娥是作家,丈夫王定国是焊工。从名字中各取了一个字,他叫她“姣姣”,她叫他“国宝”。儿子王杨刚刚研究生毕业,找到一个不错的工作。
别人说爱情是馨香的玫瑰,杨姣娥说她的爱情是柴米油盐。他们把浪漫的玫瑰,种成了朴实的大白菜,这是一种朴实的幸福。
她从初中生到作家
小时候的一次意外导致杨姣娥腿部残疾。18岁,她到铁山当矿工,在井下开卷扬机。只有初中文化的她,每天带着笔和纸去上班,在昏暗的矿井里寻找精神的曙光,写散文、诗歌……
凭着丰厚的写作成果,杨姣娥被推荐到公司宣传部;1994年,她前往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作家班进修;在公司的支持下,她到鲁迅文学院函授班学习,听过毕淑敏、莫言、梁晓声等人的课。
她的座右铭——“生活是由幸福和痛苦组成的一串念珠”。杨姣娥的婚姻甜蜜,但也艰辛。2000年前后,夫妻俩双双从单位居休,月工资加起来仅有1000元。为了补贴家用,她拼命写稿,赚稿费补贴家用。
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创作,杨姣娥的文字越来越多地在《中华散文》、《工人日报》、《长江文艺》、《作家林》等30多种报刊杂志刊登,并出版了4本个人作品集。
杨姣娥的家里,除了满柜子的书籍,还有两个箱子:一个箱子是她发表的文章,一个箱子装着读者给她写的信。
2001年,杨姣娥写的《生命的忧患》发表在湖北人口报上,襄阳石桥计生办一个叫“小廉”的人,用报纸包着药准备自杀,结果看到这篇文章。连读了几遍,最终打消了自杀的念头,并给杨姣娥写来了一封信。这封信至今还保存在小箱子里。
现在,她已经由一名初中生,成为了黄石市作家协会理事、黄石散文学会副秘书长、湖北省作协会员、中国残疾人作家联谊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
他是家里的大厨
熟悉王定国的人,总喜欢跟他开玩笑:你真幸福,有一个当作家的老婆,还有一个研究生毕业的儿子。他会骄傲地反驳:“这都是我培养的!我认识她的时候,她不是作家,儿子也不是研究生。”
他俩刚认识时,都住单位宿舍,他住她楼上。他找她借书,但从来都不还。
后来,她找一个师姐陪着,一起到他屋里去要书。看到他房间收拾得非常整洁,对他有了好感。
1999年,因工作需要,他参加焊工考试。可是他不喜欢看书,作业是让儿子帮忙抄好。考完后回来,老师叫他重考。原来,他拿着剪刀、胶水去参加考试,直接把抄好的答案贴在试卷上。杨姣娥和儿子听后,笑得肚子痛。
现在,他在铁山一家汽修厂当焊工。因为她的腿不方便,他每天都要接送她上下班。
他俩都是湖南人,喜欢湖南味。家里做饭,他一手承包。一方面,因她身体不便,另一方面是他喜欢炒两个小菜,喝口小酒。
汽修厂的老板不让工人喝酒。有一次他在单位露了一手,炒了几个菜,老板一高兴,主动买来了酒。一年后,老板发现了问题,过年时提一大壶酒到他家,说以后喝酒还是在家喝。
在家里是妇男,到岳母家了他也是大厨,一大家人的饭菜都是他来做。
儿子是家人的骄傲
儿子是他们的独子,名字是他和她姓的组合,叫王杨。儿子出生时,夫妻俩都是井下工,双方父母都在湖南老家。为了不让孩子教育断层,他们错开三班倒时间,坚持把孩子带在身边。儿子上小学时,经常跟人打架,夫妻俩开始还一起去接儿子,后来都不敢去了,怕被老师骂。有一次,她去接儿子,老师表扬儿子,说他表现好,没打架。杨姣娥心里还挺美,伸手去摸儿子的头,结果摸到一手血——原来还是打架了,只是老师不知道。
她问儿子:“为什么要打架?”
“别人骂你!”
“骂我什么?”
“说你是瘸子。”
“那他们说错了吗?是不是事实?”
“是的。”
从那以后,儿子没再和人打架了,变懂事了。
5岁时,儿子自己在家做饭,因为个子矮,就搭着凳子,用头顶着盆子往锅里倒水。1996年,王定国在鄂州上班。那天,杨姣娥下班回来,看到桌上摆着鸡蛋炒辣椒、土豆丝,和盛好的米饭,她以为老公回来了,到处找。儿子说:“是我做的饭。”那时候儿子才8岁。同事们说她太狠心,把儿子养成这样,太懂事了,会很辛苦。儿子上高中时,她陪读了两年。她说以后陪儿子的机会会越来越少,陪他就是要他养成好习惯。她教育儿子,爱不是单向的,不是理所当然谁该付出,不需要你给我多少,但你要懂得回报。前年过年回娘家,大侄女在家从来不做家务,一个人每次洗头用几壶水,大家都等着洗不了脸,吃饭时还挑来挑去。
临走前一天晚上,大家围坐在一起。王杨把妹妹叫来,对她说:“这么多天,早就想给你说了,但一直忍着。我们来是客人,虽然我们不把自己当客人,但你是主人,你不但不帮奶奶照顾客人,还对奶奶挑三拣四……”听着儿子的一席话,她感觉儿子真是懂事了,知道替他人着想。亲戚们也都夸王杨懂事。从那以后,大侄女也变得懂事多了。
王定国、杨姣娥家庭曾经获得的荣誉
铁山区“十佳文明家庭”、湖北省第二届文明家庭标兵、湖北省“幸福一家人·书香家庭”提名奖、湖北省2012年度全省全民阅读创先争优10个“书香家庭”之一,2012年第八届全国五好文明家庭、2013年全国首届书香之家等荣誉称号。来源:东楚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