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声家庭”的坚强故事
12月3日是“国际残疾人日”,记者走进一个特殊的家庭,妻子叫者彩霞,今年39岁,丈夫董建忠比她大6岁,两个儿子分别是12岁和6岁,一家四口都是聋人,命运的不公并没有让他们失去对生活的希望。靠着勤劳的双手,夫妻两人撑起了整个家。
两个儿子均是听力障碍
者彩霞在呼市回民区光明大街和果园西路西北角的早市上卖干果,相比周边摊位,者彩霞的干果摊前很少有人驻足。天气寒冷,“全副武装”的者彩霞只能来回地走。
“我在这里5、6年了,一直卖干果,这段时间天冷买的人很少,卖一整天也就挣50元钱。”通过纸和笔,者彩霞向记者介绍了他们无声的生活。
据了解,者彩霞与丈夫董建忠在1998年相遇,同是聋人的他们,更能理解彼此的感受,两人相恋7年后结了婚。那时,两人憧憬着,只要通过努力,一定可以过上幸福的日子,可是没想到,命运给夫妻俩开了一个很大的玩笑。
者彩霞的大儿子在两人的期盼中出生,身为先天性聋人的他们,比任何人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健康的。然而,无论是大儿子浩浩,还是之后出生的小儿子翔翔,均被查出患有先天性耳聋。
“我哭过,也怨过,抱怨上天对我们一家四口太不公平。” 者彩霞说,那时,丈夫常常紧紧地握住她的手,告诉她生活还得继续,即使是聋人也要活出自己。
用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
虽然命运一次次地和者彩霞开着玩笑,但是他们并没有失去希望,他们用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
“现在我们一家四口在附近租房住,大儿子浩浩今年12岁,在4岁时通过国家救助装了人工耳蜗,经过康复训练,现在可以听见声音,慢慢学会与人交流沟通,现在普通学校读3年级,学习很用功,成绩还不错。”写到这里时,者彩霞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
者彩霞又一笔一画地写着,“一家人靠卖干果维持生活,身边有许多好心人经常帮助我们,为了两个孩子,我们要更加努力。”
隔壁卖水果的摊主告诉记者,这对夫妇虽然都是残疾人,可为人实在,能吃苦。“我们做邻居好多年了,他们夫妻的干果摊,口碑一直很好,从不会缺斤短两。”
“我听不见,我也说不出,所以我听不见闲言闲语,不会说三道四,只能用这双手去认认真真地做事,用这双脚踏踏实实地走路。”谈起自己生意,不识字的丈夫董建忠让妻子在纸上这样写道。
提起因聋人给生活带来的不便,者彩霞说,卖干果时,最大的困难就是与人沟通,手机平常只能用来发信息,或是跟别人打字“说话”。
“别人说了我们听不见,我们想表达的也说不出来,用手比划有时别人也看不懂,只能写在纸上,有时候别人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事情,我要在纸上写一两分钟才行。”
因为没法用声音招揽生意,者彩霞会提前准备好纸笔,与一些买干果的顾客讨价还价。者彩霞写到:“这么多年来,身边一直有许多好心邻居、摊主、顾客帮助我们一家人,真的很谢谢他们。”
希望儿子像正常人一样生活
“生活最困难的时候,丈夫只能没日没夜地在外面劳累,可我们却依然不能给孩子好一点的生活。”者彩霞写道,“自己也哭过,也怨过,但是看着两个儿子一天天长大,又在国家的帮助下装了耳蜗,听到了声音,开始一点点学说话。我知道我们一定要坚持下去。”
中午时分,12岁的浩浩从学校回来后帮着母亲照看干果摊,记者看到浩浩长得十分清秀,尤其是那双大眼睛。“妈妈很辛苦,我要好好学习,长大照顾她和弟弟。”浩浩有些内向,与记者的对话中,能够看出他十分懂事。
不过由于没有语言环境,现在可以说话的浩浩还是不愿与人交流。“有时候别人声音小或者说话速度快,我就听不清了。”浩浩小声对记者说。
相邻摊位的摊主也告诉记者:“孩子的父母经常拜托我们,让我们多和孩子说话,他们想让孩子愿意与人沟通。”
据了解,每天中午者彩霞都要带着浩浩去不远处的“天爱残疾儿童康复训练中心”陪小儿子翔翔训练。者彩霞告诉记者,翔翔在那里一个月的训练费用需要1000元左右,对于他们家庭来说,这笔钱是一项很大的开支。得知他们家的困难,康复中心负责人崔朝霞将学费减免到每个月600元,还让浩浩在假期免费来学习和写作业。
者彩霞写道,眼下干果摊的生意已经难以维持一家的支出,她担心,过一段时间会交不起小儿子翔翔的康复费用。
“两个孩子佩戴的人工耳蜗,每四个月就要更换一次电池,光是电池的费用就需要500元,再加上孩子小,爱玩闹,人工耳蜗总是损坏,前些天翔翔人工耳蜗损坏,修机器花了4500元,加上翔翔每月的训练费,我们生活紧巴巴的,一块钱都不能乱花。” 者彩霞写道。
记者去采访当天,者彩霞没来得及给孩子做午饭,在附近的快餐店买了一碗粥和四个素合子作为两个孩子的午餐。
与记者聊起未来生活,者彩霞写道:“最大的心愿就是两个孩子学会说话,能和人正常沟通。我们希望他们好好读书,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来源: 内蒙古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