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戴助听器开画室比划着教失聪孩子画画
冯亚斌
41岁的冯亚斌是一位听力障碍者,他凭借个人努力,像普通人一样考上大学、找到工作。令人意外的是,两年前他毅然辞职,在太原迎泽区老军营小区一社区开了一间属于听力障碍孩子的画室。他知道,这些孩子更需要他的帮助。学生家长说,小冯这是用自己的知识、阳光的形象,在孩子们心中种下一颗“希望”的种子。
3月3日是第18个全国“爱耳日”,3月2日,记者前往冯亚斌的画室进行了采访。
家人的坚持使他能借助助听器与人交流
冯亚斌身板挺拔,帅气俊朗,阳光朝气。一进屋,他就指着画室墙壁上的图画作品对记者说:“这是我学生的作品,好看吧?”墙上挂着一幅幅盛开的月季花、五彩斑斓的雄鸡……每一幅作品都栩栩如生。
冯亚斌和人交谈没有问题,如果不仔细看他耳道里藏着的小小助听器,很难想象这样阳光的美术老师是位听力障碍者。
冯亚斌生活在一个幸福的家庭。父亲从事工艺美术工作,母亲是一名医生。3岁那年,冯亚斌在打针时因药物中毒引发听力障碍。父母很痛苦,领着他四处求医,均无成效。只能听到微弱声音的他,也渐渐失去了开口说话的欲望。此时,父母更着急了,为了让他留住最后一点儿听力,保持说话的能力,父母都变成了“大嗓门”,逮住一切机会和他高声交流,鼓励他开口说话。
刚开始,冯亚斌还在普通小学上学,可由于听力障碍,他跟不上课。三年级时不得不从普通学校转到了市聋校,小他快两岁的妹妹渐渐成了他的小家教。在学校,他学会了用手语与人交流,可在家里,一家人鼓励他开口说话,拒绝用手语交流。为了增强他的自信心,家人给他请了书法老师,之后,哪里有书法比赛,父亲就领着他去哪,天南海北地跑,让他跟正常孩子同台竞技。闲暇时,家人还常常带他出门,看展览、游名胜古迹,开拓视野。
家人的坚持,使冯亚斌借助助听器能与人正常交流了,这使他更好地融入了社会。18岁时,凭借出色的成绩和美术天赋,冯亚斌考入长春大学特殊教育学院美术系。毕业后,他先后在北京、上海从事动漫设计工作。他说,动画片《西游记》《青蛙和兔爷》《雾都孤儿》等优秀作品中,也有他的一份付出。
随着年龄增大,冯亚斌也在定位人生价值。当他看到一些听力障碍孩子喜欢画画,却苦于无法与人交流时,于2015年辞职在太原开办了画室。
听力障碍的孩子需要懂艺术会手语的他
说起自己的学生,他打开了话匣子。
16岁的听力障碍女孩小静(化名),视力也不好,可是她就是爱画画。家长把孩子送到过美术培训班,可是每次都是没几天就打了退堂鼓,因为代课老师不会手语。两个月前,女孩来到了他的画室,开始学习素描、速写,在他手语的点拨下,女孩一次比一次画得好,人也变得开朗爱笑了。还有一对兄弟,哥哥跟他学动漫、弟弟学素描,两个人铆劲儿比谁学得好。
最让他操心的是,残疾孩子的心理情绪都比较特殊,用他的话来说是“走了两个极端”,要么是容易满足型的,要么是特别胆小型的。有好几个孩子,学画画没多久,可以说还没有入门,就认为自己画得挺好,不需要继续学习了。他就一遍遍上门去劝孩子,直到把对方“拽”回了课堂。还有一些孩子,画好了素描物体轮廓后,就愁眉苦脸地静坐着。他一问,孩子回答都是:“怕画不好,不敢涂色!”他就鼓励孩子多看、多想,画不好再来一次,逐渐让学生树立起了自信心。
冯亚斌说,有听力障碍等残疾孩子的家庭大多都不富裕,他收费也就是收个成本价,动漫班90分钟25元,素描班3小时45元,远低于市场价。
想通过自己的经历鼓励学生努力奋斗
他开画室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想通过自己的人生经历,去鼓励和他一样的孩子努力奋斗,今后和正常人一样生活。对此,冯亚斌的父亲凑过来说,冯亚斌积极向上、性格外向,确实做到了融入社会、自力更生。他还举例说明,在冯亚斌上大学时,他不放心儿子,跟着他一起去北京,再换乘去长春。结果,儿子很独立,不仅照顾好了自己,还成了五六个校友的“领队”。在整个旅途中,一个团队的外联工作全靠他去与人沟通。
冯亚斌经常对学生说,要和正常学校的孩子去竞争,紧跟他们学习的步伐,还要有一颗豁达的心,才能融入社会,过自己想要的生活,“我就是这样做的。”
除了坚持画画,再帮朋友做一些家装设计外,2012年,冯亚斌考取了驾照,还成为了太原市聋人车友会副会长,经常组织车友外出活动。他主创拍摄了3部微电影,《春耕桃园》《我的未来不是梦》《疯癫吧,后生》。其中,《疯癫吧,后生》在网络点击量已经过万。去年,他还代表山西省残疾人参加了全国残疾人职业技能竞赛,他设计的海报获得了全国第九名的成绩。
在即将结束采访前,冯亚斌对记者说,他还有一个愿望,就是扩大画室的教学规模。他解释说,现在的画室面积小,在孩子多时感觉上课有点“憋”。他特别希望得到相关部门的赞助,能够提供一个大一些、适合作为画室的场所,让更多的听力障碍孩子跟着他学特长。
来源:山西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