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避让危险?佩戴助听设备的孩子如何过马路?
汽车喇叭声为啥听损孩子难以辨认?
中国聋人网讯 据“聆听天使”介绍,嘈杂、凶险的马路对听损孩子来说,是个常常被低估的危险。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款助听器和耳蜗能帮助孩子识别出马路上的汽车喇叭声,并加以提示。
虽然高级助听器对噪音已经进行了分类识别,比如风噪声识别,但还没有精确到自动排除某几类噪声,保留类似汽车喇叭这类有意义声音。况且,喧嚣马路上,孩子们的聆听泡泡更小,辨听更困难,对汽车喇叭比普通孩子要迟钝很多。
听力专家杨欣怡博士建议家长在马路上留心观察孩子对汽车声的反应,如果Ta反应太差,可考虑在户外模式中保留部分"噪音",不过分抑制来自孩子侧后方的声音,甚至考虑在马路上关掉降噪模式,全力保障孩子的道路聆听敏感度。也可以和孩子的听力师商量,设置手动"马路模式"。当然,家长也要有意多训练孩子听汽车喇叭声,建立喇叭声和危险度的关联,让孩子对这个声音的敏感度提高。
关闭方向性麦克,开启多向麦克风模式
英国南安普顿大学听力学教授李国平博士告诉聆听天使,听损儿童进入车流如织的马路,比普通孩子更加危险。孩子们的听能状况本身就很差,而无论是耳蜗还是助听器,在嘈杂环境下的助听效果都明显比安静环境下差很多。而助听设备的降噪功能,恰恰会在嘈杂环境中滤去特别重要的汽车喇叭声和汽车行驶的声音。
李博士提醒家长,听损孩子进入到马路上,首先应该做的是关闭方向性麦克风功能,也就是一般耳蜗、助听器的专注模式,转为开启多向性麦克风模式,即户外模式。户外模式保证助听设备的麦克风能接收到孩子四面八方的声音,而不仅仅是前方的声音。事实上,更危险的情形往往发生在孩子身后或是侧面疾驰而来的汽车。
由于现在助听设备的设计还没有考虑到孩子过马路时的实际困难,例如在耳蜗处理器的言语算法中,没有专门识别汽车声的设计,也就无法把汽车的声音专门解析出来,做特殊提醒处理。这就更需要家长陪伴孩子时,时时提醒孩子分辨并特别关注汽车声,及时规避危险。
认识助听设备的局限性
家长还需要认识到,无论是助听器还是人工耳蜗,都是有很大的功能局限性,永远无法和正常耳的功能相比拟。孩子走出家门,走上马路、街道时,他们借由助听设备对周围环境声的敏感度,只会比普通孩子更差,所有助听设备的设计都是要尽可能优化"一对一"交流时的效果,而无可避免地牺牲部分嘈杂环境下的聆听效果,这样无形中增加了他们走上马路时的危险度。
这一点如果不被家长,不被社会认识到,而过分乐观地认为,孩子戴上先进的助听设备,他们就会像我们正常耳一样接收到危险信号,并及时规避,而忽视了对孩子道路安全的聆听训练和意识培养,势必会让孩子在遭受耳聋困扰后,又受到另一重巨大危险的觊觎。
另外,现在国内中小学生都在提倡戴小黄帽出行,规避交通危险。但对听损孩子来说,一定要注意不能用帽子遮挡住耳蜗和助听器的麦克风,而进一步影响弱听孩子辨听汽车声和其他提醒声,否则,安全帽反而不安全了。
善用眼睛观察
当然,听损孩子的道路安全,除了需要靠孩子们善于辩听声音的耳朵,还需要大家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和遵守交通规则的意识。即使是耳聪明目的普通孩子,面对凶险的马路,他们也是道路使用者中的的弱势人群。所有普通孩子需要了解和遵守的交通规则,听损孩子都需要更加严格无误的遵守。
除此之外,听损孩子还可以发挥他们视觉观察力上的优势,尤其在过马路时,认真观察路面动态。对大型车辆可能造成的视觉盲区,要提高警惕心。听损孩子在整个行进过程中,都要注意力集中地观察前方道路和车辆,避免因为听力不好加之注意力不集中,酿成灾祸。
再回到"万能"的聆听泡泡,一旦当你找到了孩子在不同环境中的聆听泡泡,并让孩子在交流中始终处在聆听泡泡内,孩子就有责任对你发出的声音以及环境声做出回应。如果回应不佳,就可以马上排除聆听困难,而确认是孩子注意力或是回应习惯没有养成,家长就要积极想办法培养孩子回应声音的好习惯。这对孩子在道路上的安全保障将是至关重要的。
随着孩子的成长,我们还应该主动引导孩子寻找自己的聆听泡泡,Ta将需要认识到不同噪音环境下这个关键的聆听距离。Ta将需要去学习适应不同讲话者以及不同的聆听环境,尤其在马路上保障自己的人身安全。
来源:聆听天使 微信号:tianshibeijing 授权中国聋人网cndcm.cn编辑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