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失明儿媳照顾瘫痪公公十余载,丈夫是听力障碍
中国聋人网讯 与往年一样,江宁波北慈城洪陈村的村民王杏珍动手为家人包粽子、过端午。王杏珍是个盲人,但为了照顾瘫痪十多年的公公,她脏活累活一肩挑,用一颗孝心赢得了村民们的点赞。孝顺媳妇成为村里人的好榜样王杏珍今年62岁,是王家坝人,37年前嫁到了洪陈村。生下儿子之后,王杏珍在镇里一家私企工作了十多年。以前,王杏珍的视力是正常的,后来因患角膜炎、白内障,十多年前,眼睛慢慢失明了。然而,失明的痛苦还没过去,年迈的公公就因中风全身瘫痪了。
因为婆婆也是盲人,照顾两位老人的重担就落到了王杏珍身上。记者走进王杏珍的家时看到,这幢挂着“慈孝家庭”牌子的老式两层小楼里,摆放着简单的家电。一位短发圆脸、衣着朴素的妇女正坐在堂前,娴熟地包着米粽。“这是七八年前镇里评来的。虽然我看不见慈孝家庭牌子是啥样,但我很感谢大家给我这个荣誉,这些都是我应该做的。”满脸笑意的王杏珍对记者说。“这么好的媳妇真是难找。”在邻居王亚琴眼里,杏珍脾气好、心肠好,是个敢于挑重担的好女人。“她公公杨老伯活着的时候,我经常来看他,每次问他杏珍好不好,老人都会吐出一串‘好’字。”
王亚琴告诉记者,2003年,杨老伯因中风全身瘫痪,且伴有老年失忆症,大小便失禁。杏珍的婆婆是盲人,儿女不在身边,杏珍丈夫有听力障碍,又要上班挣钱养家,瘫痪的公公无人照顾。为此,王杏珍辞去了工作,在自己失明的情况下,凭着坚强的毅力,承担起照顾老人的责任。不怕脏和累,十余年细心照顾瘫痪公公“我不担心自己,最担心的还是照顾不好公公。”王杏珍说,自从承担起照顾公公生活的任务之后,每天早上5点她就要起床,先给公公洗漱好,然后才摸索着烧早饭。“瘫痪的公公像一个孩子,一刻也离不开。”王杏珍说,虽然公公吐字不清,但“杏珍”两个字喊得十分清楚。公公的胃口很好,每顿都能吃上一大碗米饭和菜,一日三餐每到饭点就要进餐,一点不能耽误。对于常人来说,吃饭是件再简单不过的事。
但对于失明的王杏珍而言,给公公喂食却是一件难事。一开始喂饭时,她总会偏离公公的嘴巴,甚至喂错到鼻子或是脸上。为了减少差错,喂饭之前,她先用手摸到老人的嘴巴,再一口一口喂食。每次喂饭,至少需要半个多小时。等公公吃饱了,她才去吃饭。与喂公公吃饭相比,护理好公公更难。“公公瘫痪之后,身体都是僵硬的,没有知觉,大小便失禁是常事。”王杏珍说,给公公擦洗清理是每天必须要做的。一开始,公公大小便时还有意识,后来就失禁了。
因为眼睛看不见,杏珍只能通过闻气味辨别老人的排便情况。天气暖和的时候还好清理,到了冬天,即使床垫下有隔离层,也会弄得床上一团糟。王杏珍个子不高,瘫痪的公公有五十多公斤重,为了清理弄脏的床铺,她每次都要用尽全身力气,把公公先抱到另一张干净床上,清洗收拾好床铺,再把公公抱回来。之后,还要洗上一大盆床单衣服。邻居阿婆冯贞娣说,几年前的冬天,杏珍到家后面的小河边清洗脏衣服,由于天冷路滑,不小心滑进了河里。所幸河水不深,被及时救了上来。当时杏珍担心的还不是自己,而是担心瘫痪的公公。她说,我不能死,我死了,公公没人照顾了。
“杨老伯瘫痪了十余年,直到去世时全身皮肤都没有一处褥疮。” 邻居王亚琴提起王杏珍,满口夸赞。她说,瘫痪病人最易得褥疮,但老人十余年卧床,没有出现半点皮肤溃烂的症状,都是杏珍照顾得好。平时,除了给老人经常翻身之外,杏珍总是用红霉素药膏给老人消炎,还不忘擦上痱子粉干燥。
好孝道影响了家人和村里人“这些年来,妈妈没有出过远门,即使偶尔外出参加婚礼,也是一路上担心个不停。”王杏珍的儿子杨楷告诉记者,爷爷瘫痪时,都是妈妈无微不至照顾了这么多年。杨楷觉得,这些年来妈妈影响自己最多的就是孝道。“有个画面永远也忘不了。”杨楷说,为了让爷爷吃上冷热适宜的饭菜,妈妈总要先尝热汤。有次妈妈被热汤烫到了,但她只是轻轻擦了擦嘴,然后一边搅拌热汤一边用嘴吹,直到温热了才喂给爷爷喝。
“父亲有了杏珍的照顾才得以善终。”在丈夫杨国祥眼里,王杏珍是值得感激和陪伴一辈子的人。他说,十多年来,杏珍照顾瘫痪父亲的点点滴滴,自己都看在眼里。自己听力不好,还要挣钱养家,顾及不到家里。一次杏珍发了高烧,自己顶替了一天,发现根本照顾不了。从那时开始,自己真正体会到妻子的不容易。更何况,她还是一个失明的人。
除了照顾瘫痪的公公,王杏珍82岁的婆婆也受糖尿病困扰,眼睛逐渐失明。王杏珍把照顾公婆的责任一肩挑,再苦再累都是不遗余力。王杏珍表示,自己生在慈孝之乡,虽然只有小学文化,但父母常常教育自己,孝道是家庭和睦的根本。
“久病床前无孝子,杏珍的孝顺是我们的榜样。”邻居王亚琴说,虽然杏珍的公公前两年去世了,但杏珍的孝顺故事至今仍被村里人传为佳话。
来源:宁波晚报
因为婆婆也是盲人,照顾两位老人的重担就落到了王杏珍身上。记者走进王杏珍的家时看到,这幢挂着“慈孝家庭”牌子的老式两层小楼里,摆放着简单的家电。一位短发圆脸、衣着朴素的妇女正坐在堂前,娴熟地包着米粽。“这是七八年前镇里评来的。虽然我看不见慈孝家庭牌子是啥样,但我很感谢大家给我这个荣誉,这些都是我应该做的。”满脸笑意的王杏珍对记者说。“这么好的媳妇真是难找。”在邻居王亚琴眼里,杏珍脾气好、心肠好,是个敢于挑重担的好女人。“她公公杨老伯活着的时候,我经常来看他,每次问他杏珍好不好,老人都会吐出一串‘好’字。”
王亚琴告诉记者,2003年,杨老伯因中风全身瘫痪,且伴有老年失忆症,大小便失禁。杏珍的婆婆是盲人,儿女不在身边,杏珍丈夫有听力障碍,又要上班挣钱养家,瘫痪的公公无人照顾。为此,王杏珍辞去了工作,在自己失明的情况下,凭着坚强的毅力,承担起照顾老人的责任。不怕脏和累,十余年细心照顾瘫痪公公“我不担心自己,最担心的还是照顾不好公公。”王杏珍说,自从承担起照顾公公生活的任务之后,每天早上5点她就要起床,先给公公洗漱好,然后才摸索着烧早饭。“瘫痪的公公像一个孩子,一刻也离不开。”王杏珍说,虽然公公吐字不清,但“杏珍”两个字喊得十分清楚。公公的胃口很好,每顿都能吃上一大碗米饭和菜,一日三餐每到饭点就要进餐,一点不能耽误。对于常人来说,吃饭是件再简单不过的事。
但对于失明的王杏珍而言,给公公喂食却是一件难事。一开始喂饭时,她总会偏离公公的嘴巴,甚至喂错到鼻子或是脸上。为了减少差错,喂饭之前,她先用手摸到老人的嘴巴,再一口一口喂食。每次喂饭,至少需要半个多小时。等公公吃饱了,她才去吃饭。与喂公公吃饭相比,护理好公公更难。“公公瘫痪之后,身体都是僵硬的,没有知觉,大小便失禁是常事。”王杏珍说,给公公擦洗清理是每天必须要做的。一开始,公公大小便时还有意识,后来就失禁了。
因为眼睛看不见,杏珍只能通过闻气味辨别老人的排便情况。天气暖和的时候还好清理,到了冬天,即使床垫下有隔离层,也会弄得床上一团糟。王杏珍个子不高,瘫痪的公公有五十多公斤重,为了清理弄脏的床铺,她每次都要用尽全身力气,把公公先抱到另一张干净床上,清洗收拾好床铺,再把公公抱回来。之后,还要洗上一大盆床单衣服。邻居阿婆冯贞娣说,几年前的冬天,杏珍到家后面的小河边清洗脏衣服,由于天冷路滑,不小心滑进了河里。所幸河水不深,被及时救了上来。当时杏珍担心的还不是自己,而是担心瘫痪的公公。她说,我不能死,我死了,公公没人照顾了。
“杨老伯瘫痪了十余年,直到去世时全身皮肤都没有一处褥疮。” 邻居王亚琴提起王杏珍,满口夸赞。她说,瘫痪病人最易得褥疮,但老人十余年卧床,没有出现半点皮肤溃烂的症状,都是杏珍照顾得好。平时,除了给老人经常翻身之外,杏珍总是用红霉素药膏给老人消炎,还不忘擦上痱子粉干燥。
好孝道影响了家人和村里人“这些年来,妈妈没有出过远门,即使偶尔外出参加婚礼,也是一路上担心个不停。”王杏珍的儿子杨楷告诉记者,爷爷瘫痪时,都是妈妈无微不至照顾了这么多年。杨楷觉得,这些年来妈妈影响自己最多的就是孝道。“有个画面永远也忘不了。”杨楷说,为了让爷爷吃上冷热适宜的饭菜,妈妈总要先尝热汤。有次妈妈被热汤烫到了,但她只是轻轻擦了擦嘴,然后一边搅拌热汤一边用嘴吹,直到温热了才喂给爷爷喝。
“父亲有了杏珍的照顾才得以善终。”在丈夫杨国祥眼里,王杏珍是值得感激和陪伴一辈子的人。他说,十多年来,杏珍照顾瘫痪父亲的点点滴滴,自己都看在眼里。自己听力不好,还要挣钱养家,顾及不到家里。一次杏珍发了高烧,自己顶替了一天,发现根本照顾不了。从那时开始,自己真正体会到妻子的不容易。更何况,她还是一个失明的人。
除了照顾瘫痪的公公,王杏珍82岁的婆婆也受糖尿病困扰,眼睛逐渐失明。王杏珍把照顾公婆的责任一肩挑,再苦再累都是不遗余力。王杏珍表示,自己生在慈孝之乡,虽然只有小学文化,但父母常常教育自己,孝道是家庭和睦的根本。
“久病床前无孝子,杏珍的孝顺是我们的榜样。”邻居王亚琴说,虽然杏珍的公公前两年去世了,但杏珍的孝顺故事至今仍被村里人传为佳话。
来源:宁波晚报
版权声明:中国聋人网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非原创内容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帮助听障网友了解资讯之用,若不同意发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尽快处理,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