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障老人沈元炎:巧手折出宽广天地
正在折纸的沈元炎老人
沈元炎折的八残会吉祥物
沈元炎的作品
天鹅花篮寄托着沈元炎对妻子的思念,也是他折纸的开始
杭州网讯 鼓楼一带平时多是繁华热闹,因为台风影响,少了许多游客。
斑驳的城墙,稀疏的行人,绵密的雨,这样的鼓楼多了一份往日少有的静谧。
沈元炎老人所在的残疾人艺术中心的暂驻地就在鼓楼附近,沿河绕进一条小巷便是。鼓楼的热闹或是落寞都与它无关,这里自有一方天地。
艺术中心位于社区在袁井巷7号的地下室,屋子里热闹、亮堂,大家兴致勃勃地折纸、画画,并未被突如而来的骤雨坏了兴致。
沈元炎老人正向一位学员比划着作指导,学员也看得认真。一切都那么顺畅自然,自然到陌生人很难立马意识到,这一份热闹,沈元炎只能看到却听不到。
3岁时,沈元炎曾得过一场大病,高烧不退。后来,烧退了,却带走了他世界里所有的声音。
沈元炎的世界虽然安静了,但他未让自己的生命沉寂下去。尤其是晚年开始的折纸,更是为他的生命另添了几分声色。
相思始知海非深 折纸只因念亡妻
沈老与妻子董甲冠是青梅竹马,他们少时相识,青年时相恋,而后结婚、生子,相伴几十年,鹣鲽情深。
但是天不假寿,2000年,沈老的妻子因癌症去世。
在董甲冠病重期间,一位好友曾送给她一只白纸折成的天鹅小花篮,小天鹅精致可爱,她十分喜欢。
沈老在整理妻子遗物时,再次发现了这只小天鹅,他整日端详着天鹅思念妻子。一日,他忽然冒出折一千只天鹅给亡妻的想法。他想把自己的思念折进天鹅里,陪伴在另一个世界的妻子。
沈老比划着告诉记者,刚开始折纸,由于不得要领,折出来的东西造型不好还笨重,很容易散架。因为语言的原因,沈老很难向其他师傅请教,他只好自己收集有关折纸的资料,边看书边琢磨。经过半年的推敲琢磨,终于能把天鹅花篮折得有模有样了。
‘相思始觉海非深’那么严重的句子,用到沈老身上我却觉得并不为过。
巧手叠纸服务社会 年近耄耋热心公益
折纸寄托了沈老对亡妻的思念,也让沈老的晚年生活愈加宽阔。
也许是裁缝出身的关系,对于色彩、造型,沈老比常人多一份灵敏,他将这份天赋运用到折纸上。随着手艺的精进,他开始设计各种造型。奥运火炬、福娃、鸟巢、世博中国馆……古老的折纸艺术在沈老的收下被赋予了时代气息。将自己设计的的折纸作品无偿献给各项大赛,已经成为沈老的一种习惯,他用自己的一双巧手为赛事做出自己的贡献与支持。
十多年的折纸生涯,沈老获奖无数,现在他的许多作品已经能称得上是艺术品了。前两年沈老的作品还曾拍卖过,卖了8万元。艺术中心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沈老并没有把钱留给自己用,而是都捐了出去。
09年,上羊市街社区残疾人艺术中心成立,沈老被聘为纸艺指导老师,为残疾人提供技术指导,这一工作一做就是四年。作为纸艺指导,他分文未取,因为他觉得“能用折纸为大家做点事,我已近很开心了”。
前几年,沈老还曾参加城市志愿服务队,作为“微笑亭”志愿者每周三到鼓楼为游人、市民义务传授折纸艺术。
沈老将对妻子的爱与思念浸入折纸中,他也希望用折纸给更多的人带来快乐。但是儿女们却是十分心疼父亲,心疼他为了一气呵成完成作品而挑灯夜战,心疼他因为长期接触有腐蚀性的胶而水手指开裂,心疼之外他们也担心年迈的父亲因参与志愿活动走得太远过于危险。
沈老无法放弃折纸,但他也尊重孩子们的想法,他在纸上写道“我毕竟79岁了,不能太固执,还是要听听孩子的话。”于是他不再去鼓楼,而是把重心放到了社区的残疾人艺术中心。
现在艺术中心不仅只教残疾人,暑假里,沈老还给孩子们开班教他们学折纸。社区里的老人妇女闲暇时也经常过来学习,艺术中心的工作人员也会将用过的纸裁成小纸片跟着沈老折上一折,他成了大家的沈老师。
跟着沈老学折纸的潘奶奶说,“虽然我不会手语,但我已经能看懂沈老师的手势了,所以学起来也方便很多。但是我要和沈老师说什么就只能写在纸上了。”
为了减少沟通不便带来的麻烦,沈老专门印了纸质的教程,教程详尽而细致,还有细心的小提示:虽然材料用纸可以用其他纸代替,但是因纸的厚度不同,可能改变成品的尺寸。
沈老为人热情,虽然无法用语言交流,他仍主动领着记者参观残疾人艺术中心。临别时,他赠我一只亲手折的天鹅花篮,还坚持将我送到门口。
走出艺术中心所在的小巷,仍是雨中寂寂的鼓楼,但我知道河边的小弄里另有一方天地,那里有一位老人,他听不到鼓楼的繁华寂寞,却能折出自己的宽广世界。
来源:杭州网
原标题:聋哑老人沈元炎:巧手折出宽广天地
责任编辑:TY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