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设计师:让听障人士触摸声音
中国聋人网讯 她是一枚腾讯女设计师,也是爱折腾捣鼓的极客。一次交通事故,她和听障人士结缘,并为他们设计了一款能触摸声音的智能手套。本期《鹅们》,遇见王璐和她的故事。
“嘀!嘀!嘀!”
王璐对着自己设计的“黑手套”喊叫着,手套震动起来。
这是模拟汽车鸣笛的场景,听障人士可第一时间感知震动,意识到有车经过,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
以上是鹅厂设计师——王璐 设计的一款业余硬件产品,欲帮助听障人士触摸声音。
从一次交通事故说起。
王璐本科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是个能修灯泡、焊接电路的“女汉子”。研究生开始研读自己喜欢的交互设计。“设计+技术”结合,生活许多难题都可以巧妙解决。
王璐喜欢来源于生活的小设计——比如给马桶贴一个靶的设计,她运用在自己家里。她说,好的设计会让生活便捷有趣。
一次外出,王璐目睹了一场交通事故的全过程:
车铃声很刺耳,一位阿姨全然没有察觉,结结实实地被车子撞倒在地上,咿咿呀呀地叫,没人听得懂她在说什么。撞她的人吆五喝六几句,扬长而去。
王璐上前询问,看不懂她在比划什么,于是用手机打字交流,面对的是一些支离破碎的句子,意思基本靠猜。
“这位阿姨是一位听障人士。“
看着阿姨之前被撞缝了二十多针的伤疤,以及腿上一些发青的地方。王璐意识到,听障人士比普通人少了一个知觉,更容易发生交通事故。
“这个痛点真的很痛”,出于职业敏感,王璐寻思着如何解决。听障人士居然爱听音乐
“他们究竟是怎么过日子的?”在此之前,王璐对听障人士一无所知。
一年多的时间,王璐去了很多地方,残疾人联合会、无锡听障人学校、听障人士工厂……
“有的以为我是骗钱的”
这个群体对外十分敏感。王璐遇到了一些不解的目光,但接触多了,她开始了解并走进了他们的世界。
工厂里,一大伙人每天乐呵呵的,不再躲闪她,反而会一窝蜂围上来。“其实他们私底下很热情,对生活有特别的感知”。
王璐问大伙平时喜欢做些什么,有人在纸上写下“听音乐”三个字。
“听音乐?”
王璐有些吃惊,看着他们一边把音乐调到最大声,一边把耳机塞到耳朵里。音乐从耳机里溜 出来,王璐听得很清楚。他们有节奏地跟着音乐晃动,原来所谓的“听音乐”,是通过声音震动耳膜去感知节奏。
触觉——视觉之外,听障人士最敏感的知觉之一。王璐找到了解决痛点的切入口。
麻烦,总是在动手后开始出现
王璐开始查找文献,她发现人的手指是触觉感知最灵敏的部位。
“可不可以做一个将声音转化为震动的智能手套”。
想法从这一刻定型,设计的过程却像怀胎十月,漫长波折又令人期待。
草图方案分析,功能结构设计,指间反馈设计,震动反馈设计……王璐提及很多专业问题。
越入坑越深。除了汽车笛声,听障人士在门铃、呼叫名字等场景识别声音也很有必要。王璐认为,这个产品需要识别不同的声音。
比如,门铃响了,给予食指中强度的震动;有人叫他的名字,拇指会低强度的震动;有汽车鸣笛,则多个手指反馈高强度的震动。
“很多硬件找不到,组装不起来”
“变压问题前前后后折腾了两个月”
……
问题一样一样往外冒,走几步就有个大难题。咨询专家,向同学求助,到硬件市场淘零件……她泡在一堆硬件里,装了拆,拆了又重新装。
一年前,手套基本成型,王璐给它起了名字,叫“触摸声音的智能手套”。这只是个概念,但希望更多人知道
王璐又戴上手套,喊了句“王小璐”,食指感受到了微麻的振动。
每当拿起手套测试时,她总是表现得异常兴奋。“哎呀失败了,好像电压不稳定”,王璐又拿起小螺丝刀,调起了电压。
她知道,这是一个试验性产品,许多零部件经常不稳定,而且更新也停滞。
会考虑将它量产吗?
面对这个问题,王璐说:量产不是她一个人能做到的。她希望会有更多设计师能把社会责任融入到设计、产品里;倡导更多的设计师,在弱势群体的领域做更多新尝试。
她给听障人士测试的时候,大家觉得很实用,就是太笨重了,而且对环境噪音有一定要求。
未来,“触摸声音的智能手套”或许就此悄无声息,或许某个厂商将它量产。王璐不知道。
她正在“密谋”另一个新的设计,问她是什么?她笑道:“保密,做出来再说”。
来源:今日头条
“嘀!嘀!嘀!”
王璐对着自己设计的“黑手套”喊叫着,手套震动起来。
这是模拟汽车鸣笛的场景,听障人士可第一时间感知震动,意识到有车经过,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
以上是鹅厂设计师——王璐 设计的一款业余硬件产品,欲帮助听障人士触摸声音。
从一次交通事故说起。
王璐本科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是个能修灯泡、焊接电路的“女汉子”。研究生开始研读自己喜欢的交互设计。“设计+技术”结合,生活许多难题都可以巧妙解决。
王璐喜欢来源于生活的小设计——比如给马桶贴一个靶的设计,她运用在自己家里。她说,好的设计会让生活便捷有趣。
一次外出,王璐目睹了一场交通事故的全过程:
车铃声很刺耳,一位阿姨全然没有察觉,结结实实地被车子撞倒在地上,咿咿呀呀地叫,没人听得懂她在说什么。撞她的人吆五喝六几句,扬长而去。
王璐上前询问,看不懂她在比划什么,于是用手机打字交流,面对的是一些支离破碎的句子,意思基本靠猜。
“这位阿姨是一位听障人士。“
看着阿姨之前被撞缝了二十多针的伤疤,以及腿上一些发青的地方。王璐意识到,听障人士比普通人少了一个知觉,更容易发生交通事故。
“这个痛点真的很痛”,出于职业敏感,王璐寻思着如何解决。听障人士居然爱听音乐
“他们究竟是怎么过日子的?”在此之前,王璐对听障人士一无所知。
一年多的时间,王璐去了很多地方,残疾人联合会、无锡听障人学校、听障人士工厂……
“有的以为我是骗钱的”
这个群体对外十分敏感。王璐遇到了一些不解的目光,但接触多了,她开始了解并走进了他们的世界。
工厂里,一大伙人每天乐呵呵的,不再躲闪她,反而会一窝蜂围上来。“其实他们私底下很热情,对生活有特别的感知”。
王璐问大伙平时喜欢做些什么,有人在纸上写下“听音乐”三个字。
“听音乐?”
王璐有些吃惊,看着他们一边把音乐调到最大声,一边把耳机塞到耳朵里。音乐从耳机里溜 出来,王璐听得很清楚。他们有节奏地跟着音乐晃动,原来所谓的“听音乐”,是通过声音震动耳膜去感知节奏。
触觉——视觉之外,听障人士最敏感的知觉之一。王璐找到了解决痛点的切入口。
麻烦,总是在动手后开始出现
王璐开始查找文献,她发现人的手指是触觉感知最灵敏的部位。
“可不可以做一个将声音转化为震动的智能手套”。
想法从这一刻定型,设计的过程却像怀胎十月,漫长波折又令人期待。
草图方案分析,功能结构设计,指间反馈设计,震动反馈设计……王璐提及很多专业问题。
越入坑越深。除了汽车笛声,听障人士在门铃、呼叫名字等场景识别声音也很有必要。王璐认为,这个产品需要识别不同的声音。
比如,门铃响了,给予食指中强度的震动;有人叫他的名字,拇指会低强度的震动;有汽车鸣笛,则多个手指反馈高强度的震动。
“很多硬件找不到,组装不起来”
“变压问题前前后后折腾了两个月”
……
问题一样一样往外冒,走几步就有个大难题。咨询专家,向同学求助,到硬件市场淘零件……她泡在一堆硬件里,装了拆,拆了又重新装。
一年前,手套基本成型,王璐给它起了名字,叫“触摸声音的智能手套”。这只是个概念,但希望更多人知道
王璐又戴上手套,喊了句“王小璐”,食指感受到了微麻的振动。
每当拿起手套测试时,她总是表现得异常兴奋。“哎呀失败了,好像电压不稳定”,王璐又拿起小螺丝刀,调起了电压。
她知道,这是一个试验性产品,许多零部件经常不稳定,而且更新也停滞。
会考虑将它量产吗?
面对这个问题,王璐说:量产不是她一个人能做到的。她希望会有更多设计师能把社会责任融入到设计、产品里;倡导更多的设计师,在弱势群体的领域做更多新尝试。
她给听障人士测试的时候,大家觉得很实用,就是太笨重了,而且对环境噪音有一定要求。
未来,“触摸声音的智能手套”或许就此悄无声息,或许某个厂商将它量产。王璐不知道。
她正在“密谋”另一个新的设计,问她是什么?她笑道:“保密,做出来再说”。
来源:今日头条
版权声明:中国聋人网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非原创内容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帮助听障网友了解资讯之用,若不同意发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尽快处理,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