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丹:听力训练,漫漫人生路——人工耳蜗故事之四

  •  
  • 浏览次数: 231
  •  
  • 发表时间:2017-08-29
  • 来源:网络
  • 字体大小:[ ]
  中国聋人网讯  本文最初发表于新浪博客,征得作者同意,与中国聋人网网友分享,为大家的听力重建,语言康复提供参考。本文是系列的第四篇。

人工耳蜗声音处理器和电池

  听觉言语康复训练,可以分为听觉康复和言语康复两部分内容。
  听觉康复指的是对听障人士的听力进行补偿或重建,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听觉技能训练,最大限度地挖掘利用残余听力或重建听力的能力。
  言语康复是指在佩戴助听器或植入人工耳蜗后的尽早时间里(一般为6个月内,最多不要超过18个月),对语言障碍进行抢救性的、有针对性的康复措施,重点在于提高其听觉功能和言语功能,进而形成语言能力。通过训练发声系统完成构音,形成言语,在言语过程中通过多感官、多渠道,不断提高认知能力,从而能合理地运用语言,进行人际交流。
  刚回来的时候,最不适应的其实是我身边的人,特别是老爸,习惯大声和我说话的时间太久了,现在突然可以“小声”反倒常常不能适应,每次都要我提醒,小点声小点声。
  关于声音训练,我的分享如下:声音的适应需要一个过程,可以先从熟悉的人开始,适应家人的声音、生活环境的声音,慢慢地熟悉之后再开始接触外面的世界。就像新生婴儿一样,重新接触认识世界上的所有声音,每一个都不肯错过,用眼睛和耳朵去看去听去分辨是什么声音,从哪里来。
  在家里进行听力训练的时候,我会仔细的分辨通过人工耳蜗传过来的每一种声音,也听到了很多从前在助听器里没有听到过的声音。安静的时候,居然发现可以听见钟表嘀嗒的声音,听见清晨的窗外,跳上窗台小鸟煽动翅膀的声音,听见小区里摩托车呼啸而过的声音……这种感觉太美妙了,这种体验是以前从来不敢想象的。
  家人一致认为人工耳蜗真的是我最好的选择。
  听力训练有个很特别的环节,要求家人辅助训练:在不同的房间叫我的名字。有时间的时候,晚上妈妈还会给我读词汇、句子,开始的时候是妈妈读,我看着听,训练一段时间后可以少看或者不看来听。
  也许有的朋友会问,为什么这种“背后听”感觉声音不对?是的,我也有过这种困惑,开始的时候都会有些不适应,感觉声音变形了,这可能是由于我们长期的听力习惯造成,我们要做的只是慢慢去适应,先从简单的词语、短句开始,慢慢的到长句子。
  当练习了一段日子之后,基本上已经可以完成老师布置的训练任务的时候,我再次来到北京。这一次我又有了一位新老师---郭老师,正式开启专业、系统的听力训练,一说到专业,训练难度也相应的增加了许多,郭老师非常重视这种“背后”听力练习。从一句话到一段话,从难分辨到可以听得清,每一次进一步的训练上都很艰辛,但是在老师的鼓励下,家人的温暖里,我努力的坚持着。
  在为期一年的训练中,我会根据自己训练进展情况,每隔1-2个月去一次北京,老师也会结合实际情况为我量身定制下一期的训练课程。每次去,老师除了会在训练课程上进行一定的指导,告诉我很多简单实用的训练方法,让我的家人参与进来;同时也会在心理上给予一定的疏导,让我不急不躁,踏实的走好训练的每一步。
  为了让听力康复更快更好,老师让我多了解人工耳蜗相关知识,日后我才知道这点在训练中尤为重要。
  郭老师的训练课程,有一点让我印象最为深刻,在这里也分享给其他小伙伴。老师特别鼓励患者之间的沟通交流,有时候也会约上几个患者一起来京做训练指导,在交流中不断的发现问题,分享经验。例如有个小伙伴反映,当自己听的快一点或者说的快一点的时候会大喘气(感觉呼吸不够用,明显的感觉累),老师告诉我们这是因为耳朵失聪会影响到肺活量等一系列生理环节,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先做增加肺活量的练习。
  这段日子里,特别要感谢AIC爱益声人工耳蜗的康复老师们。经过一年的听力综合训练,在老师系统的指导下,我的听力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一年后基本上已经可以和正常人交流。
在这里也想告诉那些和我有一样经历的小伙伴,人工耳蜗手术后的语言听力训练是一项特别枯燥又非常重要的工作,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和付出;要了解和熟悉人工耳蜗这个新伙伴,知己知彼才能更好地一起玩耍,路程很艰难,只有坚持住一定会看到曙光。
  未完,待续...... 
来源:丹丹淘淘2016

版权声明:中国聋人网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非原创内容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帮助听障网友了解资讯之用,若不同意发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尽快处理,谢谢!


相关关键字: 人工耳蜗 爱益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