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特教老师情倾特教20载,她让听障儿童学会开口说话

  •  
  • 浏览次数: 93
  •  
  • 发表时间:2017-09-13
  • 来源:网络
  • 字体大小:[ ]

林燕在教听障儿童杨丽发音

  “这个是什么呀?这是猫——”“啊呜……”
  “再念一遍,猫——”“啊呜……”
  教室里,一位女教师指着图册上的猫咪,引导边上的小女孩发出正确的读音。女孩已有五六岁,早已过了学说话的年纪。
  在温州市特殊教育学校,康复老师林燕正在教听障小学生们认字说话,“猫”字该怎么念 她已经教了两个月,这个“猫”字,林燕已经教了两个多月,5岁半的女孩小杨丽(化名)仍然只能发出含糊不清的“啊呜”声。
  “看起来好像还差很多,其实和刚来的时候比较,她的进步已经很大了。”林燕回忆,一年前刚见到小杨丽时,就算一个惊雷突然在身后响起,女孩也不会太注意。尽管那时,她已经接受手术,戴上了人工耳蜗。
  戴上人工耳蜗,孩子首先要学会识别声音所带来的刺激,接下来,他们还需要分辨声音的不同,最终理解每个声音的含义。读完画册上的生字后,杨丽坐在小椅子上,背对着老师,手里捧着一盒积木。“咚”的一声,林燕在她身后敲了一下小鼓,女孩根据声音次数在桌上依次放下一块块积木。她已经可以熟练地察知每一记声响。
  接着,林燕提高了难度。她又拿起了铜钹、木鱼,在女孩背后随机敲打其中一样。
  “你听听,刚刚老师敲的是什么?”
  女孩正确辨别几次后,连续出错。
  “来,小丽也考考老师!”为了鼓励孩子,不让她太过沮丧,林燕随即把鼓槌交到小丽的小手里,然后转过身去。
  突然变换了角色,原本低落的小女孩立刻来了兴致,开心地敲打起来,看着老师答题,咯咯直笑。
  不再教授手语 让听障孩子和普通人一样说话
  “事实上,绝大多数听障孩子可以在五岁之前通过手术及人工耳蜗辅助,实现听觉功能。”从2011年起,林燕开始转型成为一名听力康复训练老师,不再教学生使用手语,而是要让他们摆脱手语,和普通人一样开口说话。
  在杨丽之前,已经有5位听障学生在她一对一的培训下,成功开口说话。这些孩子如今都进入普通学校和同龄人一起学习。
  手机里,林燕还保留着第一位康复学生的视频。第一段视频中,两岁半的听障男童小琪(化名)刚刚经过手术,佩戴了人工耳蜗。老师在他身后打鼓,试图引起他的注意,小琪却只顾啃着手上的苹果,对身后的鼓声浑然不觉,开口说话更是无从谈起。
  一年后拍摄的视频中,小琪已经可以叽叽喳喳地和老师说个不停,只是语调还稍有些生硬,但已经清晰到足以完成日常交流。在老师的要求下,他还现场背诵了一首儿歌《两只大象》。  
  辛勤耕耘20载 收获全国“特教”园丁奖
  林燕从事特殊教育已有20年,以前是聋哑学校的语文老师。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聋哑孩子进入特殊学校学习手语逐渐成为过去式。
  从语文老师到康复老师,起初的转型并不轻松。“40、39、38、37……”有一段时间,林燕的女儿常常在QQ签名里留下一天一变的倒计数字。
  “那时候,我接连出差培训,学习康复教学技能,女儿托给我姐姐照顾,她想我的时候就在签名档里记录距离我回来的天数。”林燕说,培训期间往往是上午理论学习、下午实践,晚上还有作业,她只能在饭后匆匆给女儿打个电话。
  2016年,辛勤耕耘近20年后,林燕凭借成功转型康复教育,成功帮聋哑孩子开口说话,荣获全国“特教”园丁奖。
  康复之路漫长且枯燥,而存在多重障碍的杨丽,是林燕经手的孩子里难度最大的。“哪怕一点点的进步我都会特别开心,因为这意味着孩子今后的人生道路能少更多的障碍,更好地融入社会。”林燕说。

  来源:掌上温州客户端


版权声明:中国聋人网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非原创内容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帮助听障网友了解资讯之用,若不同意发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尽快处理,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