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特殊教育研究分会2017年学术年会

  •  
  • 浏览次数: 100
  •  
  • 发表时间:2017-11-13
  • 来源:网络
  • 字体大小:[ ]

  每一个生理、心理有缺陷的人,都是“折翼天使”,如何让这些天使享受与常人无异的待遇,是当代特殊教育努力的方向。11月11日,在浙江特殊教育职业学院举行的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特殊教育研究分会2017年学术年会上,来自全国的33名专家建言献策,他们认为,办好特殊教育,不仅要推动高等融合教育保障体系的建设,更要培养高质量的复合型师范人才。
  发展教育事业,是实现民族复兴的基础工程,特殊教育作为其中一支,也承担着构建教育强国的责任。
  据2014年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的调查数据显示,2013年度,全国6至14岁残疾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比例为72.7%,远低于普通儿童的义务教育入学率。为此,如何推动特殊教育的发展,已成为教育界人士关注的热点之一。
  让残疾学生极大程度地融入到普通教育中,推动高等融合教育保障体系建设,是中国残疾人联合会教育就业部副主任李东梅在当日会议中挂在口头的一句话。
  李冬梅所言的融合教育,出自2016年8月国务院引发的《“十三五”加快残疾人小康进程规划纲要》。她认为,让残疾人像普通人一样在社会环境中生活,是今后社会发展的主流趋势。作为学校,应该要顺应潮流,提升残疾学生的技能和适应能力。
  她坦言,让残疾学生享受与常人无异的校园生活非一日之功,普通学校应从现在开始提升接收残疾学生的能力,为残疾学生建立特殊教育资源教室,通过为他们提供合适的教育,使其取得实质性的进步。
  “硬件提升了,更要注重软件的发展。我们需要既懂基础教育,又懂特殊教育的人才。”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方俊明补充说,师资的提升,是特殊教育发展过程中的重中之重。
“现在很多普通学校不愿意接受残疾学生,其中一个理由就是老师没有相关的知识和授课经验。”他认为,这是制约特殊教育发展的一大瓶颈。基于此,师范类院校应该广泛开设特殊教育课程,培养多学科的复合型师范人才。
  方俊明的观点,得到了浙江省教育厅副巡视员吴永良的认同。
  他说,浙江作为全国唯一提出“残疾人共享全面小康”的省份,也在努力摸索特殊教育的发展之路,不仅首创特殊教育“卫星班”,对特殊学生实行两套师资、两套课程的体系,还形成了“以随班就读为主体,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送教服务和辅读班为补充”的特殊教育格局。
  “特殊教育的发展,离不开各界人士的努力。”吴永良希望,通过本次会议,能让专家学者的思想在这里发酵,助力实现特殊儿童回归主流教育的“特教梦”。
来源:搜狐新闻 

版权声明:中国聋人网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非原创内容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帮助听障网友了解资讯之用,若不同意发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尽快处理,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