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语翻译帮病人“说”病情 东方医院助聋门诊开设一年受欢迎
新民晚报讯 9月22日是“国际聋人日”,也是东方医院助聋门诊开设一周年的日子。这是上海唯一专门为聋人开设的手语门诊。每周五,手语翻译和自学手语的志愿者都会来到这里,为听语残疾人提供导诊导医全程陪同服务。虽然受到经费、人力限制,助聋服务每次只能服务30人,可是,这个门诊开设一年来,已帮助千余名以往难以确诊的老病号得到准确诊断和及时治疗,深受残疾人欢迎。
聋人看病有多难?市聋人协会副主席洪泽通过手语翻译告诉记者:“以往残疾人只能写字与医生交流,但写字速度慢,医生和排队的病人都不耐烦。有些医生写字潦草,聋人看不懂,还会买错药。吃了几次软钉子,聋人往往怯于看病,小病忍成大病。”家住杨浦的聋人老孟患有高血压和心脏病,他就是因为这个原因不愿意上医院,宁愿自己给自己“看病”,病情一直没得到控制。听说东方医院有助聋门诊,他专门从杨浦来到浦东看病,一段时间后,血压值从原来的210-100mmHg恢复到120-80mmHg正常区间。
手语翻译边海琴告诉记者,她遇到过一名捂着半边肿脸的徐大爷来看病,他打着手语说,他去某大医院看了四次,打了四次点滴,肿还没有消。原来,通过简单的文字交流,医生难以完全了解病情。通过边海琴翻译病情后,助聋门诊的医生详细检查发现,徐大爷实际上患了多发性肿瘤,赶紧对症下药。
来看助聋门诊的大多数是老年人,所以,医院特别安排骨关节病专科医生马敏担任助聋门诊的“专职”医生。他告诉记者:“很多来看病的聋人朋友病情都拖得太久了,看着都让我心疼。”他最高兴的是手语翻译走进手术室,医院终于能给聋人做手术了,“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
为提高就诊效率,避免聋人在拥挤人流中“走丢”,医院给社工配发蓝马甲,就诊聋人则佩戴绿色的“笑脸卡”。因为聋人的心理往往敏感脆弱,所以,这张“笑脸卡”刻意不出现“聋人”二字,医生和社工一目了然,其他人却不会知道。
市聋人协会主席陈捷表示,上海现有25万名听力和言语障碍者,手语翻译捉襟见肘,所以助聋门诊目前仅有一家,一些聋人专程从奉贤和金山赶来看病,希望能得到更多经费支持和更多热心人士参与,在全市开设更多助聋门诊。
来源:新民晚报
原标题:手语翻译帮老病号“说”病情
责任编辑:TY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