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菏泽聋人康志敏的国礼“泥塑”

  •  
  • 浏览次数: 337
  •  
  • 发表时间:2019-01-04
  • 来源:网络
  • 字体大小:[ ]

  中国聋人网讯 泥塑,作为我国一种传统的民间艺术,最早可上溯到距今4千至1万年前的新石器石器。通常以泥为原料,以手工捏制成型,或素或彩。目前,泥塑主要流行于陕西、天津、江苏、河北等地。因菏泽古称曹州,菏泽泥塑又称“曹州泥偶”。2016年,曹州泥偶入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康志敏是菏泽市成武县永昌街道办事处刘庄村村民,因为小时候患上中耳炎,虽四处求医还是成了聋人,靠着过人的天分和不服输的韧劲,成为了一名泥塑家。2014年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他的作品被当作国礼送给了8个国家领导人的夫人。

  康志敏能走上泥塑道路,与多才多艺的父亲康绍华的启蒙分不开,在父亲的引导下,康志敏在绘画中找到了自己的一方天地。1995年,父亲将年近20岁的康志敏送到菏泽市特教中心求学,在校期间,他掌握了熟练地的手语,重点学习了油画和国画。随后,康志敏接触到了陶艺和刻瓷。一把陶泥,让他喜不自禁,内心的情感似乎找到了寄托。他感觉自己爱上了这门艺术,为了学到更专业的陶艺知识,带着对艺术的执着追求,他坚持不懈、刻苦学习,终于在27岁的时候考上大学,从事的陶艺制作,他结合本乡本土的曹州泥偶的技法,形成自己的一种风格。

  随着阅历的增加和知识的积累,康志敏手下的曹州泥偶风格越来越成熟。为了把曹州泥偶的艺术,展现给更多的人,也为了证明自己的价值,康志敏决定去北京闯一闯。
  遇到了知己和贵人,康志敏对自己的泥偶创业路也更加坚定了信念。在李刚的帮助下,2013年康志敏在北京成立龙人康陶艺工作室,泥土文化也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展示。通过在北京全国各地的巡展销售,他的泥塑出了名。
  2016年,康志敏响应政府的号召,返乡创业,为了回报社会,他招收的人大多和他一样,十来个工人,来来自菏泽聋校。

  在康志敏的工作室我们注意到,他的代表作品《黄河娃》《跳木马》《烛光下的妈妈》等等都有同一个特点,那就是“乡村记忆”,他刻画出的人物形象朴实厚重,仿佛一杯满含传统乡村滋味的陈酒,一曲礼赞故乡的乡愁之歌。
  成武县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是春秋时期著名相马师伯乐的故乡。一直以来,“伯乐故里“都是成武县的一张靓丽名片。为了深入挖掘故乡的历史文化符号,让“伯乐故里”这个钟灵毓秀的名片展露更加迷人风采。康志敏想到用泥塑为“伯乐相马”的故事做一个新的诠释。

  康志敏的这个想法也得到了工作室和家人的全力支持,在哥哥康志刚的帮助下,多次与县里相关部门进行沟通,构思伯乐相马故事的各个环节,用泥塑的方式将完整的故事情节展示出来,打造一条“文化长廊”。

  据了解,康志敏的“伯乐相马”共分为“伯乐学医”、“初见国王”、“骥服盐车”、“荣归故里”、“伯乐赛马”等多个场景。作品制作完成后将长达几十米,场面十分壮观。如今“伯乐相马”泥塑作品制作已经进行了四个多月,在康志敏和三位助手的配合下,作品已经初见雏形,后续还有平台搭建,房屋、树木等一些细节性的辅助装饰有待完善。
  来源:百家号


版权声明:中国聋人网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非原创内容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帮助听障网友了解资讯之用,若不同意发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尽快处理,谢谢!


相关关键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