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奔小康,残疾人一个也不能少———全国政协委员心系残疾人事业发展

  •  
  • 浏览次数: 123
  •  
  • 发表时间:2019-03-01
  • 来源:网络
  • 字体大小:[ ]

  中国聋人网讯 每年的全国两会上,残疾人都是全国政协委员们特别关心和关注的对象。在此中国聋人网收集并整合了2018年两会关于残疾人的相关提案信息,随着今年“两会”的即将召开,凡涉及到残疾人的相关政策、方案等我们也将随时报道,以便让残疾人朋友更好的了解。

全国政协委员李庆忠:
为残疾人搭建“信息无障碍”桥梁

  “比起坡道、盲道、扶手等设施设备,隐藏的信息无障碍环境建设是容易被忽略的‘里子工程’。”残疾人信息无障碍环境的建设,是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盲协主席李庆忠今年全国两会关心的话题之一。
  无障碍环境是保障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必要条件,同时也为老年人等其他社会成员提供生活便利。近年来,《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等规定相继出台,我国的无障碍环境建设取得了很大进展。2017年6月,全国政协召开双周协商座谈会围绕“无障碍环境建设”建言献策。
  “针对无障碍环境建设,中国残联也做了很多工作。但是无障碍环境建设一直在路上,因为它不是一蹴而就的,随着社会发展会不断有新要求。”李庆忠表示,随着网络和科技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对每个人的生活方式、社会生产、学习方式产生了彻底而深刻的影响。信息无障碍也早已成为无障碍环境建设中的一部分,但是目前我国关于信息无障碍建设有关的法规政策落实还不够,社会包括各级政府都应该更加重视。
  “信息无障碍建设做得好,对于促进盲人参与社会、提高生活质量的意义都非常大。”李庆忠说,自己现在的工作就完全离不开手机,在他的微信里,工作群大概有20多个,还有QQ、邮箱等各种手机应用软件。
  让李庆忠感触颇深的是,在以前,他出行从来不敢考虑打车,“因为就算空车停在我旁边我也不知道,现在就完全不一样了。”李庆忠说,如今网约车软件和服务让他的出行感受到了极大的方便。对于盲人而言,购物也是件麻烦事,现在超市的手机应用软件可以送货上门,网购平台可以为视力残疾者描述商品细节,不满意还能无条件退换货。“这些都为视力残疾人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李庆忠说。
  “但是信息无障碍建设的不足,也让很多老人、残疾人特别是盲人在生活中体验到便利的同时,也遇到了很多阻碍。”李庆忠向记者“吐槽”了他在生活中遇到的很多不方便,“比如现在很多手机软件会出现有些内容读不出来的情况,这就形成了障碍。”
  “不只是移动互联网的应用,PC端、人工智能等方面都还存在一系列的问题。”李庆忠告诉记者,自己是一级视力残疾,但还能看见一点,也总想用用眼。李庆忠发现,互联网对低视力人群的保护工作并不重视。“我最喜欢蓝底白字的阅读界面,因为它反差大,看着舒服也清晰。白纸黑字容易引起视疲劳。但基本没有网站建设中注意到了这点。”
  据李庆忠介绍,早在2011年,《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二五”规划纲要》指出建设无障碍环境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加强信息无障碍建设,并明确了相关的政策措施。“包括将信息无障碍纳入信息化相关规划,更加关注残疾人享受信息化成果、参与信息化建设进程等等。但在实际中各相关部门对此落实得还远远不够。”为此,李庆忠建议抓好现有法规制度和政策标准落实的同时,加快信息无障碍标准体系的制定和完善;重点推进各级政府网站、新闻媒体网站等提升无障碍服务水平。
  “为了更好地方便残疾人学习与生活,近些年,中国盲协在信息无障碍建设方面做了不少工作。”李庆忠介绍,2018年盲协专门成立了信息无障碍促进委员会,纳入协会的重点工作。去年盲协还参与了国家一系列重大项目的信息无障碍建设。“雄安新区最近跟我们联合成立了一个办公室,推动信息无障碍建设,也说明其重要性;包括新机场的建设、冬残奥会,都涉及信息无障碍建设。”

全国政协委员何伟:
“复明扶贫”模式助力脱贫攻坚

  在辽宁、贵州等地,免费培训基层医生5万余人,为贫困地区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为近10万名贫困患者提供公益复明手术……这是全国政协委员、何氏眼科医院院长何伟在公益慈善实践中交出的扶贫答卷。
  对于许多贫困家庭来说,失明就意味着失去了重要劳动力,漫长的治疗之路又会使家庭陷入更加贫困的窘境。“要想脱贫,必先复明”,这是何伟20余年来在帮助无数贫困患者重见光明、脱贫致富后的最深感受。
  何伟给记者讲述了一个故事。大连市高屯村的张玉龙,以前是先天性白内障患儿,家里为了给他治眼睛,甚至卖了牛和房四处求医。在何伟为他免费做了白内障手术复明后,张玉龙开始刻苦学习。去年张玉龙开始创业,用远程技术养大骨鸡,在家用手机就能监控整个鸡场,喂食喂水都是他自己改装的自动化设备。
  “第一年创业,张玉龙的销量就非常好,他说今年还要扩大规模。”何伟说,看到很多如张玉龙一样经历的患者脱贫致富,是自己投身医疗扶贫的动力和意义所在。
  据何伟介绍:“我国因病致贫的问题不容忽视,其中白内障患者因病致盲、因盲致贫为数不少,与此同时基层特别是农村高水平医技人才依然缺乏,基层医疗服务还没有完全实现‘普遍享有’和‘全民受益’。”他认为,要解决因盲致贫、返贫问题,仅靠公益慈善的救助还不够,还要依靠科技和人才,让有条件的盲人通过医疗复明,从而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
  在调研走访过程中,何伟发现多数基层医疗机构的医疗技术人员学历较低,水平有限;高水平、高素质医疗人才“下不去、留不住”的现象严峻;城市社区和广大农村基层地区医疗设施则严重不足;基层医疗机构获得先进技术的途径仍然狭窄,农村患者较难及时享受优质医疗技术服务。这些问题让何伟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在多年的实践中,何伟逐渐探索出一条“三级防盲治盲扶贫模式”,形成了以大数据为平台的智能医疗体系,实现“市、县、乡镇”远程医疗互联互通,将高端技术、高端人才通过云平台下沉至基层。
  “具体来说就是通过合作,建立省市—县乡—村三级智慧医疗平台,利用该平台,培训基层眼科医生、提升加强基层医院的诊疗能力,精确诊断、寻找出基层农村和偏远山区的患者,并针对贫困患者免费实施精准的公益复明手术,使因盲致贫的贫困患者能通过复明开始脱贫致富。”何伟说。
  何伟认为,这种以智慧医疗手段为依托的精准“复明扶贫”模式,可以在全国复制、推广,起到示范引领作用。
  此外,何伟还呼吁引导社会资本投向贫困人口眼病防治。“因病致贫或大病返贫不容忽视,要鼓励社会慈善组织、民营医疗机构、企业和爱心个人参与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的眼病防治工作,增强贫困眼病患者的‘造血’功能。”何伟强调:“只有有针对性地帮助和救助贫困地区眼病患者康复复明,提升他们致富的‘造血’功能,才能为这一贫困群体脱贫提供持久动能。”

全国政协委员龙墨:
提升“医教结合”,保障残障儿童教育质量

  教室里,老师细致地向调研人员讲述教学成果,展示听障孩子们的听说能力。然而,当大家走出教室,却发现操场上的孩子们一片寂静———因为害怕丢失和损坏,孩子们都摘掉了助听器。
  这是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龙墨在某地特教学校调研中看到的一幕。她感叹:“教育需要孩子们在玩耍中学习,而非一味地听和说。”
  龙墨认为,残疾儿童将来若要不陷入贫困,教育非常重要。通过调查多方面了解情况,她认为当前残疾儿童义务教育无论是普教还是特教,都存在一些问题。
  从特教方面看,一些特殊教育学校的环境存在问题,教师的康复及教育理念也需要加强。“听障儿童教育并非一味重复地听和说,让孩子们‘鹦鹉学舌’,而是应该在沟通与交流中让孩子们提高能力。”龙墨说。
  普教方面,从融合教育实施程度来看,也存在一些问题。目前残障儿童接受融合教育入普通学校就读的比例越来越高。“然而就整体而言,残障儿童义务教育阶段的入普率并没有人们想象得那么高。”龙墨说。业内调查显示,在1万名受访智力残疾儿童中,接近70%的孩子成功入普,28%的孩子申请入普失败,还有近3%的孩子在入普1年后出现休学、退学或者转回特殊教育学校的现象。
  原因何在?龙墨认为,一是有些普校不愿接受残障儿童,家长又不知找哪个部门解决;二是有的孩子残疾程度较重不能上普校,当地又做不到送教上门;三是有些学校难以保障孩子的安全。
  “残障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比率还需要提高。无论普教与特教,针对孩子的个性化关爱与关注都不够。”龙墨委员说。在她看来,两方面情况均需进一步提高和改善,而提升“医教结合”是必要的方法与内容。
  “不管是哪个类型的残障儿童,良好的教育与及时的诊断、干预都非常重要。”龙墨说,以听障儿童为例,如果在教育过程中能够及时做好听力监测、助听设备调试及指导,就能更好地保障聆听效果,从而更好地接受教育,而“医教结合”目前无论在普教还是特教领域,做得都不够理想。
  龙墨认为,解决“医教结合”难题的首把“钥匙”是部门与系统间的联合。她建议教育系统与康复系统、医疗系统加强沟通,在人才培训方面发力,同时在监管作用发挥上,整合与创新工作机制。
  其二,人才队伍建设是关键。以残障儿童学前教育为例,很大一部分残障儿童的学前教育都在康复机构中进行,尽管这些机构在学前教育方面的理念可能没那么强,但好在康复教育的理念比较全面,“医教结合”反而做得比较好。“但是康复机构的职称评定系统不完善,往往导致人员队伍不稳定,难以更好地为孩子们服务。”龙墨建议国家应完善康复系统的职称评定,同时加快“十三五”规划中的康复大学的建设,为人才储备和发展提供保障。
  此外,龙墨强调应该加强《残疾人教育条例》等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一些残障孩子在入普校时被拒,家长甚至不知道可以通过法律手段保障自身的权益。
  “我们还应该进一步改善残障儿童的教育环境。无论是特教还是普教,无障碍建设不光局限于盲道等设施,还应在信息无障碍等方面全方位提升建设水平,为孩子们的未来提供保障。”龙墨说。
  来源:青羊残联


版权声明:中国聋人网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非原创内容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帮助听障网友了解资讯之用,若不同意发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尽快处理,谢谢!


相关关键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