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友林:一聋人的乐活人生
如今67岁的郝友林,精神矍铄、动作麻利,乐观豁达,虽然听力和语言都有缺陷,但他始终自强不息。
军供站里的炊事员
因为5岁时的一次重感冒,导致了双耳失聪。10岁那年,父母将他送到了聋哑学校学习。时任副校长的陈凤英为使小友林尽快适应学校生活,每天都手把手地教他学习手语、唇语和练习发音,一口口地喂他吃饭。不久,聪明上进的郝友林便适应了学校的生活,并能简单地发音、说话和读懂唇语。
“在我学生时代,印象最深的便是陈校长带我去看了电影《雷锋的故事》。虽然听不到声音,但我却读懂了雷锋的精神,电影看完后我埋头大哭,我对老师说虽然自己是名残疾人,但也要尽自己所能为社会作贡献,为人民做好事!”谈到此处,口齿并不清晰地郝友林又一次激动起来。
上学期间,经部队医院医生的治疗,郝友林的左耳慢慢能够听到了一些声音,依靠助听器等设备听力也得到了进一步提升。毕业后,郝友林被分配到了市标准件厂,后来又调到了市军用饮食供应站。刚开始,郝友林负责干些刷碗、扫地的杂活儿。可一心想把工作做好的郝友林偷偷地开始学做米饭,他先是在家中用大锅灶台尝试做高粱米饭,第一次柴火加多了,米饭全糊了,第二次、第三次,他根据情况调整火候 ,最终做出了口感极佳的米饭。于是他向领导汇报了此事, 领导感动于他对工作的上进心,亲自品尝了他做出的米饭,并向他竖起了大拇指。自此,站里做米饭的工作就包在了郝友林身上。由于工作表现突出,郝友林很快成了一名共产党员。他的工作劲头更足了,平日里帮助单位义务清理垃圾,维修损坏的各种办公用品和电器设备等等。深得领导和同事信赖的郝友林退休后又被单位聘回工作,直到今天,单位的大小会议都由郝友林负责物料准备,单位的楼梯地面也都被他打扫得分外干净。
邻居眼中的大好人
在忙碌日常工作之余,郝友林还是一个热心社区公益的人。1998年,郝友林目睹了一位学生被路边贴的小广告所骗,痛哭街头的惨状。自此,郝友林就决心要用业余时间清除路边的小广告。每到双休日,郝友林就带上铲子、刷子、涂料等工具,骑上三轮车,寻找并清除小广告。遇到小广告时,他先用水把野广告浇湿,再用小铲子一点点地清除,遇到高处够不到的地方,他就在脚下垫上几块砖。往往一个“顽固” 的小广告要消耗郝友林20多分钟的时间。在清理小广告的时 候,郝友林曾遇到过粘贴小广告人的恶意中伤和恐吓,对此郝友林没有畏惧,但也没有与之产生正面冲突 ,他运用了迂回策略——趁着清晨或天快黑的时候出来行动,再未引起过冲突。就这样,他坚持清除小广告近20年, 直到近两年身体状况不佳后才放弃了这项公益活动。
在数十年如一日坚持清除小广告的同时,郝友林还力所能及地为社区居民做着贡献。夏天大雨连绵多日,郝友林当时所居住的小区道路石板多处塌陷,居民路过时极为不便,还曾有多名小孩摔伤治疗。发现这一情况后,郝友林立刻运来沙子,借来工具,把石板起开,垫沙、铺土、凿平,长10米、宽3米的道板仅用5天时间便修整好了,居民们都对郝友林的这一行为赞不绝口。
妻儿心中的顶梁柱
郝友林的妻子薛秀英也是一名聋人。与丈夫遭遇相同,薛秀英在8岁的时候,因用药不当造成了终身听障。她和郝友林曾是同班同 学,毕业工作后,经人撮合二人步入了婚姻殿堂。同病相怜的二人一直相濡以沫,度过了近40年的春秋。这些年来,郝友林每日的工作都很辛苦,回到家后,薛秀英总会给他端上热乎、可口的饭菜,他们之间虽难有一般夫妻之间的甜言蜜语,但却时刻关心、关爱着对方。
他们的儿子名叫郝明。幼年时期的郝明因父母都是残疾人经常被同学们排挤和冷落。他表示“小时候的日子有些黑暗,虽然父母对我十分疼爱,但小朋友们却经常嘲笑我,我一度很自卑,还曾抱怨过父母。”
不过,每当儿子抱怨自己的出身时,郝友林和妻子总是耐心地劝慰儿子,告诉他父母的听障是后天造成的,不会遗传,不要畏惧别人的目光,要勇敢地生活。同时,郝友林还会拿出自己曾经获得的多个荣誉证书鼓励儿子,告诉他,父母虽然是残疾人,但他们却心怀大爱之心,为单位和社区居民奉献着光热。闲暇时间,热爱绘画和乐器的郝友林还会带着儿子一起画画、拉琴,陶冶情操。
慢慢地,郝明不但理解父母,还倍加感恩父母对自己的养育之恩。他恢复了自信心,在学校里不但品学兼优,成绩名列前茅,还成了学校广播站的广播员。为了减轻父母的经济负担,大学期间,郝明勤工俭学,到食堂刷盘子、卖早餐、当图书管理员,承担自己部分生活费用。工作后,由于工作态度积极和拥有主持、画画等诸多特长,郝明受到了单位领导的器重和同事们的广泛认可。工作之余,郝明还参加了多支志愿者团队,资助贫困学生,慰问残障儿童。
虽然遭遇过人生的不幸,但数十年来,郝友林却始终履行着儿时的承诺:像雷锋叔叔一样,奉献社会,为人民服务。他的坚强、乐观 和奉献感染了身边许多人,为此,他也曾收获了“最美阜新人”“阜新 市社会公德模范”等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