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心!持续15年的聋人聚会:在无声处欢笑
中国聋人网讯 持续15年的每周三,在上海鲁迅公园一角,都有一场聚会。无论刮风下雨,每周三都有上百人来这里聚会。他们大多是老年人,虽然表面上鸦雀无声,但他们却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聊得热火朝天。
一位拿着照片的老奶奶,似乎在和朋友分享着有趣的事。
方逸艳(手语):
女:这是70岁的时候,过生日时拍的照片。
男:这照片拍得好。
女:现在81岁了,又有糖尿病。
男:你牙齿特别好,像你这种岁数,牙齿好不容易。
帮忙翻译的边海帧,母亲也是聋人,平时常常会来这里,在他的帮助下,这个聚会有了一点声音。
方逸艳今年81岁,丈夫去世一年了。以前,两夫妻经常来这里会朋友,扯家常,丈夫去世后,她常常自己来这里,为了找人聊天,也为了怀念自己的丈夫。
手语:爱人走了以后,照片放在身边,就像爱人在身边一样。
聊聊家长里短,聊聊自己的身体情况,偶尔也谈谈人生往事,这些上了年纪的老人,情况虽各有不同,但他们平时除了与家人的交流外,基本都处在社交的孤岛之上。
范立峥(手语):每星期三来。到这边有人聚会,大家老朋友相互认识,碰碰头,不会感到很无聊。
不管下雨,不管天气冷热,都会来。因为平时在家太闷,到这边来大家朋友聚聚会见见面,可以减少发呆的时间,增加交流的机会。
无障碍沟通 聋人的期待
其实手语和我们有声语言的语法并不相同,如果没有大量的阅读基础,聋人很难和不懂手语的人进行沟通,就算是通过打字,双方在语法上也会有些出入,交流起来并不容易。
志愿者 边海芳:我有这个体会,如果没有一个细心的手语翻译,没有自己家里有这种体会的话,你真的不能体会到。聋人看病很困难吗?真的需要手语翻译吗?我觉得真的需要手语翻译,不光是手语翻译,还要有耐心,细心,仔细容忍,感觉很舒服。
边海帧和妹妹边海芳,除了每周三陪妈妈去鲁迅公园外,还常年在医院做手语翻译义工,近年来,上海一些医院已经有了助聋门诊服务点,边海芳说,别看这小小的改变,却给真正有需要的聋人带来了便捷。作为聋人的子女,他们很明白这些人的需求,他们其实有很强的交流欲望,想了解这个社会。
志愿者 边海芳:我母亲每个星期三一定要去,她为什么这么喜欢去?因为聋人的活动场所很少,他们的群体很少,那么他在家里没有办法沟通,他们又不能打电话,都是老人,很多文字又不行。他们喜欢的是面对面交流,很生动。我妈94岁了,去的时候她很开心,她今天一天心情很好。
这个聚会,已经存在了15年,人少的时候50多人,多的时候可以达到300多人。他们从上海的四面八方聚集而来,享受这短暂的自在时光。
每次的聚会总是很短暂,他们从有声处来,在无声处欢笑,再各自散落到有声的世界,带着满足的表情。这些年,新朋友来,老朋友走,这个无声的聚会,承载了他们太多的欢乐,也承载着他们每周的期待。
公园一角,某种需求汇聚到一起,一定很强烈才会风雨无阻,才会远道而来,聋人的需求在正常人看来很普通,但对他们来说很重要。尤其老人,在这个电话微信网络覆盖的时代,他们依然和社会有很大的鸿沟,我们能做的给予他们尊重和理解,在他们需要帮助的时候,尽可能伸出援手。有时候,一个简单的手势,一个会心的微笑,对聋人来说或许就是很大的帮助。如果您的身边有聋人朋友,请记得善待他们。
来源:央视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