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景雪:听障儿童的“妈妈”
“阿姨好!”昨日,记者走进莱阳市特殊教育学校,在语训班老师杨景雪的引导下,听力语言障碍的孩子们清楚明亮地发出了这三个音。学校的老师告诉记者,孩子们有今天这样的成绩,杨景雪付出了很多很多。
上午第二节课,杨景雪正在训练有听力和语言障碍孩子们的听力。“喵———喵———”杨景雪模仿着小猫的叫声,孩子们一边跟着杨老师学习,一边在玩具中找出小猫。
语训班都是一对一上课,一次听力训练内容,杨景雪要反复做6次:“每一轮课下来,都是口干舌燥的状态。我已经习惯了,孩子们能进步,我比什么都开心。”
“班上最小的孩子才两周岁,注意力情况都不很集中。”杨景雪说,每节课一般20分钟,老师要不断地鼓励孩子们,让他感觉到老师的爱,这对他的听觉恢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采访中,记者尝试和班级里的孩子沟通,却很难让孩子们发出一个音,而杨景雪的一个动作,一个口型,孩子们就能领会其中的意思,沟通地很愉快。每天与孩子们的相伴,杨景雪不仅和孩子们建立了浓浓的师生谊,更建立了一种难以割舍的母子情。
学校的老师告诉记者,教学中,杨景雪一直坚持口语、语言康复和文化教育并重。昨天最后一节课是文化知识,课上,她给孩子们讲起德育小故事,带领他们聆听各种声音,还特意录制了一些节奏舒缓的曲子,交替播放。她说:“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们多接触言语声,学会辨别声音的能力,更好地恢复听力水平。”
问起现在的工作,杨景雪说:“目前最大的困扰,就是很多家庭不了解语训班的重要作用。有的孩子送来都已经5岁了,错过了很好的训练时间。”她很惋惜:“听觉障碍儿童最佳训练时间在0岁到7岁,如果早早地到语训班,最好的情况,可以帮助孩子和正常孩子一样升入普通小学。”她最大心愿,是希望一步步把有听力和语言障碍的儿童领进有声世界。
小编视角: 《师说》中:“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可是作为听障儿童的老师,不仅只是教授知识、解答问题的人,更是像妈妈一样用爱心和耐心把有听力和语言障碍的儿童领进有声世界的领路人。小编觉得如果我们的国家、我们的社会能够多一些像杨景雪老师这样的领路人,那么我们的听障儿童融入正常社会生活也将不再是漫漫长路。
听力障碍直接影响到儿童语言能力的形成并由此影响儿童心理、智力等方面的正常发育,而如果在儿童言语发育的关键时期针对听力障碍进行及时的治疗和康复,儿童是可以学会听声说话,进入普通学校学习并融入正常的社会生活的。
可是目前我国这种听力障碍康复训练专业人才十分稀缺,这也使得听障儿童的康复活动面临专业人员不足的困难。聋儿康复是多学科交叉的专业,聋儿的特殊性是客观存在,在康复进程中表现为一种特殊的教育需要,听力语言康复是聋儿早期康复、教育、发展的核心内容,而不是全部。聋儿全面康复更需要整合教育即听力服务和语言训练,医学康复、听力学康复和教育康复等资源的整合。即使是在特殊教育学校,这种专业教育合力没有形成,还是严重影响了聋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致使康复后的聋儿进入普小普幼的比例也是较小的。
在这小编不禁想到了随班就读的政策,随班就读是使聋儿回归主流社会的一种形式,这种政策的实施对聋儿教育乃至整个特殊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随班就读的深入开展,特别是提倡以全纳化的随班就读形式,通过系统、完善的学前儿童教育课程对聋儿实施全面发展的教育,同时辅以个案式的康复指导和监控,使社会为聋儿提供更为充分发展的教育机会。一千个孩子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更别说聋儿有客观存在的特殊性,所以即使是随班就读,也无法避免的需要个体辅导。
每个聋儿都具备发展的潜能和自己独特的学习方式,最好的康复教育应能为其个体潜能的最大限度的发掘与发挥提供最少受限制的教育环境,促进个体的完整、协调发展。能够是听障儿童充分发展的教育,不仅仅是给予每个儿童入学机会,还要求所提供的教育是保证质量的有效的教育。其中体现的一个很重要的现代教育观点就是:使教育适应儿童的需要,而不是使儿童适应教育的需要,实施个性化教育,使儿童得到充分发展。
同时小编还认为听障儿童的教育应该是机构教育与家庭指导、集体教学与个别训练等互为补充的形式。很多家长认为将孩子送入特殊学校就可以了,殊不知家长才是聋儿的第一任教师,坚持不懈地对聋儿进行康复也是家长的终身责任,他们的身体力行及所采取的教养方式将对聋儿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聋儿康复教育也应该是属于教师教、聋儿学、家长辅导的特殊三边教。
不管是什么样的教育方法什么样的教育模式最终都是希望能将有听力和语言障碍的儿童领进有声世界。小编也希望能有越来越多的听障孩子像正常孩子一样享受童年,享受这个缤纷的世界赋予孩子的一切。
来源:今日莱阳
小编视角:左琦